縣沛麟
摘 要:社會的不斷發展變遷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學生以后有更好的發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能力,尤其是對初中生來講,其處于學習歷史的最佳時間段,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意識到教育環境的變化,對學生的教育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需要應用更為新奇的歷史故事構建全新的教學課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故事;教學研究
在傳統的初中教學當中,學生對歷史課程難以全面地吸收了解,往往會導致實際的歷史學習效率不高,這是一直以來歷史課程當中傳統教學模式難以進行積極的轉變導致的。在十分乏味枯燥的歷史教學中學生無法感知歷史的魅力,從而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眾多的阻礙,而歷史教師運用歷史故事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的活躍度,從而強化學生學習的動力,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
一、借助故事重演歷史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將枯燥乏味的歷史運用故事情節生動形象地演繹出來,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成為課堂的導入助手,將歷史更加生動鮮明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在歷史波瀾壯闊的長河中遨游。教師轉變以往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為了學習成績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更加靈活生動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的教學活動,在班級當中組織學生演繹歷史課程中的相關情節,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歷史知識,而且能在交流活動中為學生創造更加良好的學習環境[1]。例如在初中歷史課程七年級上冊的“三足鼎立”當中,在構建教學課堂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中的電視劇等歷史節目,準備歷史中“三國鼎立”的故事情節,分配班級中的學生對應魏、蜀、吳三方勢力,讓學生分別演繹曹操、劉備、孫權等人,挑出在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衣帶詔”故事:漢獻帝時期,曹操在許縣與漢獻帝發生爭執,而董承在軍權上正與曹操意見不合,因此,董承自稱承接了漢獻帝的衣帶詔,集結了王子服、種輯、劉備、吳碩等人密謀刺殺曹操,但建安五年,事情暴露,除劉備外,同謀者都被曹操誅殺,劉備投靠袁紹,以“衣帶詔”事件全面公開討伐曹操,至此,三國之戰全面拉開序幕。借助學生對歷史故事的真情演繹,從而讓學生站在曹操、劉備、董承的角度全面剖析歷史中的真相,讓學生在正確的歷史當中汲取知識,在更加容易理解的歷史故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活躍程度,從而提升對歷史的興趣,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最終實現歷史教學目標。
二、貼近生活,強化記憶
在歷史教學當中難免會出現學生難以理解的記憶點,在以往教師刻板生硬的講解下,學生死記硬背,就會逐漸對歷史喪失學習動力與耐心,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相關的知識,從而在淺顯的層面徘徊,難以進入深層次的學習,因此就無法理解歷史中的深刻含義,也無法理解歷史中鮮活的生命力量。教師在構建轉型中的歷史課堂時不僅需要依靠歷史故事將學生充分帶入課堂中,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加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輔助教師的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通過更加鮮活的形象了解歷史背后的意義[2]。
三、設計科學的課后作業
歷史是一門更加全面、綜合的學科,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中運用歷史故事,在學生結束課堂學習之后,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教學練習,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教師需要為學生構建更加豐富的練習設計,在其中融入歷史故事,以教材與課堂中學習的內容為切入點,除了在課堂上提到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在課后自行搜尋與其相關的其他歷史故事,并在這一基礎上自行加以驗證,通過查詢資料或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佐證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并加以記錄,在下一次歷史教學中將搜集到的歷史故事與史實同時在班級當中進行匯報總結,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對上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記憶,在班級當中進行討論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展進步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階段教師需要充分適應現代化的人才培養策略,將歷史故事帶入歷史教學,從而更加全面地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參考文獻:
[1]鮮梅.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靈活運用[J].讀寫算,2021(15):101-102.
[2]王懿.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及策略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21(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