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春芳
摘 要:數學是學生階段貫穿始終的重要學科,從幼兒園的數數,到小學中學的課程學習,數學文化帶來的影響都是深遠的,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研究,數學角度的觀察、數學思維的判斷都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小學數學課堂要關注學生興趣習慣、思維品質的培養,肩負起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任。
關鍵詞:數學;創新;提升;素養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內在邏輯性,難度逐步提高,同時,小學生學習時段較長,六年的時間里,身體、心理都有著巨大的發展變化,心智成熟程度差異巨大,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的學生都有其特別發展需求,所以,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針對學科特點、年齡特點,做好學段銜接,各學段數學老師共同交流、研究,創新課堂教學,為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助力。
一、用疑問激發創新
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我覺得呵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初心是創新意識萌發的基礎,課堂上教師要經常創造這樣的學習機會,杜絕等待、依賴的心理。課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問,如“今天天氣很冷,語文的說法是零下三度,那么用數學的方法怎么表示呢?”“1米可以轉化成10分米,那么1分米相當于多少米呢?用小數怎么寫呢?”“長方形壓扁之后,變成了新的圖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發生變化了嗎?”……合作小組之內也常常進行相互提問并解答的活動,會問就是會思考,會解答就是分析判斷,點燃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火花,培養了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時,首先出示兩組多邊形和對應的長方形、正方形,你能比較一下,每組的兩個圖形面積相等嗎?思維不太活躍的學生想到了數格子,解決了第一組面積的比較,但是第二組的比較難,沒有辦法通過數格子進行,怎么辦呢?三年級學過的切割、平移被思維活躍的學生想到了,大家都來試一試、移一移,結果出來了——相等,接著引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動畫演示:一個長方形,被一塊石頭壓扁了,變成了平行四邊形,瞧,形狀變化了,面積變化了嗎?猜是他們的絕活,也是創新思維的導火索,抓住點火:可是猜是說服不了別人的,連你自己也說服不了,用什么方法來證實呢?我暗示了一下剛才的兩組變化圖形,小家伙們心領神會,把附頁的小方格剪下來,切一切,也有的比較文氣,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畫……出示問題,四人合作小組進行討論解決:長方形和壓扁變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嗎?長和寬的數值與底和高的多少有什么聯系呢?你能猜猜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嗎?通過交流,大家發現竟然有兩種平移方法,但是結果又是相同的,真是神奇的數學!
產生疑問,激發好奇心,是興趣的起點,是創新的新芽,讓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二、營造氛圍鼓勵創新
創新的數學課堂需要營造一種和諧、穩定的氛圍,使學生敢于創新,樂于表達自己的主觀思想。首先,師生民主關系要有利于創新活動,老師是尊敬的師長,也是學習的朋友,更是思想交流的伙伴。講出理由,說出想法,表達過程,說錯了也沒關系,錯即是對,因為這個錯誤能夠成功地pass掉一個不合理的解題方向,能夠給別人不入誤區的提醒。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思想火花的迸發和碰撞,促進了課堂學習內容的生成。
當然作為主導的老師,為了有效營造這種環境,必須巧妙設計課堂環節,精講精練,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時間、空間。
在學習“怎樣滾得遠”這節綜合性實踐內容時,首先出示兩幅圖,生活中,有時候為了省力氣、節約時間,會采用滾動的方法來做事情,你見過嗎?“滾輪胎”“電線桿”。如果使用同樣的木板和圓形物體,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滾得最遠呢?小組合作試一試,就地取材,使用書本、文具盒、膠帶圈等物體來試驗一下,在表格里記錄實驗的結果。試一試斜坡是30度、45度、60度時,實驗的結果有什么不同?每一種傾斜度的實驗安排三四個學習小組合作實踐,匯總實驗結果數據,你發現了什么?通過實驗過程,我們發現,角度是45度的時候,滾得相對遠一些。到這里,學生已經完成了本次綜合學習內容,這個過程中,怎么搭建斜坡,怎么量得準確,怎么滾得不歪斜——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小組內進行了爭辯和統一。
課堂學習結束之時,也是課外學習開始之際,我隨即拋出新問題:“如果滾的物體換一換,滾的距離會不一樣嗎?……有興趣、愛創造的同學可以試一試,拍成視頻,和大家分享你的成功之旅。”循序漸進的引導,逐步變化的實驗過程,不斷把學生思維的觸角延伸,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長了知識、長了智慧。
總之,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數學課堂,必須針對學科特點、年齡特點,創新課堂教學,用問題做引線,激發思維的發展,通過交流合作、實踐總結,培養數感,為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開辟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