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摘 要:素質教育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學生快樂、有趣、自信地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學生從小就接觸漢語,各種繪本對學生語文科目的學習起到啟蒙作用,所以,學生接觸到專業的語文知識之后,容易對其失去興趣,不愿寫字,不愿讀文章,這時候老師要盡量避免枯燥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融入課堂,對語文知識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興趣,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不僅教書,更要育人。
一、重視學生語文思維培養,優化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思維的培養,尤其要明確語文思維訓練對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和優化教學過程,改變以往片面的講解模式,增加思維和探究環節,融入語文思維的培養。其次,優化教材設計。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很多教師的教育內容比較單薄,僅限于教材,這會限制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當前的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不斷豐富語文課堂。例如,教師進行小學語文授課時,可以增加課外讀物,如在《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文的講解中,可以提前讓學生搜集有關小蘿卜頭的課外讀物,在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將學生收集到的課外讀物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合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實踐思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設計問題,以便教師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首先,基于課堂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思考。其次,在向學生提問時,問題的難度需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知識水平,因為學生的心理不成熟,擁有的知識也較少,如果教師的提問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提問就失效了,學生也沒有進行實踐思考。最后,教師需要使問題的格式多樣化。問題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語文問題列表或通過特定的實驗現象來呈現。通過設計各種問題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主動思考,以此來讓學生的語文思維發展起來。例如,在《新年禮物》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向學生提問:“你最想送給誰新年禮物?”在學生回答出問題以后,教師可以繼續問:“你最想送給他什么禮物呢?”學生會思考自己最想送的禮物是什么,最后教師問:“你為什么想送這個禮物呢?”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選禮物的意義。
三、借助教具,生動教學
低年級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小學學習,由于思維不成熟,思考問題的差距還很大,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面臨很多問題。學生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后,仍然很難集中注意力,只專注于感興趣的領域。普通學生的興趣水平是非常有限的,教師必須努力激發和引導他們,如果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引用實物作為道具,在每節課堂教學中通過道具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如運用錄像機、卡片或活動掛圖這些視聽設備讓教師的描述和操作更加直觀、準確、生動,學生就能通過實物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的內容。
四、激發好奇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老師和學生擁有平等的溝通交流機會。由于語文知識豐富多樣,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話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好奇心會引導學生思考,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養成多提問題的習慣,培養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這種訓練可以從語文課堂中的每一刻開始。
總而言之,在進行語文授課時,教師要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語言能力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持續興趣,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小學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自我意識快速成長的重要時期。家庭因素在小學生的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家庭內外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素質教育的成果。所以,語文教師要提高素質教育的成果,除了優化課堂教學外,還需要與學生父母建立良好的關系,提高素質教育,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品格。
參考文獻:
[1]趙彩峰.對小學興趣教學的研究[J].快樂閱讀(經典教學),2013(5):87.
[2]方新會.論提升小學興趣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