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娟
摘 要:首先闡述深度學習與遷移能力提升的契合性,探究二者的內在關聯性;然后詳細論述深度學習中初中生遷移能力的提升途徑:借助實驗教學提升初中生的遷移能力、借助課堂討論提升初中生的遷移能力、借助電化教學提升初中生的遷移能力。
關鍵詞:深度學習;化學;遷移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化,教師積極探尋化學課堂教學的趣味化、主體化、科技化和實效化的科學發展之路,力求促進初中生認知能力、遷移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在此過程中,深度學習這一新興教學方法開始進入教師的教科研視野,并在初中生遷移能力提升中釋放出強大的實效力,而成為主流認知途徑。
一、深度學習與遷移能力提升的契合性
遷移能力是指初中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不僅達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良好效果,還能夠從一個區域遷移到另一個區域,或從一個學科遷移到另一個學科。因此,對初中生而言,遷移能力必然只能夠從深度學習中得以培養。初中生只有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達到一定的深度、知識視野達到一定的高度才可能實現跨學科、跨區域的知識推理,而具備較高的主體能力。
二、深度學習中初中生遷移能力的提升途徑
(一)借助實驗教學提升初中生的遷移能力
實驗教學因“物以稀為貴”而對初中生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初中生也在實驗教學中保持興奮的大腦、激動的情緒、開心的情感和愉悅的心理。而初中生具有的這一良好主體狀態不僅是進行深度學習的必備條件,也是初中生發展遷移能力的主體基礎和能力保障,更是初中生展現創造性認知的前提條件。
以“帶火星的木條在氧氣中復燃”為例,初中生能夠在實驗中親眼看到帶火星的木條進入存有氧氣的集氣瓶以后,火星煽動得越來越劇烈,很快就實現了復燃。“復燃”這一絢麗刺激的實驗現象能夠給予初中生強烈的視覺刺激和心理沖擊,進而初中生就會對這一實驗現象展開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究。集氣瓶中的氧氣純度接近100%,而空氣中的氧氣只有21%左右,帶火星的木條自然就會在氧氣中發生更加劇烈的化學反應,產生更多的熱量而實現復燃。這樣,初中生就會在實驗現象的促使下借助自己的積極思考而實現由理論區域向實踐區域的遷移。
(二)借助課堂討論提升初中生的遷移能力
初中生已經具有較高的認知力、思維力、辨析力和判斷力,因而初中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認知溝通也能夠成為深度學習和遷移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摒棄“教師講而學生聽”的落后教學方式,給予初中生充足的參與空間和表現機會,切實開發初中生的集體智慧與團隊合力,助力核心素養發展。
以“溶解度”為例,受溫度的影響,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都有一定的具體數值,即溶解度。而且,大多數物質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在數值上有所提高。因此,初中生可以借助課堂討論來探究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根本原因。在集體討論中,初中生就會慢慢發現“溶解度”與物理上的“分子熱運動”具有內在關聯性,溫度越高,水分子運動速度越快,水分子之間的空間就會越大,溶解其他物質的能力也就越強,溶解度也就越高。這樣,初中生就會在互幫互助中實現跨學科的遷移。
(三)借助電化教學提升初中生的遷移能力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雖然很多實驗可以讓初中生動手操作,而實驗現象卻較少,因而適合電子白板或電化教學進行視頻展示。因此,電化教學就成為初中生進行化學學習的虛擬認知區域,因而初中生能夠借助落后的認知狀態、學習熱情、求知動機和獵奇心理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有效促進遷移能力培養。
以“二氧化碳的制取”為例,實驗“二氧化碳的制取”能夠給予初中生非常少的視覺刺激,因而利用電子白板進行虛擬展示認知效果會更好。因此,初中生能夠在電子白板上看到動畫版的化學實驗,能夠看到鹽酸分子像“礦工”一樣將碳酸鈣固體一點點“蠶食”,固體小顆粒先后變成可溶于水的氯化鈣以及二氧化碳與水。過程清晰可見的視頻實驗的教學效果一點也不亞于初中生的親手實驗,而且初中生還能夠借助虛擬認知促進個體能力的發展,實現虛擬領域向現實領域的遷移。
總之,教師應立足深度學習積極探究初中生遷移能力提升的可行性途徑,并借助實驗教學、課堂討論、電化教學等三大途徑切實提升初中生的遷移能力,真正實現初中生觀察能力、推理能力、辨析能力和判斷能力的整合提高,直接促進初中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寶斌.深度學習: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6(7):47-51.
[2]陳國仙.整體規劃,橫向遷移:遷移能力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培養[J].學園,20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