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信 彭鍇
摘 ?要: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特質和時代特征。新時代抗疫所體現出來的中國精神主要包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迎難而上、愈挫愈勇”的奮斗精神、“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實事求是、創新進取”的科學精神。挖掘和提煉新時代抗疫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對于我們做好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新時代 ?抗疫 ?中國精神 ?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3(a)-0206-03
Analysis on Chinese Spirit and its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ENG Zhongxin1 ?PENG Kai2
(1.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Hunan prvince, 422000 China; 2.Hu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prvince, 410000 ?China)
Absrtact: Chinese spirit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national spirit and times spirit, 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ation and times. The Chinese spirit embodied in the war and epidemic in the new era mainly includes the patriotic spirit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orld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husband", the dedication spirit of " selfless and self-sacrifice", the struggle spirit of "facing the difficulties, getting more frustrated and more brave", the unity spirit of " making concerted efforts and striving for success", and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innovating and enterprising". Excavating and refining the Chinese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war epidemic in the new era has very important value for u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 students.
Key Words: The new era; War epidemic; Chinese spirit; Educational value
我國的抗疫斗爭由于有黨的堅強領導,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攻堅克難,取得了決定性的重大勝利,同時也孕育了偉大的抗疫精神。這種精神既是中國精神在抗疫斗爭中的生動體現,也賦予了中國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關鍵是要增強時代性與感召力。”在中國精神培育過程中,我們闡釋好“是什么樣的精神成為了中國抗疫的強大動力”這個問題,對于我們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
愛國精神是中國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國在抗疫斗爭中,舉國上下同心同德,同時間賽跑,同病魔對抗,發揚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第一,體現在凝聚力量、攻堅克難上。抗疫斗爭凝聚了國人之心,喚醒了愛國之情。全國各族人民、海外華僑華人積極響應,一份份物資、一次次援助,幫助一線工作者共同抗疫。在愛國精神紐帶維系下,中華民族才如此堅強團結,才能在黨中央正確的領導下,動用全員力量,打贏抗疫阻擊戰。第二,體現在愛崗敬業、舍生忘死上。面對抗疫危險,無數醫護人員、基層干部和其他行業人員放棄休假,堅守崗位,不辭辛勞,日夜工作在抗疫一線,甚至因染病或勞累獻出了寶貴生命。這些人的勇于擔當和無私奉獻正是源于他們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深熱愛。第三,體現在聽黨指揮、堅定信心上。在黨中央科學決策及堅強有力的指揮下,各級黨組織發揮領導保障和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宣傳正能量、引導群眾正確面對磨難,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表現出了高度責任感,共同構筑起了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中國之所以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抗疫成果,是14億中國人民弘揚偉大愛國精神的結果,當代青年學生應從中得到教育和啟示。
2 ?“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公無私”的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也培育出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災難,中國人民展現出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抗疫精神力量。一是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無私奉獻。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在抗疫斗爭中,黨中央迅速反應,及時果斷應對,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級黨組織緊急行動、全力奮戰,不遺余力阻止病毒傳播擴散;廣大黨員干部不畏艱險、沖鋒在前,爭當抗疫先鋒。“我是黨員,我先上”,無數黨員用無私奉獻的行動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彰顯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二是一線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毛澤東曾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贊揚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奉獻精神。在此次戰疫中,涌現出了無數“白求恩”。武漢市等重疫區的醫護人員面對巨大工作負荷和嚴峻安全風險,仍毫不退縮,不惜一切代價救治每一個患者;全國其他各省市醫護人員主動請纓,爭當戰疫先鋒,全力支援疫區。一些醫護人員因此感染病毒,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才成功地守住了最重要的第一道防線。三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無私奉獻。此次病毒開始流行于傳統春節,給抗疫帶來了更大的困難。但絕大多數群眾自覺地放棄節日的行程安排,不走親、不訪友、不聚會、喜事停辦、喪事簡辦,堅決不給病毒傳播機會。全國各地涌現出了大量志愿者,公益活動此起彼伏,愛心捐助源源不斷,譜寫出了一曲曲動人的贊歌。
3 ?“迎難而上,愈挫愈勇”的奮斗精神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一次次磨難中愈挫愈勇,長盛不衰,正是因為擁有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中國人民仍然表現出了“迎難而上、愈戰愈勇”的奮斗精神。第一,體現在黨中央面對抗疫的堅定態度中。黨的領導是奪取抗疫斗爭勝利的根本保證。在抗疫關鍵階段,黨中央54天內召開了7次政治局常委會議,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不遺余力阻止病毒傳播擴散。面對抗疫和經濟社會發展雙重難題,黨中央決定迎難而上,“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黨中央成為抗疫的中流砥柱,堅定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抗疫信心。第二,體現在科學家們的不辭辛勞中。鐘南山院士84歲高齡乘坐高鐵餐車赴武漢調查情況,為抗疫科學決策奉獻力量;李蘭娟院士為更多地了解一線病情,深入醫院ICU醫治患者;張伯禮院士帶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因勞累過度引發膽囊舊疾……這些“科學疫中人”不辭辛勞地研判疫情、制定策略、治療患者、普及知識,為抗疫提供了重要支撐。第三,體現在一線工作人員的夜以繼日中。僅以火神山醫院建設為例,24 h內完成設計,4 000多名建設者、近千臺大型機械設備及運輸車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僅用10天的時間建成了一所總建筑面積3.39萬m2、可容納1 000張床位的醫治呼吸系統傳染病醫院,托舉起收治患者的“安全島”。正是以黨員干部、科學家、醫護人員為代表的無數英雄的不懈奮斗,才取得現在的重大抗疫成果。
4 ?“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抗疫當中,從中央到地方、從社區到居民,中國14億同胞團結一心,齊心協力,凝聚起了強大團結力量。一是人民群眾與黨和國家的團結配合。在黨中央統一號召下,全國人民自覺實行嚴格的自我隔離生活,全面切斷病毒傳染途徑,以實際行動支援抗疫。全國各地、各單位、各階層人民群眾爭相捐錢捐物,為武漢、為湖北等重疫區加油。二是跨區域的人力與物資補給。與過去經歷的“非典”、汶川地震等災難一樣,在中央統一指揮下,此次抗疫再一次凸顯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短期內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軍隊系統以及29個省市區派出330多支醫療隊、41 600多名醫護人員,支援一線重疫區。數百家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急速馳援,全力支持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三是國與國之間的和衷共濟。全球化時代,人類命運與共、休戚相關,疫情需要各國合力應對。我國始終堅持全球合作、共同抗疫的理念,在第一時間發布我國疫情信息。當病毒在全球蔓延之時,我國一方面毫不放松地做好自身抗疫工作,另一方面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合作,第一時間向意大利、伊朗、伊拉克、塞爾維亞等國家派出志愿醫療專家,分享抗疫經驗,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向其他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抗疫物資。危難時刻,團結比黃金更重要,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共渡難關,取得了抗疫的關鍵性勝利。
5 ?“實事求是,創新進取”的科學精神
此次病毒大流行來勢兇猛,具有傳染性強、潛伏期長、易變異等系列棘手問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國在抗疫中樹立的“實事求是”科學精神,也是取得抗疫成功的重要法寶。第一,科學精神體現在黨中央的科學決策上。黨中央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病毒防控工作,審時度勢,因情施策,把武漢和湖北作為全國主戰場,對其他省份進行分類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準確把握國內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這也是我國抗疫中始終堅持的原則。第二,科學精神體現在科技人員的科學研究中。以鐘南山、李蘭娟、陳薇為代表的醫學科研工作者爭分奪秒地研究病毒特點、防治對策和疫苗開發,為抗疫總體方向的確定提供了科學依據;以程京、李志強為代表的工程科研工作者全力開發快速核酸檢測和口罩生產設備,為應檢盡檢和全民防護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第三,科學精神體現在各條戰線的科學防控中。王辰院士最早提出建設方艙醫院用于收治輕癥患者,使應收盡收成為可能,也成為了全球的抗疫經驗;蔣大益團隊以大數據為基礎開發出健康碼,用于快速識別人們的健康狀況,大大提高了戰疫效率;各地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建立完善流行性病毒防控的組織、指揮、執行和監督系統。正是我國在疫情防控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才遏制了病毒的蔓延勢頭,取得了防控工作的積極成效。
6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在抗疫過程中所體現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以及科學精神又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精神,是中國精神在特殊時期的時代體現。我們要進一步廣泛收集和整理抗疫中的感人案例,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抗疫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深入挖掘抗疫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深入挖掘我國抗疫英雄的精神品質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力量,幫助大學生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中國精神的價值,以此佐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理論觀點,幫助青年學生得出科學結論、提升思想素質。我們還要從中國抗疫的措施效果與其他國家抗疫的措施效果的比較分析中,研究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政黨優勢、中國精神優勢,從而對青年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思想教育。總之,我們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要密切關注社會生活,在對青年學生進行中國精神培育的實際工作中,堅持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及時運用當下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中蘊含的鮮活教育題材,才能真正讓青年學生有所感、有所思,進而有所為。
參考文獻
[1] 陳金龍.以偉大抗疫精神凝聚中國力量[J].紅旗文稿,2020(20):27-29.
[2] 陳雪.中國精神:戰疫斗爭的強大精神力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37-41.
[3] 宋銳.弘揚中國精神堅持和完善中國制度[J].理論建設,2020(4):28-34.
[4] 趙麗媛.抗疫斗爭中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發展邏輯[J].學術交流,2020(8):46-55.
[5] 羅愛華.當代中國公民精神價值[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5):28-29.
[6] 魯力.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長江叢刊,2020(13):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