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彥林
摘 要:走進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在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滲透勞動教育,從而促進學生“五育”的全面發展。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教師需立足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不斷更新教學觀念,通過豐富教學的方式方法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循序漸進滲透勞動教育。就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數學滲透勞動教育的具體策略加以探究。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數學;勞動教育;策略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要將德育滲透到學科教學方式中,旨在使學生具有優秀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立德樹人的理念要貫穿各個環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之中感受勞動氣息,正確認識勞動,做到學以致用,不斷增強熱愛勞動的良好道德品質。
一、挖掘教材中的勞動元素,將勞動教育滲透于數學教學中
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數學滲透勞動教育,從而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性,并落地落實。圍繞數學教材,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元素以及勞動信息,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勞動教育,從而使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埋下熱愛勞動的種子。如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時,引領學生認識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體會1公頃究竟有多大。教學中挖掘勞動教育信息,與生活緊密相連,引出土地的面積大小,并讓學生獨立思考農民伯伯在這樣一塊土地上進行勞作時的辛苦與不易,從而形成節約糧食的自覺意識,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二、欣賞數學之美,深刻感受勞動創造美的內涵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與品質,借助數學中蘊含的勞動元素讓學生在參加數學學習過程中,深刻感悟勞動創造美的內涵,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產生愉悅感和成功感。如,教學“欣賞與設計”時,學生在學習基本圖形的基礎上,通過欣賞漂亮圖案對基本圖形進行分析,并設計美麗圖案,以此來發展空間概念,構建自我知識體系。首先教師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漂亮圖案,如衣服上的圖案,抑或家中的地板、窗簾上的圖案等,了解掌握基本圖形的特點,感受生活中數學元素的無所不在,與生活緊密聯系,創設生活實例,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對民族服飾圖案進行欣賞,讓學生感受各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優秀品格,鼓勵學生對這些圖案的特征進行個性化描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對這些基本圖形進行分析時能激發創造性,由此也讓學生在欣賞與感受美的同時,樂于表現與創造美。而到了“設計秀”環節中,讓學生投入到自我設計、自我展示之中,按自我意愿設計各種獨特的圖案并涂色,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表現力與創造欲。這一教學從引入基本圖形到分析,再到學生設計,學生對圖形的認識與理解不斷加深,經過觀察、分析、設計,欣賞、感受、表現、創造美,深刻體會到勞動創造美的這一價值內涵。
三、借助動手操作,增強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
在數學活動中通過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滲透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勞動中發現問題,并且借助自身的技能以及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學生不僅可以豐富經驗,同時也可以提高動手能力。如,教師在教授“種植問題”以及“按比分配”等的數學內容后,設置與種植勞動相關的具體實踐任務,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具體的操作實踐流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實踐性活動,利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對學生設計的過程給予指導,同時就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加以點撥與引導,切實保證各小組在種植物的行距、株距上保持整齊、美觀,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各小組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思考、實踐、探究,對教師分配的在“開心農場”種植茄子任務,就如何種植以及按比例配制農藥進行計算,然后各小組設計實踐流程,最后進行合作種植。各小組設計的具體實踐流程包括:先準備農藥、鋤頭、水桶等基本物資,然后對挖坑的距離以及定點進行測量,接著向每個坑施肥,后給茄子苗定根,按比例配制農藥、噴灑農藥。經歷了實踐勞動,學生不僅理解了種植問題以及按比例分配的數學知識,同時也在動手操作之中增強了勞動技能,體驗到勞動的成功感,體會到團結合作的滿足感,體驗了創造的樂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教師切實地挖掘勞動因素,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平臺,引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最終達成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趙俊生.新教育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應對策略[J].教師,2021(4).
注:本文系2020年度定西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學科滲透勞動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DX[2020]GHB2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