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娟
摘 要: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促進了人類的不斷進步。通過勞動教育,能夠促使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的意識,通過勞動技能的掌握和理解,更加尊重勞動者。學校、家庭、社會是開展任何教育的構成方,勞動教育也不例外,互相在作用與滲透的過程中完成有機聯系。通過對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協同發展的勞動教育探討,分析了勞動教育的滲透與運用方法。
關鍵詞:三方協同;語文教學;社會;學校;家庭;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需要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相結合,整合三方的力量,并且遵循政府與國務院的指導思想,讓勞動教育更加全面化。發揮社會的多樣性指導作用,讓家庭與學校共同配合,變得更加系統與規范,從協同育人的角度,形成新的勞動教育體系。在素質教育推行的背景下,融合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相互滲透,對于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能夠促進語文知識的實踐與運用。
一、構建三方協同發展的勞動教育體系
(一)學校勞動教育
學校在勞動教育中,通過開設勞動教育的必選與任選課程,能夠發揮勞動教育的主導價值。在學校勞動教育中,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勞動課程的開設,通過學校環境的營造,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校本課程與勞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有效地體驗工農業生產過程中財富的創造過程,進而對勞動的創造價值獲得深刻的感受,促使學生體會到平凡勞動的偉大。
(二)家庭勞動教育
家庭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視,能夠有效提高孩子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會以較高的勞動意識,尊重勞動者的成果。經過相關實踐證明,在小學中年級階段就經常做家務活的孩子,如洗衣服、做飯、大掃除等,與不做家務的學生相比,這些孩子具有非常高的勞動統籌能力,勞動技能也略勝一籌。即使老師沒有明確教導,他們也知道如何通過勞動的分組協作進行正確分項。種種這些說明,實施家庭勞動教育,相對于學校的勞動教育而言,以最優先的角度幫助孩子習得了勞動技能,形成了勞動習慣,同時還能為學校的勞動教育奠定基礎。
(三)社會勞動教育
對于社會勞動教育而言,剔除學校、家庭的勞動教育,主要是以校外的服務性勞動作為主要形式。校外的服務性勞動范圍比較廣,包括但不限于醫療、環保、敬老、助殘扶弱服務等。跟學校與家庭勞動教育對比,社會勞動教育的要求更高,需要在政府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的政策保障下,才能得到有效實施。
二、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
(一)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
勞動教育的落實,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根據課程需求,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要基于現實生活,將生活作為勞動教育的本源,緊密結合學校的實際生活。通過對學生勞動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有機地整合學生的個體生活與學校、社會生活,打破書本時間與勞動實踐之間的壁壘。根據勞動教育的內容,在語文教學的不同階段,分配相關知識點,并與勞動教育要求相結合,根據學生年級、班級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制訂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計劃。
(二)結合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機滲透,教師需要將現實生活中的內容提煉出來,引發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共鳴體驗,并在已有的知識體驗認知中,獲得真實的感受。語文教材內容融合教材課本內容意象與現實體驗,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進而對于課文的內容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文章,作者側重于對白求恩忘我工作的勞動精神進行描述,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理解起來不夠通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做出科學引導,讓學生想象是否出現過因為自己喜歡的事物達到忘我的境界的情況,讓學生獲得現實體驗的共鳴,感同身受地理解白求恩忘我工作的精神。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反面例子,將缺乏勞動技能的負面影響告知學生,讓學生經過思考,了解勞動的重要性。通過勞動精神的體驗與課文教材內容的有效結合,可以從多種渠道塑造學生的勞動精神,進而更加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協同發展的教育體系。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的科學滲透,需要一定的時間完成勞動教育的傳遞,需要在潛移默化的引導過程中,讓學生逐漸地了解自身對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形成“勞動最光榮”的潛意識,并深刻地將勞動創造成果的意義銘記心中。
參考文獻:
[1]沈春蘭.語文教學與社會、家庭與學校協同發展的勞動教育的關系論述[J]讀與寫,2020(36).
[2]楊紅霞,呂晶.談小學階段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形式的結合與創新[J].求知導航,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