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紅
摘 要:面對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詞匯量,開闊閱讀視野,積累閱讀知識。通過課上與課下相連接的閱讀,為學生搭建和創設閱讀氛圍與閱讀平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促進閱讀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有效途徑
針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看,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閱讀方法掌握得也不好。在實際課堂中,由于種種原因淡化了學生的主體性。對此,筆者就如何培養和提高學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作出以下探析。
一、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激發其學習欲望,激活學生的閱讀動機。一是調動情感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教學中,師生之間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互動體,以融洽的師生關系作為開展教學的基礎,教師尊重、熱愛、關心學生,讓學生體會到來自教師的理解與信任、關懷與鼓勵,教師自身贏得學生的尊重與信賴后,學生自然會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興趣。當教師用充滿感情的話語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時,要用帶有啟發性的語言讓學生進入積極思維之中,師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被調動,則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則能順其自然地發展下去。二是精選閱讀材料,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首先就是讓學生對學習的材料產生興趣,在組織學生進
行閱讀訓練時,教師挖掘材料中的興趣元素,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將學生有所感動卻不甚理解的課外知識恰當引入課堂之中集中講解。確保閱讀教學組織更為系統嚴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走向深入,由此,學生接受的閱讀知識更為細膩與美妙,從閱讀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讓學生不斷進階,從而品嘗到學習的樂趣以及成功的喜悅。三是創設條件,發展學生興趣。學生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其所產生的喜悅之感也隨之而來,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心情是愉悅而快樂的,他們不僅會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同時還增強了自信心。在自主閱讀教學訓練過程中,教師創設條件,尊重學生差異,通過分層次的閱讀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快樂。學生的成功欲望不斷得以強化,興趣變得更為濃厚,樂于在輕松愉快氛圍之中徹底發展思維能力,展現智慧,不斷探索新知。四是創設情景,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師所創設的適宜的情景之中,學生融情于景,體驗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從而喚起對閱讀內容的興趣,因此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以及閱讀情景,學生學習興趣、欲望被激發,積極性被調動,而且閱讀的效率也會得以提高。
二、閱讀訓練常態化,保持持久閱讀興趣
只有長期練習,才能逐漸促進學生形成閱讀的本能,
也就是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一習慣養成能提高閱讀效率,能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因此,在小學閱讀訓練中培養小學生良好自主性閱讀習慣是一項重要任務。在訓練中培養學生勤于思考以及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閱讀習慣,遇到問題鼓勵學生盡量先自行進行思考與解決。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實在無法解決時請教教師,而作為教師,不能一下子就說出答案,要巧妙引導學生的思路,最終仍然由學生探究解決問題。教師不能過多干涉學生思考、交流的機會,在課堂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進行思維與思維的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一些質疑以及疑難是常有的事情,有的學生善于質疑問難,但也有學生遇到疑難時不愿意將其講出來。解決疑難的過程同樣是學生學習知識、吸納知識、理解知識的一個過程。在閱讀訓練中創設學生敢于表達自我見解、敢于講述疑難問題的這一機會與平臺,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培養學生大膽發表見解的良好習慣。通過課外閱讀的指導來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結合課堂所學,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利用好工具書,選擇自己喜愛的讀物,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布置一些具有彈性的、有質量的作業讓學生積極思考,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閱讀作業,由此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除此之外,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有些學生會出現畏難現象,有的甚至會直接放棄,師生之間加強合作,明確閱讀目標,為學生量身制定閱讀目標,圍繞目標開展活動,把握好度,從而激發學生前進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張秀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