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波
摘 要:目前國家大力開展新課改工作,與以往相比,教育教學情況與以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需要明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真正內涵。同時,我們還需要大力摒棄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和學生坦誠溝通交流。與其說教學過程是知識傳遞的過程,還不如說是師生之間溝通的過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是如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需要積極與學生溝通,對學生的閱讀學習加以引導和規范。就小學閱讀教學中老師積極引導的作用予以探析,借此讓教師深刻認識到自身積極引導的重要性并在實際教學中予以實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習慣;作用
在新的背景下,教育教學領域出現很多新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這些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也展現出較強的優越性。對小學閱讀教學來講,老師的積極引導能夠發揮良好的效果,讓學生正確認識閱讀教學,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然后培養其正確的閱讀習慣,借此實現更好的閱讀學習效果,文中對此加以分析。
一、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
作為老師,首先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新課改背景下對小學閱讀的要求,認識到自己在閱讀教學中的優缺點,然后圍繞這些分析閱讀教學的目標,以目標導向開展教學活動。事實上,老師的積極引導,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本節課的重難點,了解閱讀教學的內容,借此引導學生依據教學目標開展學習活動。
二、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新課改背景下,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科素養,因此我們務必要轉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思想,嚴禁采用灌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必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對知識加以探索,這對學生知識的學習和內化有較強的促進性。而在此過程中,老師的積極引導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閱讀,以及掌握閱讀內容背后所蘊含的知識內容等。教師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開展知識的探索,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其學科素養,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養成預習習慣
預習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以前,通過閱讀新的內容,借助自己以往所儲備的知識,初步對此予以了解,這一步驟需要學生獨立自主地面對和完成。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不能完全按照學生的意愿開展預習活動,不然難以保障預習的效果,甚至有的學生根本不預習。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就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讓其制定閱讀學習計劃,讓其對文章內容、背景、作者等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還可以記錄自己不懂的內容,在課堂上予以重點關注。
2.語感培養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讓學生學會通過具體的環境對文章的中心思想予以體悟,學會如何對話文本、對話作者,通過點線帶面的形式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
3.綜合培養讀寫能力
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積極引導,培養學生養成閱讀記錄及標記的習慣,學生邊閱讀邊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可以書寫在空白處,也可以在專門的記錄本上予以書寫,將其中的重點內容和自己的感悟予以明確體現,這對學習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4.借助學習工具
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通過積極地引導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學習工具。學生閱讀時,肯定會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成語、不認識的漢字或者不理解的詞組等,那么老師不必著急向學生解釋這些字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通過學習工具的幫助,完成字詞知識的學習。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引導學生學會如何使用學習工具,培養自身自主學習的意識,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夠讓學生自己了解字詞的含義,加深意思的理解和字詞的學習,可謂一舉多得。
5.培養記筆記的習慣
通過閱讀及閱讀后的筆記行為,對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字詞的記憶及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事實上,記筆記的內容并非明確規定,是比較寬泛的,學生可以寫自己的閱讀感受,可以將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點記錄下來,也可以寫出自己的質疑并提出自己的見解等。同時,我們還可以將其中優美的詞語、句子等予以摘錄,通過不斷的閱讀加深記憶,不斷優化構架自身的語文知識體系,實現語文素養的不斷提高。這些都需要作為小學語文老師的我們,在課堂上開展積極地引導,不斷提高學生這方面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更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四、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小學基礎性學科的語文課程,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了解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在閱讀教學中予以科學、積極的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實現學生閱讀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潔,韋冬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低效的表征及對策:基于研究性教學模式理論的分析[J].語文學刊,2016(3):106-107.
[2]楊兆玉.分析小學語文閱讀中教師積極引導分析所起的作用[J].文理導航(下旬),2013(11):49.
[3]黃麗芳.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作用及指導方法分析[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