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蓮
摘 要:聯結有課內外聯結、學習方法聯結,還有閱讀與表達聯結。學生在聯結中可以理解內容,感悟形象,習得方法,發展語言,優化思維,實現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語言與思維的共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求同;尋異;共生;思維
一、聯結中求同
統編版教材特別關注單元整合,每個單元除了有統一的人文主題、統一的語文要素,還有統一的體裁,甚至統一的表達方式。對于這種整合,如果教師能進行巧妙的聯結,不僅能加強學生的文體意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求同思維,發展學生的歸納思維。
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小說單元。選編了《橋》《窮人》《在柏林》三篇課文。在教學《窮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品讀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然后將《窮人》和《橋》進行聯結類比。學生發現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老支書為了保住村民的生命,犧牲了自己與兒子。兩篇小說都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橋》在結尾才點明老支書與小伙子的關系;《窮人》在最后幾節才揭示漁夫和桑娜一樣同意收養兩個孤兒。小說在情節設置上都追求出其不意!同時兩篇小說特別關注環境描寫,為推動情節和突顯人物服務!至此學生真正明白了小說的三要素,而且由三篇具體小說比較、總結出小說的一般特點,發展了歸納思維能力,長此以往,思維才有活力、張力。
二、聯結中尋異
對相似語言材料聯結類比,可以發現語言的共性而完成語言的建構,發展學生的歸納思維!對相對語言材料同樣可以形成聯結。統編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素養雙線并行的結構思路進行編排。一個單元內的不同課文往往有著相似的人文主題,但因作者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不同,在表達和描寫上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對于這些語言材料進行聯結、比較,有助于學生探索言語的秘密,同時提升思維的發散性。
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習作單元“讓真情自然流露”。
單元選編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和作家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兩篇課文。雖然兩篇課文都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情感,但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許多不同之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類比兩篇文章表達的不同之處。通過比較,學生發現兩者表達的角度不同:《那個星期天》主要是立足兒童的視角來抒發自己等待的急切,讀來真切自然,仿佛一切就發生在昨天。而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主要是抒發對時間流逝的無奈、惋惜和留戀。兩者在抒情方式上更有不同:《那個星期天》主要采用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描寫方法;《匆匆》主要采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尤其是開篇的連續四個問和結尾的連續六個問特別有特色。同時兩篇文章表達方法也不同:《匆匆》采用比喻、擬人、排比手法,《那個星期天》主要采用擬人手法。至此學生發現,同一個主題“讓真情自然流露”,表達卻千差萬別。在對內容的類比中,學生反復進行分析、比較、求異,由一到多,由一點向四面八方發散,優化學生思準的靈活性、發散性。
三、聯結中共生
語文學科中,聯結幾乎無處不在。除了相同、相對的聯結。語言材料中還會存在相呼應、相補充、相承接等多種聯結。除了語文材料內在聯結,語文教學還可以聯系生活、聯系歷史、聯系其他學科,構建多方位、多角度的聯結。如教學文言文《楊氏之子》可以進行以下聯結。
師:孩子們,如果把這個故事讀成一句話,應該是哪一句?
生:楊氏子“甚聰惠”。
師:如果是一個詞呢?
生:“甚聰惠”。
師:如果是一個字呢?
生:聰。
師:聰,古指聽曰聰,指聽其言,會其意!楊氏子的聰體現在哪里?
生:此是君家果。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孔君平在楊梅的楊與楊氏之子的姓上做文章,楊氏之子一聽便明白了,所以看出聰!
師:還有嗎?
生: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楊氏子立馬也在孔君平的姓上做了文章,所以看出楊氏子聰!
師:你也“甚聰惠”!那如果來的是李君平、胡君平、黃君平怎么辦?
生: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
生:未聞胡琴是夫子家器。
……
師:為什么說楊氏子“甚”聰慧呢?我們知道《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它里面關于孩子的故事還有很多,你們看——
出示故事:孔文舉年十歲,人皆夸。韙(wěi)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cùjì)。
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楊氏子說話委婉、禮貌,以及超越年齡的聰慧!以上教學片段通過多種聯結,起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列夫·維果茨基.思維與語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