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亞暉
摘 要:寓言故事在小學生群體中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文學形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寓言故事就是作者將想要表達的道理以虛擬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編入了很多寓言類的文本,通過對寓言文本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和道理會有更清晰的認知。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就需要不斷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小學語文中的寓言故事,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寓言故事;探索路徑
寓言是一種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體裁,一般具有諷刺性和寄托性。一篇寓言故事當中既有著豐富的故事情節,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需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細細體會和品味。在寓言故事中常常會出現“烏鴉”“狐貍”“狼”等,它們不單單是一種動物,更是對應人格化的“人”,從它們的故事中會反映出人類的一些詫異行為,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閱讀感悟。
一、梳理寓言文意,理解故事內容
在小學階段,有很多我們熟知的寓言故事,如《亡羊補牢》《烏鴉喝水》《揠苗助長》等,它們都是以虛擬化的故事來凸顯人生哲理。所以在進行小學語文寓言故事教學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對故事內容有所了解,將其中的故事情節和脈絡進行梳理,并引導學生根據寓言故事的文本大意或者課外查詢等方式來深入了解字詞的含義。如在《亡羊補牢》的故事中,“亡”與我們現代漢語中的意思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古今字詞差異較大的進行著重講解,使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字詞含義,從而掌握寓言故事中所表達的內容。在此篇寓言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后悔”和“接受”這二詞進行理解,并展開深入的探討,設立虛擬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開展教學。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演繹這則寓言故事,既能夠加深學生對寓言故事的印象,同時能夠梳理寓言文意,從而真正了解寓言中蘊含的道理。
二、聯系實際事例,領悟生活哲理
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的寓言故事都具有短小精煉的特點,盡管篇幅短,但每一則都具有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且朗朗上口,蘊含著豐富的人生道理。同時,在寓言故事中常常會將“人格化”后的動植物進行刻畫,使整則寓言故事內容和形式更加新奇,因此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在教學寓言故事時,教師要通過故事的內容引導學生共情,并結合自己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來感悟故事含義。例如,在《烏鴉喝水》這則故事中,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呢?大家又是怎樣去解決的?通過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將寓言文本與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中所想要表達的道理,從而將教學真正融入生活當中,
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在學習完故事后,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情境,針對“生活中遇到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一話題進行探討,如此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同時將知識延伸到了課外,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所以,想要使小學寓言故事教學更具效果,就需要盡可能多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深層次感悟寓言故事中所表達的道理,從而將學習的道理應用于生活之中。
三、了解寓言特點,續寫寓言故事
在小學語文寓言故事教學中,同時包含情節和道理的寓言占大多數,然而還有一部分寓言,只是講故事并沒有說明道理,但是在故事的結尾處會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由讀者自己去感悟,也就是所謂的言已盡而意無窮。因此,在開展寓言故事教學時,教師要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引導學生根據寓言故事的情節和特征來補充結尾,對故事進行擴寫或改寫。此種方式既能夠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想法,從而續寫出更有趣的情節,還能夠在寫作時鍛煉自身的文字功底。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結尾處并沒有提到小羊的結局,而我們恰好可以利用這一段空白性的結尾,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后續可能發生的情節。教師可以結合文本最后一段的內容,利用PPT動畫來展示惡狼向小羊撲過去的動畫,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狼的險惡和兇狠以及小羊的無助,之后,便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力來展開后續情節的概述,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大開腦洞拓展思路,從而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和語文寫作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素質教育時代,為全面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寓言故事向學生傳授為人處事的道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
發展。
參考文獻:
葛敏蕓.小學語文中寓言故事教學的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