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欣欣
摘 要:現如今,教育改革工作正在持續進行,各種嶄新的教育模式層出不窮,為小學數學課堂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基于此,主要列舉了幾點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的措施建議,供廣大同仁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體驗式
體驗式教學所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個人體驗,根據課程的所學內容來為學生創造出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通過強化學生的直觀體驗來增強他們的知識探究與掌握水平。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體驗式教學,不僅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更加精準地理解老師所教授的數學知識,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讓他們拿出更加飽滿的態度投入數學課堂中。
一、創設問題情境
傳統模式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存在著較多弊端,教育者的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對于課堂節奏以及教學內容的掌控欲較強,進而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此種單一式的教學方法并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強化,甚至會起到反向教學效果。為此,教師需要根據新課程要求來為學生創設出趣味性較強的問題情境,讓他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完成教學任務,高效率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有關質量單位的相關課程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精準地理解并運用質量單位,成功建立起對于克和千克的概念,教師則可以為他們創設出問題式體驗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學生熟知的生活化元素,向學生展示一包500克的餅干、一包100克的糖果和一袋1千克的蘋果,讓學生自行判斷這些物品的重量,以此來更好地理解重量單位的使用方法。隨后,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以下問題:請各位同學回想一下,你在家庭生活中有過稱重的經驗嗎?具體的使用方式是什么呢?1千克大概有多重呢?1千克蘋果和500克糖果相比會有多大的差異呢?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加上學生的直觀體驗,將讓他們更加精準地理解不同計量單位之間的差異。
二、重視實踐操作
相比較來看,數學課程更加依賴于實踐教學活動,教師應當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好地體驗數學,并且產生大量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授有關于長方形的課程之前,教師可以預先準備好一個長方體模型,也可以通過自習課的時間帶領學生來共同動手制作。整個制作過程也非常簡單,首先讓學生準備好一張長為30cm、寬為20cm的長方形紙卡,并在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約為5cm的正方形。其次,在剪好后的長方形四個邊上畫好虛線,讓學生按照虛線將其制作成一個長方形的紙盒。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來告知學生長方體的體積與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且引導學生總結如何將長方形圍成長方體紙盒。事實上,對于小學生而言,如果只是向他們呈現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雖然可能在短時間內能夠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加以記憶,但久而久之就會忘記。只有讓他們真正地動手操作,在實踐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日后的體驗式教學模式中,需要積極調整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轉變為物質化活動,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到由數學知識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
三、開展合作交流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程中,很多教師都將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于理論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讓學生展開合作交流。體驗式教學課堂的目的是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等過程中高效完成學習任務。與此同時,教師要密切觀察學生的動態表現,對他們的想象力進行啟發,引導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細心觀察和收集所遇到的經典事例,以此為切入點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加精準地體驗數學知識的創造過程。
為了讓學生敢于表達心中所想,對數學課程產生更高的期待,教師應當為他們創設出自由民主、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例如,在教授有關圓的周長的相關課程時,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可以組織學生先復習圓的周長的相關概念,將其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后,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圓的周長的測量方式,并盡可能地說出更多的測量方法。學生在經過動手實踐和集體討論后,紛紛列舉出了繩繞法、軟尺法以及滾動法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總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學習效率有了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秀娟.體驗式學習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110.
[2]方海喬.注重數學體驗,促進學生發展: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研究,2017(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