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科教學的重要領域。擬以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為支點,撬動思維品質的培養。通過分析課堂提問的關鍵因素,研究思維品質的重要特征,進一步探討如何通過優化提問策略,精心設問、巧妙引導,促進語言學習和思維品質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課堂提問;優化設計;思維品質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基本形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課堂提問更是教學成功的保障,是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研究表明,目前小學英語多達80%的課堂時間被用于師生間的提問和回答。因此,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精心打磨的問題系統性地訓練學生的觀察與比較、分析與推斷、歸納與建構、批判與創新等思維能力。
一、課堂提問關鍵要素
有研究通過課堂觀察技術將課堂提問的關鍵因素歸納為五個方面,即問題類型、提問策略、學生參與、理答方式、教師反饋。以上研究主要是從教師有效提問的角度對提問要素進行的研究分類,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除了教師主導提問之外,亦可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提問。
問題類型分為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是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主要針對詞匯、語法、語篇而設計,重視語言形式。其回答有明確的衡量標準,挖掘文本就能找到正確答案。而開放性問題則沒有固定答案,側重語言內容。
提問策略主要是教師采用的追問、提示和提供的支架語。追問有助于學生在原有回答的基礎上繼續思考,挖掘深層信息。支架語是教師為促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而搭建的腳手架話語。比如,教師先給出句型框架或者關鍵詞提示,讓學生有據可依地組織自己的語言。
提問方式既可以是教師提問,也可以由學生發問。教師應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回答方式可以是教師點名由個人回答,也可以大家集體回答,還可以集體討論之后再回答。
二、優化提問促進思維品質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提問角度多樣化,培養思維廣闊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針對文本進行多角度提問,例如從語言的角度出發,對語音、詞匯和語法等知識提問,或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出發,對語篇的謀篇布局和主題意義等進行提問,在問題設計上要兼顧學生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全方位培養。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3“How Many”為例,這一課主要教授數字的表達,以及對數字的提問和回答。在教數字13~15時教師先呈現3~5,這是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然后列出13~15,接著進行提問:What is the common rule for 13 to 15, comparing with 3 to 5?(對比3~5,13~15有何規律?)。教師拋出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歸納出13~15的英文表達詞尾都有teen. 然后教師呈現數字6~9,問學生16~19的英文表達,學生根據剛才的總結出的規律推斷16-19的表達,將3~9的語言表達遷移到13~19中,建構新的語言知識。接著教師繼續提問:What are the special numbers from 13~19?哪些數字表達是特殊的?是否所有數字都符合個位數加teen的表達呢?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批判性思維,并進一步進行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出有特殊變化的 thirteen,fifteen and eighteen。
(二)提問主體靈活化,培養思維自主性
在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時,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這一主觀能動性也應該在提問主體上得以體現。提問方式分為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問兩種。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勇于發問、善于反思。
學生可以對針對自己未能理解掌握的內容提問,也可以針對不同的觀點提出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可由教師進行解答,也可由其他學生幫助答疑,亦可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協商解決。學生之間的互問互答以及小組討論有助于提高課堂提問的參與程度,思維品質培養的受眾面也將更廣。對學生針對不同觀點提出的質疑,教師首先要肯定這種存疑的精神,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其次,學生可以通過頭腦風暴集思廣益,主動完善自己的觀點,得出更為完整的結論。
三、結語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本文嘗試以課堂提問為點火石,擦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助其發出璀璨之光。筆者緊扣課堂提問的關鍵要素以及思維品質的重要特征,探討出兩大優化提問的具體措施,將提問角度多樣化與思維廣闊性相結合、提問主體靈活化與思維自主性相結合,旨在促進英語學習和思維品質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駱海軍.運用課堂觀察技術,改進英語課堂談話行為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0(2).
[2]沈春梅.小學英語高年級語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7,40(2).
[3]吳慧.聚焦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