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肖培東老師說明文《蘇州園林》教學,深入淺出,教學節奏舒緩溫和,在給與學生充分思考空間的同時把課上的輕松、愉快,讓學生享受語文,品味語文。這堂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無不體現著肖老師“淺淺的教語文”的教學理念。淺淺的教語文,不是教淺淺的語文,而是教學樸素,家常,就像肖老師自己所說“充分有效地利用文本,充分有效地機進行實踐活動”。
◆關鍵詞:《蘇州園林》;說明文;有效教學
《蘇州園林》是葉圣陶為一本蘇州園林攝影集寫的序言,之后這篇序言以“拙政諸園寄深眷”為題發表在雜志上,選入教材時編者進行刪改,并把題目改為“蘇州園林”。《蘇州園林》選編進部編版課本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該單元體定位是說明文的學習,要求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準確特點。
一、層層深入,走進《蘇州園林》
肖老師教學《蘇州園林》教學,呈現鮮明的層次結構,總體框架上有著清楚明確的邏輯順序。肖老師把課文教學圍繞“標本”切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對課文內容的講解,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文本內容,即作者寫了什么出發,著重講解蘇州園林的建筑布局和裝飾特色是各地園林的標本;第二部分從課文寫法結構上分析,《蘇州園林》作為說明文的標本在語言、結構、寫法上有何特色,這一部分是對作者怎樣寫的深度剖析。對教學內容的清晰把握展示了肖老師獨特的教學設計智慧,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走進蘇州園林,更能走進課文《蘇州園林》的寫作奧秘。
二、以圖帶文,欣賞《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的美僅通過文字來欣賞還不能印刻學生腦海中,肖老師進行直觀教學,以圖片對比的方式切入文本,共選擇了5組10幅圖片,每組分別有蘇州園林圖片和與之相反藝術特色的建筑或園林風景,且蘇州園林的圖片正對應著課本的第三到六自然段內容,先讓學生先判斷哪幅圖片是蘇州園林,之后說明理由。選擇這種設計方式是基于學情的分析,授課的學生大部分沒有親自去過蘇州園林,分組展示圖片不僅讓學生看到蘇州園林,更在對比中直觀發現蘇州園林與整齊對稱的故宮,規整的圓形噴泉的不同,學生不單單從“蘇州園林是什么樣子”角度在腦海中構想,也會考慮“蘇州園林不是什么樣子”。老師的第二個要求:說出理由,實現了由圖到文的轉化過程,激發多重認知過程,把學生的關注重心轉移到文本當中,看圖片的時候學生可能憑借之前閱讀獲得的印象做出回答,但舉出具體的理由則需要學生回到文本,從課文當中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觀察——對比——回顧文本——尋找信息——圖文對應多任務過程。
借助圖片,老師設計小導游的語言,讓學生進步體會蘇州園林的風貌,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三、思維點撥,深挖《蘇州園林》
肖老師對《蘇州園林》的有效教學,還體現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上,通過條理有序且嚴謹的說明文語言學習,讓學生體會作者寫作的匠心獨運。肖老師讓學生以一句話和一個詞歸納共同點(在此處肖老師的教學預設是“處處入畫”)。與其說是對圖片的歸納,不如說是對文本的歸納,大部分學生只注意到了“一幅完美的圖畫”,沒有注意到前面的“務必”和“無論”。肖老師適時進行朗讀指導,體味重音所在的連詞“務必”“無論”“總是”,這些詞都強調了不論在哪個地方,即“處處”,可見肖老師設計和引導的細心和獨到之處,由此可見肖老師是從學生角度去讀文本,站在學生立場上預先考慮問題,注重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思維。
其次,肖老師通過四個講究講解作者在段落格式布局上的精妙之處,通過一個問題引出講究的作用“四個講究的位置能否被打亂”,學生回答與后文一對對應,肖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一步提問,“后文順序打亂后四個講究能換嗎”。可見,肖老師利用學生回答問題的生成信息順勢發問,讓學生把關注的注意點放在內容的本身,即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近景遠景,提示學生這是按照游覽者視野順序進行的。在講解結段落的關系時,采取了曲問的方式,沒有直接問學生兩個部分的關系,而是先讓學生讀段落中心句,再談作用。肖老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和探討這個問題,沒有著急的把答案拋出來,層層遞進地提出引導問題,最后才給學生點出兩者關系。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方向導向,即使學生沒有回答上來,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也會在他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問題的提問上,肖老師有過這樣的描述:“每個問題的提出既要不固化學生的思想,又要能激起學生求新探知的欲望”,每一個問題都是對學生不同程度的挑戰,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力和對文章邏輯結構的理解力。肖老師以結構圖的模式展示了文章整體的結構層次,清楚明了,最終歸結到自然之趣,傳統文化,審美情趣三大主旨。
在語言品析上,老師關注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第一自然段“據說”“或多或少”,體現了語言的嚴謹性。同樣是在四個講究位置,肖老師關注點轉移到布局、配合、映襯、層次可否互換,此處設計體現了語言的搭配嚴謹,雖然看似并列,但彼此是嚴絲合縫、不可互換。
肖老師教學不急不躁,讓學生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思考,實現了說明文的有效教學,這些既體現他的個人教學魅力,又為其他老師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陳葉.讀〈蘇州園林〉的三種意識[J].語文建設,2011(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
[3]肖培東.立足提問? 淺淺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35).
作者簡介
郝苑君(1997—),女,漢族,2020級教育碩士,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