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聆萱 薛光武 段榮娟
關鍵詞:“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教育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64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1 — 0164 — 04
2013年,“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為我國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2016年,教育部提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概念,強調了高等教育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過程中起著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的作用。高等教育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仍需優化人才觀、實現不同類型和層次院校特色化、內涵式發展,升級對外開放布局。在此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呈現三大發展態勢: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全球化、來華留學制度化。
1.1 人才培養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國際化復合型專業人才。2013年以來,國家在政策和經濟上大力支持,全國高校積極將自身優勢與“一帶一路”建設相結合,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強調學用一體,產教融合。
國家和高等教育院校重視發展“一帶一路”所需專業學科,以下4大專業和學科發展迅速。第一,開設非通用語言專業和復合型外語翻譯專業的院校數量逐漸增加,截至2018年,共約268所院校開設了沿線非通用語專業,其中包括52所專科院校,216所本科院校,有65個碩士點和20個博士點。第二,工程教育質量獲得國際認可。標志性事件包括:2013年加入《華盛頓協議》和2017年12所中國院校躋身工程學專業世界大學排名榜前50,僅次于美國。第三,國際漢語教育專業在國內外發展迅速。截至2018年,已經有140所孔子學院和135個孔子課堂在52個沿線國家和地區落地開花。第四,開展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學科和項目建設,加強和國際組織合作,提供實習機會,邀請國際組織職員擔任教員等。例如,上海財經大學攜手世界銀行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為學生提供海內外實踐機會。
1.2 國際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向縱深化、立體化、全面化方向發展。第一,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國家和地區等范圍不斷擴大,合作方式多樣靈活。截至2018年12月,31.72萬沿線國家留學生來華求學,占來華留學生總數六成以上。同時6.61萬中國留學生赴沿線國家和地區求學,較2017年同期增長15.7%。我國和沿線國家高校間人員和科研交流頻繁,截至2018年底,共建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300多個。語言文化傳播方面,52個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和民眾之間了解。
1.3 留學制度
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截至2018年底,五大洲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締結了170份政府間合作文件。中國和合作國(組織)立足于各國國情和需求,精準定位,互利共贏,制定了“容克計劃”、“琥珀之路”等多樣化的發展戰略。除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間合作外,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積極推動國際學術文化、科學研究和教育服務的深入交流融合。例如,天津市政府大力扶持職業教育,創設“魯班工坊”等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項目,為我國和沿線各國培養急需的技術人才,國內外反響熱烈。
2.1 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國家和院校在初設相關專業和學科時,欠缺整體規劃,市場適應性和時效性差,“一帶一路”急需的職業教育投入不足。例如,“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并未惠及專科層次的高職教育,資助群體依舊是本科、碩士和博士生,沿線留學生報考熱情較低。此外,人才同質化和職業技術人才不足導致“就業難和用工荒”并存的窘迫局面。
周谷平、闞閱強調“一帶一路”戰略亟需六種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國際組織人才、海外華人華僑人才、非通用語言人才、急需領域專業人才和海外高端人才。國內相關專業和學科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于時間較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非重點大學和欠發達地區大學受地域、政策、資金、師資等限制,無法開展相關建設。“一帶一路”所需專業培養模式雷同,國際化程度低,多學科融合度不足,用工單位并未充分參與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的過程中,導致畢業生職場適應性差、就業困難。
2.2 國際合作面臨的問題
第一,國際合作環境復雜:由于迥異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民族習俗,溝通問題頻出。有些國家政局動蕩,給高等教育國際化增加了很大不確定性。第二,制度設計尚需完善,未能因地制宜地規劃國際合作,無法發揮出最大效能。第三,自主開發國際化課程能力有待加強。很多高校單純引進國外課程,缺少“本地化”加工,少有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自主開發課程。這樣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因材施教,長遠來看會阻礙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降低我國國際人才競爭力。第四,來華留學生人數增加,結構和質量有待改善。據統計,2016年接受學歷教育的來華留學生數量在來華留學生總數中占比不足一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數量在接受學歷教育的來華留學生總數中只有30%左右。相較我國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大力支持和投資,沿線國家和地區來華留學生數量低于預期,無法滿足“一帶一路”人才需求,不利于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展開全面深入、可持續的交流。第五,學界交流頻率低,智力支持建設不足。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科研質量和創新性穩步提升,但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
2.3 留學制度面臨的問題
來華留學生教育穩步發展,但仍面臨層出不窮的挑戰。第一,生源國和我國在民族宗教、歷史文化等方面有差異,外加別有用心者惡意丑化中國,造成部分沿線國家和地區學生排斥來華留學。此外,美國等傳統熱門留學目的地,強勢爭奪留學生,影響了來華留學生的數量和質量。第二,來華留學生在華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留學生規模擴大成本高。教育層次集中在本科,而高職高專、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學生比例低,不利于留學生多元發展。第三,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缺少國際競爭力。可選專業有限,課程國際化程度低,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陳舊,留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無法持續吸引外來留學人員。第四,對來華留學生的管理不到位,缺乏完善科學、成體系的服務。例如,留學生求職咨詢和指導等亟待完善。第五,來華留學人員在華實習和就業的渠道不暢,企業更青睞母語是英語的留學生,沿線國家學生受冷落。
3.1 高等教育國際化
中國高等教育從外圍走向中心,各項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迅速提升。中國在與歐美傳統高等教育強國一道,積極搭建多領域、寬口徑的交流平臺。在清華大學推動下,15所亞洲高校共同創設亞洲大學聯盟,致力于提升亞洲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增強亞洲高校世界影響力。亞洲大學聯盟的成員大學中,除了我國的3所高校和日本東京大學,其他11所高校所在國均與我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這對增強沿線國家人文交流、帶動和團結沿線高校,共同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革新具有重大意義。
沿線國家人口老齡化程度較低,年輕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職業技術等專業需求量大,這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廣闊生源,也放大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際化,一方面要制定符合沿線國家和地區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吸引來華留學生;另一方面要提升國際合作辦學、境外辦學質量,吸收和培訓當地教師,對先進的國際課程進行本土化處理,適時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等合作辦學項目規模。現有學生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為吸引更多來華留學生,我國對沿線國家提供了政策和資源上的傾斜。例如,2016年沿線國家留學生獲獎學金的人數占留學生總數六成以上,沿線國家生源數量增速高于各國平均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境外辦學發展勢頭良好,學歷的國際認可度不斷提高。截至2017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的各類中外合作辦學共有2539個,其中包括本科及以上層次項目和機構1248個,約占49%,高職高專層次項目和機構928個,約占36%。我國高校境外辦學也在穩步推進,截至2016年4月,已經建立4所境外辦學機構,其中3所位于沿線國家。此外,已有46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其中沿線國家有24個,占總數一半以上。
3.2 人才培養全球化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業務專精、跨文化交際能力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高等院校順應形勢,推進人才培養全球化,一方面加強和深化國際化人才觀,另一方面革新和踐行全球化人才培養路徑。
我國高等教育的受眾不僅包括本國學生,還包括外國來華留學生,以及境外辦學、合作辦學惠及的合作國的學生,這既是國際化人才觀的體現,也對踐行國際化人才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文件相繼發布,與時俱進地界定了國際化人才觀和國際化人才必備的品質。首先,國際化人才應該深度了解本國國情,具有正確、堅定的理想和信仰,面對差異和分歧,做到“和而不同”。其次,國際化人才應該具有國際化視野,熟知區域國別知識,能夠全面而長遠地看待國際問題。再次,國際化人才應該做到業務專精,掌握國際規則,跨文化交際順暢,勇擔時代重任。
不斷加強和深化國際化人才觀的過程中,國家、院校和企業攜手,共同開創全球化人才培養路徑。首先,積極搭建多領域、多層次的國際平臺,帶動各國間科技文化、人才資源等交流。上海合作組織、東亞峰會等高層磋商,從頂層設計上推動形成可持續的雙邊多邊教育合作機制,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中俄大學聯盟等平臺切實推進高校間具體合作事宜。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平臺聯動,形成合力,共同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高等教育發展。
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陣地,貫徹國際化人才理念,對人才培養方案、師資、教學方式、課程編排等方面進行國際化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推出了復合型專業以及外語授課的專業課,突出外語的工具性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專業技能和國際視野并重。此外,高校一方面有計劃地派本校老師外出學習,增強教學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遴選具有國際組織、全球企業運作經驗的人員,定期或不定期開辦講座。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前高級官員、衛生部外事司原司長宋允孚曾多次到武漢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分享經驗。2017年,教育部下發通知,收集在高校兼職的國際組織、國際性學術組織職員信息,建立相關數據庫,為將來有規劃、有目標地挑選和培養國際化的師資力量提供有力支持。
人才培養國際化,離不開有國際競爭力的來華留學優勢學科。與美國等傳統留學目的地相比,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有較大差距,除了部分學科國際競爭力不強,還存在國際宣傳力度不足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我國高校一方面加強傳統來華留學優勢學科,如漢語和中醫專業,另外根據沿線國家國情和具體訴求,重點扶持工程基建、旅游貿易等急需專業,對沿線國家和地區學生給與政策和經濟上的優惠,吸引更多生源的同時,合理調控和干預專業學科的選擇。此外,高校走出國門辦學,采取境外辦學和合作辦學等方式,有力地提升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
人才培養全球化離不開用工單位,尤其是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的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用工荒的困局,是長期困擾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問題,需要從招收和培養學生開始,以需求為導向,改革供給側。高校正在積極推進課程和教學改革,但是面對快速變化的國際社會和市場,信息不對稱等不利條件,改革相對滯后。這就需要洞悉國際社會和市場需求的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材等的編纂和修訂,參與到教學和實踐第一線。這個過程需要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全程參與,及時更新信息和內容,與時俱進。此外,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為高校師生提供觀摩學習、實踐鍛煉的機會,學以致用,幫助老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場。例如,中國石油大學攜手中國石油企業,開辦校企聯合培養國際化定制班,截至2016年定向培養了200余名專業人才,支持了哈薩克斯坦、蘇丹等沿線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
3.3 來華留學制度化
來華留學,擴容創新,提質增效,促進沿線國家人文交流,增進人民之間了解和互信,是保證“一帶一路”穩步順利進行的民心基礎,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保障。
政府、高校和社會共同推動來華留學教育制度化是關鍵。第一,頂層設計要綜合考量沿線國家國情和訴求、我國專業學科實力等因素,制定動態調整、多維度的整體規劃。例如,“一帶一路”建設對基礎建設類專業的學生需求量大,不僅要支持科研型院校,更要對高等職業院校給與政策和經濟上的扶持,滿足國際社會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第二,保證來華留學生有序入學,順利就業。一方面,依法依規簡化入學入境、簽證手續流程,降低手續費,讓來華留學順暢高效。另一方面,推動各國間學歷學位和學分互認,各國高等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高等教育提質增效,與世界高水平大學接軌。這不僅有助于留學生就業,也有利于沿線人才流動,促進沿線經濟整體增長。第三,政府擴大獎學金類別、提高獎學金額度,給沿線國家和地區學生設立專項獎學金,加大對“一帶一路”急需專業留學生的獎助力度。例如,“三秦來華留學生獎學金”是陜西省政府針對中亞、西亞國家和地區留學生開設的地方政府性獎學金,擴大了對中亞、西亞國家和地區留學生的影響力。第四,加強來華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和國際化水平,增強對外國學生的吸引力。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如昆山杜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對我國高校的教學理念、教學大綱、管理模式升級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高校通過學校自檢、學校之間互檢、第三方機構監察等方式,督促來華留學規范化、精品化。第五,改善生源狀況。優化留學生結構,提升留學生水平,首先要嚴抓預科教育,及時剔除不合格、不適應的留學生,增加能夠適應國際化課程、中國教育體系、積極上進的學生數量。這樣不僅有利于留學生更好地適應來華學習和生活,也有利于高校對中國學生和留學生統一管理和服務,拉近中國學生和留學生距離,增進沿線國家和地區間民間溝通。其次,通過學者交流互訪等項目,持續性地邀請沿線國家高水平人才來中國,擴大優質生源數量,并形成長期的人才輸送機制。最后,華人華僑及其子女是優質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然的聯系和相關華人華僑獎學金,都將促進更多優質的生源來華求學。第六,要增強服務意識,有序推進服務和管理的升級。差異化地統一管理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破除隔離,互助互學。另外,協助解決留學生家屬的工作、生活學習等問題,保障留學生實習和工作的權益,一方面留學生參與企業實習實踐,為“一帶一路”做好人力資源儲備,另一方面留學生深入中國社會,擴大“知華”“友華”的外國人群體,有助于對外宣傳正面積極的中國形象。
“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捷報頻傳,其中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遠超世界平均水平,標志著我國即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為我國和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支撐。深入貫徹創新創業型、國際化復合型人才觀,統籌協調“一帶一路”建設所需各專業和學科的資源,有重點、有規劃、立體全面地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全球化以及來華留學制度化不斷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將打破西方對高等教育的絕對話語權,積極推動沿線各國和地區高等教育形成合力,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打造彰顯時代風貌、民族精神的國際化高等教育新格局,讓更多國家和地區享受高等教育新格局帶來的紅利,在國際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中貢獻中國智慧,將本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高等教育共同體的壯大統籌起來,將“一帶一路”建設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統籌起來,開創高等教育國際化新局面。
〔參 考 文 獻〕
〔1〕朱以財,劉志民.“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聯通:要義、角色與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18,(05):8-14+46.
〔2〕陳寶生.落實落實再落實: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民族教育,2019,(03):3-12.
〔3〕劉寶存,肖軍.“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與改革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18,(05):1-7.
〔4〕教育部網站.來華留學工作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2.html,2019-09-11.
〔5〕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教育部審批和復核的機構及項目名單〔EB/OL〕.http://
www.crs.jsj.edu.cn/index/sort/1006,2019-09-11.
〔6〕周谷平,闞閱.“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5,(10):4-9+22.
〔7〕馬佳妮,周作宇.“一帶一路”沿線高端留學生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8,(01):100-106.
〔8〕劉進,陳勁.改革開放40年:面向“一帶一路”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轉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05):62-67.
〔9〕瞿振元.“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5-08-13.
〔10〕陳海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與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17,(06):52-58.
〔11〕教育部網站.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12〕李軍紅.“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6):66-71.〔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