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英
摘要:基于由教育部簽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核心素養體系”的概念,高中化學教育呈現出新的教學需求,尤其是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這些轉變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培養現代中學生完美人格和終身學習能力,在教育過程中促使他們從更高的視野和境界上自我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高中化學學習內容包括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原理、實驗操作等。要讓學生在有限課堂學習時間中實現更大學習效果,就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形成具有化學核心素養的思維。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化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和高中化學課程特點,提出包含“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等五個要素的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簡稱“化學核心素養”)。
在現階段我國高中化學課程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根據化學學科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發展化學思維,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習的有效性與教學方式密切相關,如果教師在課堂中能巧妙、有序的安排一系列教學活動,讓教材中的知識與課堂活動有效結合在一起,并通過提問這種引導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就能達到提升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效果。
一、合理借助課堂提問,夯實學生化學基礎知識
物質及其變化是化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學生有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識要記憶,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要理解,同時還要具備運用這些元素化合物知識、概念和理論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學生必須要能記住這些元素化合物知識,理解概念和理論,然后才能運用元素化合物知識、概念和理論來解決問題。
從目前現狀來看,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基礎不牢、概念不清的困難。雖然教師在課堂上和課后輔導也反復強調,但還有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是在課堂上運用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思考的有效性不夠。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目標前提下,從優化教學方式方面設計課程,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更積極主動的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思考。學生在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中,就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立即采取相應補充和說明,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系統。通過教師引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網絡式的的化學基礎知識,知識記憶更清晰,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金屬及其化合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鈉及其化合物從元素化合價、物質類別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鈉單質、鈉的氧化物(氧化鈉、過氧化鈉)、鈉的氫氧化物(氫氧化鈉)后,進入金屬鋁及其化合物學習時,提問一:我們學習金屬鈉及其化合物時是從元素化合價、物質類別的角度展開的,同為金屬元素的金屬鋁及其化合物是否也可以從這種角度學習了?提問二:金屬鈉、鋁都是金屬元素,它們單質和化合物的化學性質有什么相似和不同處?然后學生會按照金屬鈉及其化合物的學習模式構建起金屬鋁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網絡后,再找出鈉、鋁元素單質和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相似和不同處。這樣學生不但建立了金屬鈉、鋁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網絡,還明白了金屬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知識中存在著相似性和個性,知識網絡更加立體化。類似的方式還可以運用在金屬的氫氧化物學習中,提問一:氫氧化鋁、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受熱后會發生什么變化?提問二:氫氧化鋁、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受熱后發生變化有什么共同點?提問三:氫氧化銅受熱后會發生什么變化?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讓學生建立起從元素化合價、物質類別的角度、運用比較方法學習元素化合物的思維方式,進而能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學習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元素周期表。提問一:表格有幾行?幾列?提問二:每行、每列都填了哪些內容?歸納起來是哪幾部分內容?提問三:這些內容能夠填在同一行、同一列,肯定是按一個標準填空的,這個標準是什么?在學生歸納出元素周期表的結構特點后,繼續提問四:元素周期表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學生明確元素周期表的用途后,配合練習,學生就更能理解了。通過對元素周期表的學習,學生再次見到表格式的信息也能解讀,并解決問題了。
二、化學實驗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直觀理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瘜W實驗作為認識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實踐活動的重要工具與手段,對“化學實踐”具有重要的認識論、方法論功能 ,化學學習需要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建立“宏觀—微觀—符號”的三重表征的學習思維。
在高中化學知識學習中,很多化學知識、概念和理論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結論或實驗進行驗證。通過實驗可以引入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理論、證明假設。在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四《化學平衡》的教學中 ,教學內容安排從濃度、壓強、溫度三個角度理解平衡移動,教學中可以用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最后歸納出勒夏特列原理。提問一:在FeCl3和KSCN建立的平衡體系中加入飽和FeCl3溶液4滴,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提問二:在FeCl3和KSCN建立的平衡體系中加入1mol/LKSCN溶液4滴,溶液顏色又有什么變化?提問三:溶液濃度對FeCl3和KSCN建立的平衡體系有什么影響?通過《化學平衡》的學習,幫助學生形成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的學習思維,建立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在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四《化學反應和能量的變化》的教學中,對于吸熱、放熱的理解,可以這樣安排。提問一:一個化學反應除了是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外,還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本質思考:舊鍵斷裂和新鍵形成。提問二:舊鍵斷裂和新鍵形成跟什么有關?提問三:如何判斷一個化學反應是吸熱還是放熱反應?學生通過回憶生活中的燃燒現象和做八水氫氧化鋇、氯化銨混合實驗感受到放熱、吸熱反應。在學習完所有內容后,提問四:可以從哪些方面判斷一個化學反應是吸熱還是放熱反應?學生就可以建立判斷一個化學反應是吸熱還是放熱反應的幾種方法。
三、引入信息化技術教學,使課堂提問形象化
將現代信息化技術引入教學不但把教學內容從過去比較單調的口授筆寫改成更豐富的視覺、聽覺展示,還能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把長時間的變化整合在較短時間內,不同空間的變化整合在一起,從而更好的闡述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的理解、參與討論和增強記憶。高中化學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部分知識相對抽象,僅靠書本內容的呈現和教師的講解分析,難以將其講透,學生也難以真正理解,最終將導致學生知識掌握不精、課堂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教師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課堂提問有效融合其中,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讓靜態的知識以動態形式呈現,幫助學生構建抽象知識與通俗知識之間的中間緩沖區域,使學生的思想可以在該區域進行轉換,從而促進難點知識的理解掌握??偟膩碚f,融入現代技術教學,使課堂提問更具有效性。
由于作為科學課程的高中化學,注重在人類文化背景下建構課程體系,目的是通過高中化學的學習培養學生 “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所以在教學中一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設計成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并用視頻展示,學生有熟悉的感覺,能根據自身感受去思考問題,從而達到接受知識的效果。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四《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學中,可以展示齲齒和溶洞的圖片,提問:在不同位置形成的洞跟化學有什么聯系嗎?進而激發學生興趣,然后就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學習了。
化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特征體現為:化學在原子、分子的微觀水平上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生活中學生接觸到的是宏觀物質,極少會接觸到微觀世界。涉及到原子、分子等層面的教學內容時,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就可以更形象的展示微觀世界。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三《晶體結構和性質》的教學中,分子晶體、原子晶體、金屬晶體和離子晶體的晶胞、晶體中原子的位置、配位數等內容,用3D動畫展示,學生可以一目了然,進而知識點掌握的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化技術除了幫助學生更好學習高中化學知識外,還能幫助學生構建起“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的思維。
總之,要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培養現代中學生完美人格和終身學習能力,在教育過程中促使他們從更高的視野和境界上自我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就必須要讓學生在有限課堂學習時間中實現更大學習效果,通過有效的提問展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要繼續保持和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并不斷挖掘其潛在優勢,推動高中高效化學課堂構建。
參考文獻:
[1]劉雪梅.高中化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思考[J].高考,2020(13):101.
[2]黃希.淺論高中化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方法與技巧[J].新課程(下),2014(11):124.
[3]劉知新. 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四版):184-187
[4] 畢華林等.化學教學設計——任務、策略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2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6]梁永平.化學科學理解的基本視角及其核心觀念[J].化學教育,2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