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占春先生是我國著名學校體育專家、新中國體育教材的主要領導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編輯室主任。《王占春論教材》這本書的出版,為廣大體育教師學習占春先生的學校體育思想,特別是體育課程教材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在選編過程中,編者以代表性和典范性為標準選文定篇,采用縱橫交織的方式分類排序。讀者朋友可以在閱讀本書的同時,加強個人反思與寫作實踐,適當地進行拓展閱讀活動。
關鍵詞:王占春;人教社;體育學科;出版背景;選編思路;閱讀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6-0055-03
為學習和傳承老一輩教材人對教材編研出版的系統思考和理論貢獻,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選編出版了《王占春論教材》(人教社2020年版)。為更好地幫助廣大讀者了解這本書的選編過程和主要內容,筆者將從出版背景、選編思路和閱讀指導三方面作具體解讀與說明。
一、出版背景
在我國教材發展史上,涌現出一大批教材編輯家、出版家和研究者,他們為我國教材建設事業作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重要貢獻。作為一家長期致力于基礎教育教材和教育圖書的編研出版工作的出版社,組織編寫出版老一輩教材人的論著選集自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
(一)“中國教材研究文庫”:筑牢教材編研出版的文獻基礎
2020年11月,“中國教材研究文庫”(以下簡稱“文庫”)叢書項目第一輯出版發行。該叢書旨在通過挖掘、收集、輯錄、整理百年以來教材領域眾多大家的研究成果,分期分批出版,比較系統地展示中國近現代以來教材研究的主要成果,從一個側面呈現中國近現代以來教材發展的基本脈絡,為新時代教材建設和研究事業提供參考和借鑒。這套大型叢書的編輯出版也是我們緬懷和紀念老一輩教材大家的最好方式[1]。入選“文庫”(第一輯)的12位專家都是對一定歷史時期的教材建設特別是一些學科教材領域作出過重要貢獻并產生廣泛影響的人物,并大都在編輯出版教材的過程中發表過論述教材的著述,提出了關于教材問題的看法和認識。這些思想觀點成為我國教材建設和教材學術研究史上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1]該叢書的出版能為教材建設者和教育學者的編輯出版和科學研究工作提供較為完整的基礎性材料,筑牢教材編研出版的文獻基礎。
(二)名家論教材:向前輩學習,以人為鏡,重溫初心
鑒于占春先生對我國學校體育教材作出的開拓性貢獻,《王占春論教材》入選“文庫”(第一輯)可謂實至名歸。選編出版這本書正是我們向老一輩教材人學習的有益途徑。正如“文庫”總序中所言:“講述歷史離不開歷史人物,回顧教育不能回避教育家,同樣,總結和借鑒教材的歷史經驗,也不能回避曾經為教材事業創造出重大業績的歷史人物。”[1]占春先生是我國著名學校體育專家、新中國體育教材的主要領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他1949年9月至1954年12月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師范學校擔任教員。1954年調入人教社,歷任助理編輯、編輯、體育組組長兼教育部辦公廳直屬體育指導處處長。1969年8月至1974年6月,下放到安徽省鳳陽縣教育部“五七干校”勞動。1974年6月至1977年10月,從“五七干校”分配至北京市東城師范“五七大學”任教員。1977年10月至1978年8月,借調教育部教材會議任體育組負責人。1978年9月再次調入人教社,先后擔任中小學教材編輯部體育室主任、體育編輯室主任。1995年5月離休,繼續擔任人教社咨詢委員。占春先生對我國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不懈追求,努力奮斗,奉獻一生。早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師范學校擔任體育教員時,他在教學中就作出了突出成績,被評為校級、市級、省級優秀教師。調入人教社后成為體育編輯室的創始人。在人教社工作的五十余年中,占春先生主持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套《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和《體育教材》的編寫;主持了《中等師范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和《幼兒師范學校體育教學大綱》以及配套教材的編寫,為我國學校體育和體育教材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業界公認的中國學校體育的一面旗幟。數十年來,占春先生辛勤耕耘、筆耕不輟,撰寫出一批有分量的關于學校體育方面的論著,這些內容都是值得我們這些從事教材編研出版工作的晚輩后生學習的寶貴財富。
二、選編思路
為選編好這本書,我們通過圖書館和網絡平臺,并聯系了占春先生的家屬,多方收集文獻資料。經過對文本的細讀和比較,最終確定入選本書的篇目。概括起來,本書的選編遵循以下兩條基本思路。
(一)以代表性和典范性為標準選文定篇
人教社于2009年曾出版過《王占春教育文集:學校體育的實踐與研究》,該書為我們此次選編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2]為了使《王占春論教材》這本選集既不出現重復出版的情況,又要讓入選篇目最大限度地展現占春先生對我國學校體育教材建設的全面思考,我們在選編過程中將代表性和典范性作為選文定篇的標準。一是代表性。入選本書的文章,從主題上看,既有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還有課程與教材;從學段上看,既包括小學、初中和高中,還涉及幼師、幼兒職業高中、中師等;從文體上看,既有學術論文,還有調查報告、發言稿等;從文章內容上看更是涉獵廣泛,比如對新教材的介紹,談教材的教法問題,對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解讀,對體育教材建設史的回顧,介紹域外經驗等。二是典范性。由于文章寫于不同時期,其內容難免會有重復之處。對于同一主題的文章,我們通過反復比較,挑選了文章內容最全面、發表平臺最權威的版本收錄本書。考慮到部分文章發表時間比較久遠,為方便讀者的閱讀和引用,我們在最大限度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礎上,對這些文章中一些過時或存在訛誤的文字表述作了適當修正,使其表述更為科學且易于理解,同時對每一篇文章的出處都作了注釋。根據這兩個標準,本書共選編了占春先生在各個時期撰寫的有關體育教材方面的文章共計25篇。
(二)橫縱交織,分類排序
全書目錄按文章內容主題橫向劃分為三編。上編是“體育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中編是“體育課程與教材”,下編是“體育教材調研與編審”。每一編中的文章按發表先后順序縱向排列,以呈現文章所寫內容的歷史發展脈絡。這樣編排的依據綜合了教育學理論中有關課程形態的劃分標準和教材編寫工作的實踐,具體篇目整理羅列如下:
上編“體育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選編了《論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體系》《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修訂概述》《關于編訂中師教學大綱的哲學思考》《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初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審查說明》《關于起草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的總說明》《從現行體育教學大綱看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建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教材的試驗與教學研究》共7篇文章。
中編“體育課程與教材”選編了《論體育課的三項基本任務》《論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小學武術教材的發展變化》《新中國中小學體育教材的建設與發展》《建立體育教材的新體系——義務教育中小學體育教材介紹》《普通高中體育課程教材改革探討》《高中體育課程的性質和體育教學目標體系》《義務教育教材改革的研究與試驗》《新中國中小學體育教材建設五十年》《編寫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實驗教材的設計》《要客觀評價中小學體育課程的統編教材》《新中國中小學體育教材史論綱(1949—2000年)》共12篇。
下編“體育教材調研與編審”選編了《日本的中小學體育——赴日本考察紀要》《編寫幼兒師范、幼兒職業高中體育教材的調查》《同蘭州市合編體育課本的設計——兼對體育課本評價問題的看法》《關于編寫體育課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教材審查制度的建立促進了教材建設的健康發展》《怎樣理解課程標準,怎樣編寫高中教材——在高中教材編寫組的發言》共6篇。
三、閱讀指導
如何讀好這本書,特別是讓廣大體育教師在閱讀中獲得教學與科研工作方面的有益指導,這是我們在選編《王占春論教材》過程中,始終擺在重要位置來考慮的核心問題。因此,在本文最后一部分,筆者將結合選編和學習占春先生體育課程教材思想的體會,對如何讀好、學好和用好這本書給出一些建議,與讀者朋友分享。
(一)閱讀、思考、寫作相結合
學習一本新的論著,閱讀自然是首要任務和吸收新知的最佳途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要通過閱讀經典,豐富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境界。這是我們與大師對話,領悟名家思想的便捷途徑。這一類間接經驗可以為我們更好地思考教育問題提供智力支撐,同時也可以為我們的專業寫作提供高屋建瓴的理念指導。”[3]占春先生的文章素材豐富、結構工穩、論證嚴謹,語言明白曉暢、娓娓道來。正如“文庫”總序所言:“我們希望,通過重溫教材大家精到的論斷、深邃的思考、嚴密的邏輯、優美的文字,以及字里行間蘊含的學術風范、治學之道和人格魅力,可以為后來者提供學習和傳承的典范。”[1]在閱讀過程中,還需要把讀書的過程和個人的思考與寫作有機結合,這是提升閱讀效果的有力保障。廣大體育教師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完全可以將書中所收錄的文章作為日常教科研論文寫作的范本,深入學習并大膽嘗試,尤其要有意識地學習占春先生是如何針對學校體育的歷史與現實提出問題,又是如何表達并論證自己觀點的。比如在《要客觀評價中小學體育課程的統編教材》(原載《體育教學》2006年第1期)這篇文章中,占春先生首先針對當前有關“中小學體育課程要不要有統編教材的問題”作出公允評價,即:“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該繼承的經驗就應當繼承,該改革的內容就應當改革。”接著,他分別從“要繼承決定課程的‘三個要素”“關于體育課程統一大綱、統編教材的歷史評價問題”和“怎樣學習外國教育經驗”三個角度闡發自己的觀點,主張“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通過試驗,一定可以編寫出好的體育教材。”[2]針對這一論證模式,體育教師就可以將之借鑒并運用到自己正在研究或寫作的文章中,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和問題展開論述,勢必會給文章增色不少。我們期待這本書可以成為體育教師手頭時常翻閱的案頭書。
(二)拓展閱讀推薦
既然本書是選編且主要側重于收錄占春先生探討體育教材方面的內容,選文自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考慮到與文庫中其他分冊內容總量的相對統一,本書在編寫過程中不得不舍棄一些篇目。入選本書的文章,只是占春先生眾多論著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當然,現在網絡資源豐富,信息交互方便迅捷,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參考閱讀本書和上文提及的《王占春教育文集:學校體育的實踐與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知網等網絡平臺,檢索獲取占春先生的更多論著來閱讀與學習。就筆者的閱讀經歷來看,占春先生在體育教學、體育學科教師教育等方面也曾發表過不少真知灼見,對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些文章也很值得一讀。此外,由人教社郭戈總編輯主編的《人教名人錄》收錄了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原司長宋盡賢撰寫的《為學校體育傾注畢生心血——懷念王占春同志》一文。作者在文中深情回顧了與占春先生的交往經歷,高度評價了占春先生對我國學校體育教材建設作出的貢獻,稱贊他是“青年教師的良師益友”[4]。另一本書《人教人論教材》中收錄了占春先生的代表作《新中國中小學體育教材建設五十年》[5]。以上所提及的這些內容,都是拓展閱讀的重要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郭戈.要重視對教材研究歷史的總結——“中國教材研究文庫”總序[J]. 教育史研究,2021(01):34-36.
[2]王占春.王占春論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曹周天.教師寫作的“興奮點”與“著力點”[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7(11):62-64.
[4]郭戈.人教名人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郭戈,等.人教人論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8批面上資助項目“新中國統編教材建設史的系統考察(1950—2000年)”(資助編號:2020M680605)、人民教育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項目“人民教育出版社與統編教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