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維
摘 要:探究式教學強調將解決問題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途徑主動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關知識內容,有利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文章以高職院校“中西文化比較”課程教學為例,從注重問題導向、多元探究、評價激勵三個方面,對探究式教學在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中西文化比較;高職院校;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022-02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部分教師習慣于將系統化的知識向學生直接灌輸,導致學生被動學習,不經思考直接接受知識。這就使師生缺乏互動,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缺乏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改革課程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學生課堂沉默為積極思考與提問,是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學實踐發現,采用探究式教學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下面以高職院校“中西文化比較”課程為例,從注重問題導向、多元探究、評價激勵三個方面,對探究式教學在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一、注重問題導向
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樂趣,問題是最好的出發點。教師可以通過一個或多個具有啟發性的相聯系的問題,調動學生自主思考的意愿,為下一階段的主動探究做好鋪墊。
問題可以來自知識的空白點或沖突點。教師從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引出知識的空白點或與舊知識相沖突的點,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能讓知識的生成點和記憶點更為自然與牢靠。“中西文化比較”的先行課程是“國學”,因而許多知識點可以從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國學”引出,再通過設問,導入新的知識點。例如,學生通過“國學”課程學習儒家的仁義之道之后,教師可借助“儒家仁義學說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關注的是人還是神,探討的是自然問題還是社會問題,何謂推己及人”等問題,將課堂討論引向“人文傳統”這一新話題,讓學生很快把握“人文傳統”的核心要點:不刻意于宗教寄托,不追求純自然知識體系,而專注于人的社會關系和諧與道德人格的完善。
問題可以來自故事或故事改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熟悉的傳說、寓言、歷史故事創設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也可以改編故事的情節,將其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學生學習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之后,教師可提出“女媧用什么造人、為何用水和土,女媧是一個怎樣的女性形象”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大河農耕文明的特點。又如,教學農耕文明與海洋商業文明比較的課程之后,可以提出“如果是在海洋商業文明中,女媧造人的故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的問題,讓學生的代入感更強,思考也更具獨創性。
問題也可以來自時事熱點。教師可以分析時事熱點事件,從中尋找合適的問題切入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判斷和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例如,結合2020年新冠疫情的應對情況,教師可以提出“面對新冠疫情中西方國家層面與個人層面有哪些不同的做法,為何中國實行全民免費治療、免費接種疫苗,中國的抗疫成果靠的是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家國與城邦”“群體認同與個人本位”“道德與法律”等多章節的知識進行思考。
二、注重多元探究
探究的形式是多元的,有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師生共同探究等。要針對不同的教學階段和問題難度,采用不同的探究形式。例如,在教學初期,可以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嘗試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讓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探討教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小組合作探究的開展要綜合考量學生的探究意愿和能力、教學資源的配備、信息的充分性、時間的保障等因素。當條件不充分的時候,不要輕易開展,以免流于形式,見不到實效。
探究的內容也是多元的,有專題探究、假想探究、比較探究等。專題探究就是圍繞一個主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進行探究,從模糊、散亂到清晰、有序,實現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例如,講到中國藝術的寫意審美時,教師可以將鄭板橋的《題畫竹》《竹石》《竹》合成一個專題,然后設置多個遞進問題:什么是眼中之竹?什么是胸中之竹?什么是手中之竹?鄭板橋為何愛畫竹?什么是寫意?如何欣賞中國藝術的寫意之美?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明確物象、意象、意境、寫意等概念,聯系之前學過的直覺思維體悟主客體統一的寫意之美。
假想探究是指通過假設環境、身份、情節等拓展思路,再從想象轉換到現實,探究實際問題的解決之法。例如,講到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時,教師可展示中國古代地圖和希臘古代地圖,讓學生假設自己是中國或西方的先民,探究“要如何做才能在那個時期的那片土地上更好地生存下去”“能不能改寫歷史,讓中西方發展出對方的文明形態”。教師可從旁提示、督促、引導,讓學生明確中西方文化各自的根源與特點。
比較探究是指跳出“廬山”來認識“廬山”,即比較不同文化間的相似或相異現象,轉換視角,分析原因,得出對問題的新認識、新體會。例如,講到中西文學比較時,可讓學生探究悲劇《牡丹亭》與《哈姆雷特》在人物設置、情節發展和結局安排上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文學各自的特點,進而提升對中國文學的審美能力,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三、注重評價激勵
評價是對探究活動的反思,教師要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正確的、錯誤的、有效的、無效的探索和思考進行合理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注重及時、正向和適度量化,讓學生獲得方法的指導和探究的樂趣,逐漸成為“愿思、樂思、善思”的人。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可能是隱性的、細碎的,教師要留意學生的課堂反饋,適時進行課后溝通了解。學生間的互評主要適用于小組合作探究,需要明確評價要求,注意方法指導,并計入考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