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陳寧
摘 要:工程倫理是一門以建立正確的工程認知,培養學生工程倫理意識為目標的通識教育必修課。文章簡述課程思政的內涵,指出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程倫理教學的必要性,并探討課程思政融入工程倫理教學的有效途徑。要明確課程思政目標,重視教學總體設計;結合課程思政要求,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課程思政;工程倫理課程;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028-02
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注重“建立健全系統化育人長效機制”,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工程倫理是一門以建立正確的工程認知,培養學生工程倫理意識為目標的通識教育必修課,對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讓思政教育融入到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全過程,更好地完成育人、育心、育德的重要使命。下面簡述課程思政的內涵,指出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程倫理教學的必要性,并從幾個方面探討課程思政融入工程倫理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到各門課程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積極影響。它要求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將知識教學與育人相結合,將知識、能力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將育德、育心、育才相結合,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程倫理教學的必要性
高校將課程思政融入工程倫理教學全過程,可以充分發揮全方位育人作用,讓學生了解工程倫理的基本規范,掌握工程風險的倫理評估原則、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工程倫理意識和責任感,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體來說,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程倫理教學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可以引導學生走近工程,關注工程,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華龍一號”核電站、“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等案例,使學生在學習工程知識的同時增強榮譽感、使命感與責任感。二是能讓學生形成辯證看待工程問題的能力,理解工程與社會、工程與人、工程與環境的關系,為學生解決工程問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提高學生的工程倫理決策能力。三是能讓學生樹立嚴謹求實、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大國工匠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
三、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工程倫理教學的有效途徑
針對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脫鉤、教書與育人脫節的現象,高校要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切實在各門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做到教書與育人相互統一。當前,工程日趨規模化和復雜化,而工程倫理失范會產生一系列嚴重后果,可見工程倫理教育顯得非常重要。因此,高校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徹課程思政理念,著力將課程思政融入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全過程,增強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1.明確課程思政目標,重視教學總體設計
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具體情況,確立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目標。即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工程概念,培養工程倫理意識,激發愛國熱情和文化自信,增強職業使命感,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其次,教師要根據工程倫理課程思政目標進行教學總體設計。即將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結合,做到自然融入;講述中華民族在工程方面的杰出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信;在工程倫理教學與實踐中,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開展研討式教學,重視工程倫理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倫理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2.結合課程思政要求,注重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要結合課程思政要求,根據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工程倫理課程思政內容的理解。要將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自信、法治精神等思政要素有機融入到工程倫理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工程領軍人物的介紹、工程案例的分析,讓學生在情境中受到深刻教育,提高思想境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關于殲-15艦載機工程總指揮羅陽、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公司高級技師胡雙錢的人生故事,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工匠精神的內容,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又如,工程倫理是一門立足工程實際的課程,內容涵蓋大量的工程案例與工程體驗,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工程案例的分析與講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樹立綠色環保意識,重視自然與社會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尋找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課程思政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當前課程思政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很多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有利于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從教學過程、思想引導、知識傳授、人格發展等維度構建教學評價體系。筆者在工程倫理課程教學中注重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課程結束之后,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并不知道工程倫理及其內涵。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和課程思政案例的引入,學生充分意識到工程倫理和職業道德對工程師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82%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工程師應該遵守的第一原則是保護人類利益,重視人的健康安全,具有責任擔當意識,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