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琰
摘 要:伴隨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逐漸成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重點,而語文學科作為小學教育體系的基礎學科,則需承擔起學生多方面能力培養的重任。勞動能力作為學生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對學生今后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針對勞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加以闡述,其次針對新媒體背景下勞動教育的滲透策略提出幾點建議,望借此可實現勞動教育和語文學科二者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新媒體背景下;語文教學;勞動教育
語文學科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對學生綜合能力發展而言有著重要作用,而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即為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因受傳統應試教育限制,將學生語文成績作為重點,卻并未對勞動教育在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加以認知,限制學生勞動思維的發展,致使學生學習體驗不足,影響語文學習效率。因此,本文圍繞新媒體背景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展開探討。
一、勞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意義
教師將勞動教育滲透至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具備以下幾方面意義。首先,可同教育的社會性目標要求相符。高爾基曾指出,世界上一切美好事情和歡樂的源泉即為勞動,以某種角度分析,沒有勞動,則人類社會也不復存在,是勞動創造了社會。每位學生均為祖國建設的主力軍及接班人,若此階段學生尚未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及欠缺相應的勞動技能,則會導致學生缺失自我發展的能力,無法創建美好生活。因此教師將勞動教育滲透至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僅同新課標下的教育理念相符,同時也是推動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手段。其次,可達成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教育目標。教育活動展開的重要目的即為對學生的基本能力、基本素質加以培養,而教師借助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有助于學生意志品質的磨煉,還可實現學生勞動興趣的培養,提高學生勞動創造力;針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而言,其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學生勞動精神、勞動意識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二、新媒體背景下勞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掌握語文教材中的勞動元素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材為傳授語文知識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學生獲取勞動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為實現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應重視語文教材中勞動元素的深層次挖掘,對勞動教育、語文教材二者的關聯點加以明確,借助相關教學內容的講述,實現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促使學生可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推動自身勞動素養的形成,還可將語文教材的教育價值加以充分發揮。如課文《鄧小平爺爺植樹》,此篇文章即為典型的勞動教育素材。教師在此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鄧小平爺爺植樹的音頻或動畫向學生播放,幫助學生對鄧小平爺爺在植樹過程中的辛勤勞作形成更為直觀的感知,使學生在此氛圍的渲染下,調動自身勞動意識。課文中所描寫的“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著樹坑,額頭已布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能夠幫助學生感受鄧小平爺爺在植樹過程中不辭辛勞的勞動態度,對學生良好勞動態度的形成也可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深入挖掘文章內涵
語文教材中除涉及大量語文基礎知識外,同時也包括諸多良好品德情操的內容,因此,教師將勞動教育滲透至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時,可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所傳達出的思想內涵加以挖掘,幫助學生同作者在情感層面達成共鳴,推動學生情感感知能力的強化,助力于學生情感空間的拓展,實現勞動教育、德育教育及語文知識教學三者的結合,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勞動認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感悟勞動。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此篇課文時,應引導學生完成生字認知、有感情朗讀文章等教學目標,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針對課文內容展開深層次分析,對毛主席與人民在一起熱鬧勞動的景象加以感知。教師可向學生播放同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如此除可調動學生課堂注意力外,還可借助音頻、視頻的應用實現學生多重感官的調動,有助于學生對課文中所傳達出的人民群眾對毛主席的懷念及感激之情加以深層次理解。除此之外,還可促使學生形成認知,即借助勞動,可創造美好生活,還可造福后人。學生也可對飲水思源的道理形成深層次的感悟,從而拓展學生勞動認知,實現學生勞動素養、閱讀素養的雙重提升。
(三)設計實踐教學活動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為實現勞動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全面滲透,教師應重視自身教學思路的更新,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走入自然。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完成相應的實踐活動設計,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展開勞動活動,幫助學生勞動技能的強化,促使學生借助實踐勞動的展開,實現自身勞動意識的深化。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花鐘》教學內容時,便可在課前利用網絡資源完成同花類相關資料的收集,將所收集的資料利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促使學生對多種不同類型的花朵開放的時間加以了解,對作者借助多種表現手法完成句意表達的方式加以體會,借此實現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初步培養,促使學生形成細心觀察生活及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的良好生活習慣。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到校內花園中展開觀察活動,幫助學生針對課文中所描寫的內容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告知學生花園中的花朵均為園丁叔叔經過辛苦勞作培育出來的。在實踐活動展開前,教師可完成花種及種植工具等相關用具的準備工作,引導學生完成花卉觀賞活動后,可向學生發放課前所準備的用具,引導學生在花園的空地中種植花卉,借助實踐活動的展開,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
(四)創設語文教學情境
借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完成相應教學情境的創建,借此實現立體的語文閱讀課堂的構建,實現學生多重感官系統的調動,除了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思維、探索思維的拓展,還可幫助學生形成具體的勞動認知,對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也起到重要作用。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千人糕》教學內容時,便可借助多媒體的應用向學生播放農民伯伯種甘蔗或種水稻等多種農作物的種植視頻,借此實現趣味性閱讀情境的構建,幫助學生全面且深層次地了解千人糕生產的環節,推動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幫助學生認識到任何一樣東西均須經過辛苦的勞動方可獲得。除此之外,還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促使學生形成珍惜糧食的優良道德品質,推動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借助多媒體情境及課文教學二者的有機融合,可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深層次理解,還可培養學生勞動意識。此外,借助富有科技感的教學形式,還可調動學生語文學習意識,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具備一定的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背景下,教師應對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的重要性形成認知,借助多種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如創設語文教學情境、設計實踐教學活動等,推動學生語文素養及勞動素養的提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許麗春.芻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方法[J].新智慧,2018(5):79-80.
[2]李淑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探究——以《幸福在哪里》為例[J].考試周刊,2019(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