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萍
【摘要】“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三百六十行,細節決定成敗!教學亦如此。如何帶領學生關注文本細節,引領學生懷著一顆敏銳的心走進文本。我認為可以用“眾里尋她千百度,萬紫千紅處處春,自在嬌鶯恰恰啼。”來形容。“一字未宜乎,語語悟其神。”關注文本中的一字,一詞,一句,甚至一個標點,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關鍵詞】細節 ?深度學習 ?提問
“細節”,就是細微末節,它是人物、情節、環境的最小單位。好文章所以能動人肺腑,精彩的細節描寫功不可沒。賀知章“笑問客從何處來”綜合運用情態細節和語言細節,在一“笑”一“問”之間,把老歸故里人不識的凄涼,生動的再現在讀者面前;《范進中舉》后范進發瘋的細節描寫,則刻畫了一個為科舉而讀書,為科舉而活著,中舉后喜極而瘋的科舉祿蠹形象。
細節的魔力令人嘆服,正所謂“雖是微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細節是很有必要和用處的.
這天,學習的是《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個單元的學習主題是“閱讀時嘗試用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很快,有學生舉起了手,“這五粒豆中哪粒豆最了不起?”,這個問題不難,其他學生很快給出了答案。
“為什么你們都覺得第五粒豌豆最了不起,哪些地方讓你體會到它的了不起?”我緊接著問道。
靜默了一會兒,一個女生站起來輕輕地說:“我從‘囚犯’這個詞感受到它很了不起。”是答非所問嗎?我提醒她繼續往下說,“囚犯的生活沒有自由,第五粒豌豆住的那個裂縫里很小,跟囚犯住的地方一樣。可是它沒有放棄自己,所以我覺得它了不起。”一個男生補充說:“我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說是囚犯正是為了說明第五粒豆所處的環境不好,更體現出它不怕困難、積極向上的好品質。因為課文后面說這粒豌豆長得最好,它發芽、開花了,它幫助了一個小女孩。”從“囚犯”想到“了不起”,讓孩子成為閱讀的小偵探,從字里行間去尋找大腦的興趣點,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你讓學生帶著想象去讀一個細節,學生竟然就能給你讀出一個豐富生動的世界。我再次感受到:課堂不是以教學為中心,應該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
一、眾里尋她千百度,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三年級開始,學生已經開始寫日記,但好象無從指導。如果統一選定題材細細評講后寫,就無疑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路,習作內容往往千篇一律。想放手讓他們隨心所欲,求真求活,結果又變成了高估學生的能耐,淡而無味。歸根思源,都讓人想到培養學生細節化表達能力的重要。
到底什么是細節呢?我思考著細節就是一幅幅可供想象玩味的畫面。如:
例1:“看到活蹦亂跳的魚,我連忙脫掉鞋襪,跳進沒膝蓋的的水里逮起來。”
(這里,細節是一個生動連貫的動作,有動詞主陣。)
例2:“漆黑的夜空被戰火照亮了。冒著敵人沖天的炮火,我軍早在汝河上搭起一座浮橋。先頭部隊的戰士如猛虎出山,殺向敵人。”
(這里,細節又是一個恢弘壯觀的作戰場面。)
例3:“畫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決定畫一幅《斗牛圖》。”
(這也是細節,只是描寫的是心理,充滿了不定的變幻和節奏。)
……
細節描寫中布滿思維的經緯,表達人豐富的情感,它即可引領人微觀深入又可以在羅列概述中向讀者呈現宏偉的視野。細節于一篇文章,就無疑于花木的繁衍與壯大,茂盛與否,生動與否,美與不美,盡在其中。
要培養學生細節化的表達能力,那就從先讓學生于課堂中習得細節,從培養學生課堂中細節化的學習習慣開始。當找細節成為一種習慣,學生就能更自覺地關注作者寫的每一個字,才能去思考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含義。也因此有了我“眾里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慨和驚喜。
二、找劃悟讀得重心,學入境,萬紫千紅處處春
當一種意識在心中得到確立,接下來就是喜滋滋付著行動。
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細節化學習的習慣。起初是老師自己選取課文中典型的細節幫助學生理解。如學習《爬山虎的腳》,我會帶學生一起欣賞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告訴大家這樣的句子就是事物外形描寫的細節。精彩的細節要懂得劃讀,還要試著把文字讀成畫面。久而久之,學生理解了,老師的教學意識就成為孩子的學習意識被運用起來。當一切成為習慣,教師就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去尋找并充分感悟一個個細節。反之老師也可以走出那種字問句答,一根繩子牽到底的死胡同,只需在學生自己發現的基礎上適時點撥引導,落實重難點即可。
時代在變化,教學的理念與重心也發生了轉移。深度學習模式的開展,它追求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深度融入,追求學習內容與學生生命處境的的深度聯系,追求學生思維的萌發和提升,強調個體在學習中的獲得感和趣味性。如果以這一標準來檢驗我所實施的細節化學習,我希望那是與深度學習共進的樂園,那是入境處即可見萬紫千紅處處春的歡喜。
三、學有所得寫有據,待來日,自在嬌鶯恰恰啼
有人說過:一個好的教學重心應該超越它本身,適用于另外的時間、地點和思想。同樣,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中,不能僅僅停留在提問方法的指導上,不能是學了方法,用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教學就結束了,還要進一步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本單元的目的是要運用提問策略進行閱讀理解,提出問題是為了幫助理解課文。更重要的還是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他們進入了積極思考,尋找細節、品讀細節、想象細節、爭論細節的過程,他們此刻感受的是自主學習的旅程,是種種經驗的積淀,耳濡目染的結果是及至口頭表達、及至日記作文,學生會慢慢懂得怎樣用細膩的筆觸去展現一個動作、一處景點、一份心情、一個場面……一篇好作文原來就是在主題的軸上由一粒粒珍珠般的細節穿插而成。懂得了這些,相信學生的語言表達就能告別假、大、空,又豈不是學有所得寫有據,待來日,能如自在嬌鶯恰恰啼!
關注文本細節,能使我們引領學生到課文的深刻之處,使我們接近或走進作者的內心,能指導、引領學生走入文本的一個新境界。在細節的探究中搭建學生的想象舞臺,拓展思維空間,使之樂學好學;在多種形式的細節誦讀中,習得細節化語言敘述模式,實現以讀扶寫,以寫促讀的讀寫遷移互助,最終落實指向學生自身內在本體世界的教學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