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林
摘要:教育部編寫的語文教材特別注重對語文元素的整理和重構”,且“語文元素”是貫穿教材編寫始終的主線。如何巧妙運用“語文元素”中的閱讀策略與讀書習慣,需要教師充分利用新教材,真正把“好教好學”落實到課堂上。
關鍵詞:閱讀策略;讀書習慣;語文要素
引言: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對培養學生良好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受到重視,需要從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入手。基于此,筆者將談談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的語文要素要如何在課文教學中有機落實。
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基本上不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迫進行閱讀教學,而完成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教學任務不高。并且隨著網絡游戲、電視節目等其他娛樂形式的興起,各種娛樂活動影響了小學生的視力,分散了他們的閱讀興趣,使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降低。其次高年級小學生通常沉浸在問題的海洋中,在即將到來的壓力環境中無法主動閱讀。特別是學生的閱讀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沒有養成良好讀書習慣,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后續發展。
二、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的語文要素在課文教學的重要性
閱讀方法對閱讀的有效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低齡化、思維分散的特點,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方法非常重要。同時閱讀問題發現與解決,可以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進而落實語文素養的培養。
三、在課本教學中落實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的語文要素的策略
(一)獨立設置單元,制定清晰閱讀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在課文教學落實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的語文要素,要求教師根據“語文元素”的設計,充分解讀教材,靈活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同時“語文元素”的研究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師可以運用多種視覺方法,如:看圖片連接詞義、字形演變、動作表現等。同時學生的各個階段具體閱讀目標是不同的。同時教師要根據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低年級的目標是“快樂閱讀”,高年級的目標是“泛讀”,在低年級快樂閱讀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入手,迅速拓展知識面。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根據本單元的核心教學目標,把每一部分的內容作為一個整體,從單個課文到整個單元。在教學中,無論是時間的分配還是教學任務的設計,教師都應該傾向于閱讀策略,先完成策略教學,再考慮其他因素。要充分突出單元教學目標,也要避免教學內容繁雜。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部編二年級《黃山奇石》時,教師可以播放黃山視頻,讓學生感受中國大好山河。然后教師應讓學生加強閱讀,通過反復、流暢、有節奏、領會善于比喻、擬人的語言特點。加上小學階段選取的文章情節豐富,場景多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體會黃山奇石的獨特與美麗,從而更深層次地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為小學生的想象力比較豐富,而且充滿變化,因此這種方法非常適合小學生,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對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注重反復練習,增強閱讀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在課文教學落實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的語文要素,要求教師注重反復閱讀練習,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而且教師要根據策略單元的特點,開展了具體的學習活動。并且教師用名言喚起學生已有的提問經驗,讓學生嘗試提問,然后重新安排閱讀練習,讓學生學會如何提問,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提問,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統一教材的設計中,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包含在課文中的字、詞、句、文章之中,這需要教師重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結合閱讀語境引導學生理解詞義,讓學生從閱讀中習得多種表達方法,讓筆尖的真情自然流露。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部編二年級《鄧小平爺爺植樹》時,教師要讓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掌握寫作方法,首先課前讓學生借助文字、圖片、視頻等材料預習課文,讓學生感受鄧小平爺爺做事一絲不茍的精神。并教師借助相關材料培養學生學習閱讀的習慣。其次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檢索相關信息,不僅豐富了學生對課文理解,而且縮短了學生與文本學習的時空距離。而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課文筆記、詞典等相關資料,理解課文大意。最后教師可以精心選擇拓展閱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并結合文本材料的相關寫作背景,讓學生感受當時的社會背景,更深刻地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樹立植樹綠化與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開展個性化興趣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在課文教學落實閱讀策略和讀書習慣的語文要素,要求教師以開展個性化興趣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而保證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順利進行。教師應盡可能為每個學生建立興趣閱讀檔案,根據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閱讀教學。所以教師應轉變閱讀教學觀念和閱讀教學策略,使學生從被動讀者轉變為個性化的興趣讀者。如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個性差異和愛好推薦閱讀材料。熱情勇敢的孩子適合閱讀情節曲折感人的傳奇故事,如《魯濱遜漂流記》、《水滸傳》;安靜內向的孩子適合閱讀《安徒生童話集》等。在閱讀的早期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圖畫書、朗讀、復述、講述等形式展示閱讀的收獲,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可以讓教師掌握自己的閱讀情況。特別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精讀的習慣,應讓學生一步一步地探索書籍或文章,并嘗試多次閱讀以加深理解。由此在快樂中閱讀、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部編二年級《亡羊補牢》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視頻以及課圖猜謎語,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同時教師要根據閱讀內容設計問題,如《亡羊補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確定閱讀目標和計劃。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前作業的形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明確閱讀方向,為學生劃出閱讀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達到在閱讀中吸收知識的目的。在培養學生讀書習慣的過程中,既要注重讓學生閱讀,又要學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分配時間,進而切實落實語文要素的培養。
結論:
教材中豐富的語文元素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沃土。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語文要素,使語文要素真正轉化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要注重學生的讀書習慣的養成,傳輸學生正確的閱讀策略,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孫艷花.語文教學中實施自主閱讀策略的背景[J].文學教育(下),2008(02):88-89.
[2]郭華.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策略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3]曹鴻飛.統編教材中語文要素的理解與教學應對[J].基礎教育課程,2020(1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