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圓圓 楊玥 陳瀾

摘要:目的:研究體位護理在脊柱損傷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接診的100例脊柱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體位護理,比較兩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體位護理在脊柱損傷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體位護理;脊柱損傷;康復護理;應用效果
脊柱損傷主要是指患者脊柱因外力因素導致脊柱骨質或脊柱軟組織等受損,患者除有明顯疼痛感外,還會影響日常活動。給予良好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防止患者身體遭受二次傷害,促進康復[1]。本研究旨在觀察體位護理在脊柱損傷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11月接診的100例脊柱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2~63歲、平均(42.59±3.32)歲。實驗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5~72歲、平均(42.56±3.3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傳教育、心理護理、環境護理及飲食護理等。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體位護理:(1)術前體位護理:護理人員引導患者保持側臥或仰臥,減少患者脊柱受壓力度,同時告知患者及家屬盡可能減少下床、翻身次數,防止脊柱遭受二次損傷。(2)術后體位護理:a、術后搬動患者時要保證手術車與病床高度相一致,運用滾板法進行搬動,防止對患者脊柱造成傷害;b、術后患者臥床時需保持平臥勢,將病床調整為硬板床,使脊柱可完全著床,同時將頭偏向一側;c、在為患者翻身過程中,需有2~3人協同作業,保證患者肩部、臀部同時翻身,脊柱不可發生扭轉或彎曲,當患者為側臥位時,需保持軀體呈直線狀;d、當患者為平臥位時,患者四肢可憑自身感受放置;兩上肢可分別位于胸前和枕旁,兩下肢上半截需微屈,下半截需伸直,兩下肢之間墊氣墊或軟枕,使患者腿部高度與髖部高度持平。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護理效果。臨床護理效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種,根據護理人員實際護理水平、專業知識水平及護理態度等進行評定。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通過科學合理搬動患者身體,可有效保證患者脊柱不被影響;通過引導患者保持平臥位,促使脊柱可全部著床;幫助患者翻身,既可保證患者脊柱不受影響,又可防止患者因長期同一姿勢臥床而產生并發癥;幫助患者合理擺放四肢,有助于促進患者身體高效恢復,防止出現并發癥。
綜上所述,體位護理在脊柱損傷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鐘正仙.體位護理在脊柱損傷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4):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