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從
摘 要:信息技術的進步,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對教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現如今,數字化學習資源與教學的融合成為了必然趨勢。基于此,以下就小學數學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策略展開探究,希望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字化學習資源
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方式相比,數字化學習資源有著更為顯著的優勢,它能夠讓原本生硬的內容以更加直觀、具體的方式進行呈現,對于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調動有著關鍵的作用。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如何實現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有效應用呢?具體如下。
一、活用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新課改的產物,有利于學生情感體驗的良好激發,對于學生學習的深入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者,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將新課標作為指導,積極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努力為學生營造高質量課堂。對此,教師可以嘗試將情境教學法與數學化學習資源整合起來,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數學學習,在彰顯學生主人公地位的同時,讓學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1]。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并未直接引申出本節課的內容,而是為學生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首先,進行直觀畫面和音頻的展示:出示鐘面(早上六點),小公雞喊小豬:“小豬兄弟,快點起床吧!我們一塊去跑步。”小豬回答:“我再睡一會兒!”出示鐘面(上午九點),小公雞對小豬說:“小豬兄弟,我們一起去上學吧!”小豬回答:“你先去吧!我要再玩一會兒。”出示鐘面(中午十二點),小公雞說:“小豬兄弟,我們去做作業吧!”小豬回答:“(嘟嘴)我想再玩一會兒!”出示鐘面(下午三點),小公雞對小豬說:“我們去勞動吧!”小豬回答:“再玩一會兒!”出示鐘面(晚上九點),小公雞正在做美夢,而小豬卻在趕家庭作業呢……可以發現的是,學生注意力十分集中,視線紛紛落到了大屏幕上。于是,教師把握時機,拋出引導性的疑問:“同學們,小公雞分別在哪個時間活動?你們認為誰是對的呢?我們應該向誰學習?”以這樣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在突出教學主題的同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接下來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為高效學習做好鋪墊。
二、借助虛擬工具,鼓勵實踐操作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即部分教師占據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長期處于這種模式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數學能力的培養更是談不上。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將數字化學習資源利用起來,通過其中的虛擬工具,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數學重難點,從整體上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公式”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準備好相應的虛擬器材,如圓柱體、圓錐體以及沙子。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劃分,接著將舞臺交給各個小組,讓各個小組借助虛擬工具展開數學實驗:將沙子先后盛放到圓柱體和圓錐體之中,觀察并記錄沙子重量情況、數據[2]。當實驗操作完畢后,試著歸納、總結規律,為圓錐體積公式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以這樣的方式實施教學,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得到了提升,教師的教學壓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不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通過數字資源,組織互動游戲
小學階段的學生尚處于成長發展的初始階段,年齡較小,活潑、好動,普遍喜歡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如若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呈現教學,學生必定會積極、自覺地投入其中,并在課堂上保持高昂的狀態,使自身的數學學習事半功倍。而就數字化學習資源來說,它正能夠滿足這一點。例如:在教學“元、角、分”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的游戲活動。具體來說,教師首先通過電腦營造“商場”、“銀行”等場景,讓學生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角色,如顧客、售貨員、老板、柜員以及管理人員等,并且在“銀行”取“虛擬貨幣”,以便于“購物”。在如此輕松、趣味的氛圍下,學生表現得十分興奮,紛紛積極地投入其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實施教學,能夠促進教學方式的革新,為學生構建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在深化學生新知掌握的同時,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可以從活用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借助虛擬工具,鼓勵實踐操作;通過數字資源,組織互動游戲三個方面入手,以此實現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探究,并從中收獲豐富新知、技能,為未來學習和成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閆鵬展,郭超然,張雅茜. 中小學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現狀及推進策略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00(008):P.112-112.
[2]穆丹. 小學數學數字化學習的深度思考與實踐推進探討[J]. 新課程.綜合,2019,000(009):P.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