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焱 ,黃曉月 ,姜志偉 ,王靖宇 ,仲 琳 ,陳青宇 ,
(1.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60;2.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60;3.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60)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是口腔醫學本科教育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國內該課程教學研究起步較晚,尚處于摸索階段,培養模式還需優化,這些因素都影響、制約著口腔醫學本科教育整體發展,醫學院校也在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1]。
包頭醫學院依據國家和自治區相關政策,結合本地區及本校實際,自2013年開始在口腔醫學專業本科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5年間,口腔醫學院積極進行課程優化、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體系改革,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等綜合能力培養。本研究對2017級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實施不同教學方法(混合式教學及傳統教學),通過比較課程考核成績、問卷調查結果,從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課程參與度、授課教師、課程設置、創新思維及就業能力培養的滿意度等方面綜合評估培養效果,以期為包頭醫學院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改革提供依據,進一步完善我校口腔醫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本研究選取包頭醫學院口腔醫學專業2017級兩個本科班共48名學生進行調查。隨機選取一個班為實驗組,另一個班為對照組,每組24人,實驗組進行混合式教學,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模式。所有調查對象均完成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和統一考核。
選擇具有豐富教學經驗、支持教學改革、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口腔醫學專業教師,由教學經歷和教學效果等情況相似的教師為兩組同時授課。
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的理論學習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程講授,每周兩學時,共18學時。
實驗組采用網絡教學與集中授課相結合的“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由口腔基礎教研室教師自行開發建設網絡課程資源;線下同步組織開展專題講座、案例討論、經驗分享、實踐教學基地參觀、模擬招聘會等形式的教學活動。具體如下:
(1)專題講座。結合大學生就業和創業形勢政策、現狀及發展趨勢介紹口腔醫學各二級學科特點,開展相關專業知識專題講座。
(2)案例討論。教師選取課程講授和工作中遇到的特殊、典型案例作為教學實例,講授相關知識。將大學生就業、創業案例作為學生自學資料,要求學生課下分組討論,教師課上總結和答疑。
(3)經驗分享。選取往屆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中在就業、創業或升學方面有代表性的學生與在校生分享經驗,交流心得。對學生較為關心的問題,如就業過程中如何脫穎而出,在校期間如何做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如何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筆試面試中的注意事項等進行分類,并整理存檔。交流分享可采取觀看視頻、建立微信群、現場交流等形式。
(4)實踐教學基地參觀。組織學生到實踐教學基地——口腔醫院及口腔診所參觀學習。與口腔協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為有創業計劃的學生搭建就業前培訓、實習平臺。
(5)模擬招聘會。課上針對學生就業能力不強、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等問題,開展模擬招聘會。利用生動、有參與度的實戰形式使學生掌握應聘技巧,提高就業能力。從應聘準備、就業信息搜集和處理、應聘態度、面試禮儀、就業心理、應變能力等多方面進行培訓。
課程結束后,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統一考核(客觀題60分、主觀題40分),并進行成績分析。同時使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兩組對授課教師、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就業能力培養等的滿意度。采用分級評分法,不滿意、不太滿意、一般、較滿意、非常滿意分別計1~5分。調查采取無記名形式,研究對象獨立完成問卷并當場收回,以排除干擾因素。剔除填寫不合格的問卷,選取有效問卷建立數據庫。
相關數據通過SPSS 19.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比較兩組間差異,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分析兩組課程考核成績可知,實驗組主觀題得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客觀題得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課程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課程考核成績比較(±s,分)
對照組實驗組t值P值組別 客觀題43.67±2.71 45.13±2.44-1.959 0.056主觀題23.04±2.93 28.88±3.98-5.783 0.000總分66.71±4.32 74.00±4.18-5.943 0.000
對包頭醫學院2017級48名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問卷48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實驗組對授課教師、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創新思維及就業能力培養的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問卷調查結果比較(±s,分)

表2 兩組問卷調查結果比較(±s,分)
對照組實驗組t值P值組別 授課教師3.50±0.29 4.10±0.42-5.800 0.000創新思維培養3.44±0.28 4.20±0.29-9.070 0.000就業能力培養3.71±0.37 4.25±0.37-5.100 0.000課程設置3.66±0.42 4.28±0.36-5.594 0.000教學方法3.33±0.28 4.38±0.30-12.509 0.000
高等醫學院校如何提高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質量,培養出既有扎實系統的口腔醫學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工作能力、嚴謹的臨床思維,又有較強職業發展與就業規劃能力的高質量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以達成“健康中國”戰略目標迫在眉睫[2]。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有:適應當前口腔醫學學科發展需要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和教學方式研究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從教學內容的安排到教材的編寫和使用,都有待完善與規范;職業發展和就業規劃技能培訓的實施缺乏經驗;培養過程中缺乏專業訓練,以及統一、規范的培訓考核制度和量化標準;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質不高、創新能力不足[3]等問題。本研究針對以上問題以包頭醫學院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為例,探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改革方向。
本教學研究團隊通過查閱文獻和走訪國內知名醫學院校,分析口腔醫學本科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模式與方法,結合我校實際,初步構建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培養目標、教育標準和課程設置等。同時,聽取校內外相關專家意見和建議,進行分析和預測,再把結果反饋給每一位專家,經過多次循環,形成專家組意見;對我校口腔醫學專業課教師、臨床帶教教師、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意見、建議,以期能夠更客觀、全面地為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開設該課程已5年時間,2013—2016級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實施傳統教學模式。然而,傳統課堂講授形式單一,學生被動獲取知識,缺乏積極性。信息化教學實現了教學資源整合優化與共享,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師生互動交流變得多元化,但在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師生情感交流、教學過程監控等方面還有所欠缺[4]。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相融合,實現優劣勢互補[5-6]。本研究選取2017級部分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實施混合式教學,并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比較,為今后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課程考核成績分析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解決就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能力、就業創業技巧和注意事項的掌握和應用等方面表現得更好。說明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比傳統課堂講授好。而且,網絡課程的學習時間靈活,學生都能夠參與課堂隨機測試,有利于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通過教學平臺的數據反饋也可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7]。
在線下教學的幾大模塊(專題講座、案例討論、經驗分享、實踐教學基地參觀和模擬招聘會)中,學生參與度高、興趣濃厚,能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提問和互動,課堂氣氛活躍。不同于傳統的課堂講授,混合式教學的線下課堂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同時教師對典型的共性問題集中講解與答疑,注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8],促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授課教師、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創新思維和就業能力培養等均比較滿意。可見,混合式教學值得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中更廣泛、更深入地推廣。
混合式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9]。首先,學校硬件設施不完善,無線網絡信號不穩定,學生用網高峰期網速較慢等對混合式教學的開展有所制約。其次,部分學生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網絡教學時存在“刷課”和抄襲作業現象,學習效果難以保證。最后,相較于傳統教學,混合式教學要求授課教師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并全程參與線上、線下課堂的引導和管理,對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繁重的教師提出了嚴峻考驗。
想要持續推進并獲得理想效果,離不開學校的大力支持[10]和教研室的集體努力。第一,學校應重視混合式教學,加大對混合式教學的宣傳和投入力度,升級服務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在線教學資源平臺建設以滿足混合式教學的硬件需求。第二,學校和教研室要為教師提供更多培訓學習的機會,在工作量核算中對積極參與、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師給予一定獎勵,以激勵更多教師投身于混合式教學之中。第三,做好全程教學監測,注意線上課程與線下活動內容互補,在完成線上教學任務后,及時通過線下課堂檢測了解學生學習效果。
研究發現,在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中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課程考核成績和滿意度較高。我們認為該教學模式效果較好,值得推廣,相信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必定會持續提高口腔醫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