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陳亞
【摘 要】完善和發展校本研修是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培養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朝科學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的重要保障。筆者通過對江蘇省徐州市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情況的調查發現:從研修方式來看,傳統的集體備課依舊是主要方式;從研修內容來看,各學科“單打獨斗”現象依然嚴重;從研修機制來看,由于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較強,科學的管理機制尚未建立。借助區域性名師工作坊,可以有效提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工作的效能。
【關鍵詞】名師工作坊 綜合實踐活動 校本研修 融合共建
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獨立課程推行。課程實施以來,“一些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師資情形非常嚴峻” [1],“有的甚至是學校后勤、財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來擔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教師”[2],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活動成效低下:從研修方式來看,傳統的集體備課依舊是主要方式,多數學校仍在沿用傳統的“主導發言+個別討論”方式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校本研修。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加側重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單純依靠學科教師“打嘴仗”來解決全部教學問題便顯得力不從心;從研修內容來看,課程知識與學科知識割裂情況嚴重。由于專任教師不足,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的現狀幾近成為“四不像”—不同原任學科教師高談闊論,直到研修活動結束,大家才發現討論最多的仍然是各自的原任學科知識,而對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甚少;從研修管理來看,科學高效的考核體系尚未建立健全。絕大多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組織管理還停留在聽報告、查筆記、做交流、開總結會上。技術創新成果、網絡技術手段在現代化研修工作中的運用不夠,依托網絡平臺加強對研修管理和支持的意識不強,研修效果不明顯。
名師工作坊以一定區域內相關學科名師為教研引領者,這些名師有不同的教學經驗,對學科教研有深層次思考,同時,學科間的關聯性又使他們能夠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從而實現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建構基于名師工作坊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研修模式,是解決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名師工作坊助力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的可能性
名師工作坊是在承認學科獨立的同時,更加注重在學科融合基礎之上建立一個聯系密切、具有研究共同取向、由專家教師領銜的組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種教師團隊的組織形式更加有利于發揮各學科而非某單一學科的優勢,從而更好地促進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的高效實施。
1.智力集聚,能夠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坊的人才優勢
《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課程目標在學科資源、學習形式、成果展現等方面均表現出較強的綜合性,而名師工作坊正是以學科為分支,以名師為主要參與者,集教、研、訓一體,發揮名師的輻射效應,引領區域內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研修學習共同體。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科學生成。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學科融合性較強的學科,這對任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對不同學科所涉及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又要能融合各學科知識為綜合實踐活動和課程所用。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集聚了不同學科的優秀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智力集聚效應。在名師工作坊內,教師基于共同研究取向,組建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業名師領銜的學術名師“綜合”體,可以充分發揮不同學科優秀教師的人才優勢,共同為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2.資源融通,能夠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坊的導向優勢
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取得的成效較小,一個主要問題在于研修缺乏導向性。由于多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為轉任或新任,對該課程一知半解或人云亦云,導致研修活動事倍功半。名師工作坊可以很好地發揮學科領銜名師的導向作用,在綜合實踐活動名師的具體指導下,不同學科優秀教師可以有效避免在原任學科知識的固有軌道上徘徊不前甚至是走彎路、走錯路。有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業教師“把方向”,研修活動便可實現在保持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對各學科知識采取“拿來主義”,原本互不相關的學科真正實現“綜合”,發揮合力。
3.科學靈活,能夠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坊的制度優勢
毋庸置疑,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較大程度地提升校本研修活動的效率。目前,“有的學校以學生課外興趣小組的科技活動代替綜合實踐活動,有的學校甚至以班會、勞動周等代替綜合實踐活動”[3]。學校不重視、考核管理制度不健全,直接影響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的成效。由于名師工作坊是一個建立在具有共同研究取向基礎之上的學術團體,因此,它可以根據研修活動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自己特有的管理制度,并在實踐中適時調整,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研究熱情,提高研修活動的實效。
二、基于名師工作坊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模式的策略建構
1. 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人才庫
不同學科優秀教師集聚是名師工作坊的最大智力優勢。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新興學科,與各傳統學科存在著滲透、交叉情況。科學運用傳統學科知識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升傳統學科的教學質量,都離不開專業教師隊伍這一基礎。
比如,在指導學生進行項目申報書撰寫時,語文教師的有效參與就顯得十分必要;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數學教師的及時指導勢必發揮積極作用;而在進行觀察與統計、“從特殊到普遍”的知識歸納時,自然學科教師將會提供更專業的指導。
同樣,當語文教師教授《極光》《奇妙的克隆》等科普性文章時,會發現學生對自然科學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通過開展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便可以有效解決教學中的瓶頸。當然,這種知識瓶頸遠不止語文學科,其他人文及自然學科知識也大致如此。
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在選人、用人方面打破了傳統名師工作室的學科界限,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方向。
2. 建立融合共通的教師培養模式
(1)建立立體化模式
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因其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僅要集中不同學科的優秀教師,而且要承擔將不同學科兼任教師培養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業教師的任務。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合作互助與專家指導相結合的課堂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師培養模式,借助集中學習、返崗實踐、總結交流等多種方式依次開展培訓,將有效提升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的教師培養效率(見圖1)。
集中學習:以解決教師遇到的普遍性、實用性、關鍵性問題為核心,將理論融合在典型的教學案例中,引導教師全面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要義。
返崗實踐:作為理論學習的有效延伸,適時組織返崗實踐有利于將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實踐中發現并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將研修中習得的理論真正內化為教學觀念、外化為教學行為。
總結交流:在返崗實踐環節,因學科、學情及軟硬件環境的不同,教師所遇到的情況和問題也不盡相同,開展總結交流活動可以達到觀點碰撞、借鑒啟發、共同提高的目的。
(2)推廣混合式研修
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推廣混合式研修尤為必要。如前文所述,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綜合性強、專任教師隊伍建設相對薄弱,迅速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便成為一個重要且迫切的問題。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把面對面(Face-to-Face)教學和在線(Online)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有機整合的教學方式。它可以充分發揮集中面授和網絡教學的長處,解決傳統校本研修活動中時間不足、所學知識內化不及時,以及遇到困難無法及時獲得幫助等突出問題。
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名師工作坊中的學員可以當面請教導師以獲得直接知識,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同伴和導師的幫助,在第一時間獲得業務指導(見圖2)。
3. 建立科學高效的評價制度
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評價制度,對于提升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的教師培養水平與效率會發揮積極作用。江蘇省徐州市教育局已建立市級名師工作坊(室)的考核管理辦法,將各工作坊(室)自評與專家委員會評審相結合,全面、科學地考核名師工作坊(室)的運轉效果。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可以結合實際制定評價制度。
(1)評價制度要注重規范,克服隨意性
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評價方案的關鍵詞應落在“規范”上。評價制度的建設要有一定的程序,如擬定細則、集體商討、組織實施、科學調適,規范落實程序是減少隨意性的重要保障。個別名師工作坊表面上也制定了種種規章制度,但執行力度不夠。比如,在教師管理方面,“能進能出”的基本原則很難貫徹,毫無成果的“掛名學員”也存在。在中期考核等重要節點,名師工作坊應堅決清退不合格學員,選拔優秀替補學員,以充分發揮工作坊的人才優勢。要提高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的品質,必須從評價制度規范入手,借助制度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坊的積極效用。
(2)評價方案要明確指標維度,做到“有制度、有落實”
評價應著重從工作坊和教師兩個維度進行。在工作坊評價維度,要明確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的責任,嚴格落實各項評價指標,把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培養的效果納入對導師的考核中,將其作為導師考核獎的重要依據;在教師評價維度,要從組織、過程管理、學習效果等層面對教師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教學工作量、評優評先、教科研成績核定、職稱評定等掛鉤,調動廣大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建立具體的評價指標,提高名師工作坊評價的可操作性
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的評價,要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比如,在教科研成果產出方面,可以細化省級教科研項目分值、市級教科研項目分值等;在教學實績方面,也可以具體區分優質課與公開課的不同分值;在專業教師培養方面,可以依據培養出的優秀教師予以賦分等。通過一個個評價指標,可以直觀量化綜合實踐活動名師工作坊的業績,及時將考核壓力傳遞到每位教師,切實提升工作坊的實效。
校本研修是培養綜合實踐活動專業教師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存在諸多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探索并建構基于名師工作坊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校本研修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坊的智力優勢、資源優勢、制度優勢,必將對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巨大支持。
參考文獻
[1] 高霞,陳莉,唐漢衛.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困境、成因與出路[J].課程·教材·教法,2020(3):76.
[2] 毛佩清.化解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難”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80.
[3] 趙敏,藺海灃.校本教研共同體構建:從“共存”走向“共生”[J].教育研究,2016(12):11.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課題“基于名師工作坊的鄉村綜合實踐活動校本教師培訓方式及效果的研究”(課題編號:2019JK13-L07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1.江蘇省徐州市教師發展中心;2.江蘇省徐州市玉潭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