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實踐力是地理核心素養之一。在地理活動教學中加強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在科技自主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今天,文章運用教育理論,結合地理活動,研學長江支流岷江上的都江堰工程、長江干流金沙江上的烏東德水電站工程所蘊含的創造力,在共同交流中真正實現“立德樹人、勞動育人”的價值。
關鍵詞:勞動教育; 地理活動; 研學; 水利工程; 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7-011-002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核心素養之一。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教師要努力成為交流型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中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地理實踐力。
在科技自主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今天,文章結合中學勞動教育視域下的地理活動,通過開展模擬活動,研學長江支流岷江的都江堰工程、長江干流金沙江的烏東德水電站工程所蘊含的創造力,以協調人地關系,在共同交流中真正實現價值。
教育家葉圣陶《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文認為:“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著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1]。”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七章第三節“河流”關于“長江的開發和治理”內容時,創設有效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方法。在課堂上設計了多項模擬活動,啟發深度思考。
一、研學岷江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設置任務,貫穿整個課)
模擬活動一:遠方來信。同學小華收到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省的中學生安娜發來郵件,當前該省中國熱不斷升溫,安娜想通過中國之行,多接觸了解中國的經濟和人民生活,安娜希望在暑期前往中國四川和云南參觀訪問,希望小華陪同前往,考慮到小華去年在西班牙受到安娜全家人的款待,于是,小華愉快應邀當導游。
(情景導入)問:我們居住的城市蘇州,緊靠哪條大江?哪個大的淡水湖泊?
答:長江,蘇州位于長江流域的下游,太湖流域等。
(過渡)教師問: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帶領人民群眾建造了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叫什么?它位于長江的哪一條支流之上?
答:都江堰、岷江。
模擬活動二:踏上旅程。小華和安娜來到四川省都江堰市。(視頻展示)介紹都江堰概況。魚嘴、飛沙堰、寶瓶口是都江堰工程三個主體部分,在渠首工程,遠看岷江從山里而來,在拐彎處被類似魚頭的長壩一分為二,堤壩這邊的江水順著玉壘山腳流到一座孤立的山頭前時,堤坎高度就變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著山這邊流向下游。長堤的頭部叫魚嘴,堤尾變矮下去這段叫飛沙堰,寶瓶口指孤立的山頭和玉壘山之間的水道。這三個部分巧妙組合,使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價值歷久彌新。
魚嘴的功能是分水,讓灌溉用的水進入內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飛沙堰的功能是溢洪排沙;寶瓶口的功能是引流入渠。岷江每年有大量的沙石順流直下,是長江的大支流之一,魚嘴正處于平衡“正面取水”與“側面排沙”的要點上。從這里排走了大多數的沙石,減少了內江發生淤塞和洪澇災害的可能。可見,在認識和利用自然上,渠首工程的設計和建造所表現出的水平,處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可稱之為最高科技水平的成就。
問:都江堰建魚嘴的堤壩是用哪些特殊的方式制造的?使用什么材料?
解析: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魚嘴在古代最初建成時,用土石做基,以卵石竹籠護堤,橫置壩邊,長長的竹籠是用川西盛產的竹子編成的,竹籠里塞滿河邊沖積的卵石,建造了獨特的堅固耐沖的堤壩。一籠又一籠,一層又一層,這種就地取材,方法雖簡易而效果卻極好。
(觀察景觀圖)緊接魚嘴的這道長堤,叫金剛堤,用來堆積加固堤壩的是指每年在內江淘河時收集來的泥沙,這樣既能保證內江護岸,又解決了泥沙的出路問題,循環使用。金剛堤盡頭處是個斜坡,然后有一道矮壩就是飛沙堰。
問:都江堰的飛沙堰,是通過什么方法兼顧排沙和泄洪的?
解析:飛沙堰是一道低壩,修在離堆的側面,堰頂距河床2.15米。這是都江堰的第二個主體工程,有為內江泄洪排沙的作用。從魚嘴分進來的內江水,受到離堆上頂作用,自然形成旋流,每當夏秋汛期水流量大于寶瓶口的可容納流量時,在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可以從飛沙堰泄出,旋流的水攜帶所泛起的泥沙,從飛沙堰流出去了。
(實驗)學生通過做實驗,分析模擬江水和泥沙在彎曲水道流動時沙子被分離排出的狀態。
教師歸納:“飛沙”的作用不僅可溢洪,還能排沙。飛沙堰的泄洪能力隨著內江流量加大而增強。遇到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干渠的流量相當于寶瓶口流量的四倍,可從這里泄出75%的內江水。每年枯水季節的水位低于飛沙堰時,飛沙堰就變成了一道天然的節制閘,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在飛沙堰再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的原理,岷江水約15%的含沙量被排出,這樣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其含沙量只有約5%左右。
(課件呈現)寶瓶口是都江堰工程的關鍵環節,猶如瓶口一樣,是控制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嚴格調控進入成都平原的流量,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達到飽和后,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概不容納,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防洪、運輸等都產生了很大的綜合效益。
問:都江堰的寶瓶口究竟是怎樣調控水流,來保證防洪和灌溉的?
解析:位于寶瓶口旁的這座小山叫離堆。開鑿離堆的位置選在寶瓶口,是極為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后水勢便于控制,水質進一步變清,然后遇上迎面獨立的離堆頂托江水,創造了飛沙堰泄洪排沙和寶瓶口瓶頸的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一組學生回答后,由另一組學生點評)
學生通過觀察景觀圖和動手實驗,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培養了實踐力。學生們紛紛表示,兩千多年前的蜀守李冰和勞動人民能根據岷江水情和玉壘山的地形,建造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不愧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研學長江干流上的水利工程
教學目標不僅制約著教學系統設計的方向,也決定著教學的具體步驟、方法和組織形式,有利于保證教師對教學活動全過程的自覺控制,具有“導學、導教、導測評”的導向功能[2]。活動教學中,一方面要分析圖像和景觀圖所表達的地理內容和所承擔的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功能,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關注成長的需要,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去探索、欣賞和創造美好的勞動成果。
模擬活動三:體驗綠色發展。小華和安娜來到金沙江邊,金沙江段全長約3500公里,處在長江的上游段。這個江段技術可開發水能資源高達1.2億千瓦,水電富集程度居世界前列。國家決定在金沙江修筑溪洛渡、白鶴灘、向家壩、烏東德四個梯級開發水能的水電站,其總裝機容量達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890億度,相當于兩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加緊梯級開發金沙江的水力資源。
位于金沙江下游的烏東德水電站,壩址的左岸河段在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右岸則屬于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于2014年截流,2020年6月29日,首批機組實現發電,歷時8年,耗資1000億。烏東德水庫占金沙江流域面積的86%,它與下游水庫配合,使川江段的宜賓、瀘州、重慶等城市的防洪標準得到進一步提升。隨著發電機組陸續投入使用,烏東德水電站所生產的綠色電能,相當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220萬噸,清潔水電被輸送往南方電網,極大助力了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建設。三峽集團的建設者們為了建設這座美麗的水電站,采用多項措施,以實際行動助力長江保護,為美麗中國貢獻更多綠水青山。學生分組用PPT上講臺展示所準備的材料。
第1組學生:運用綠色水電理念,保護魚類生長。(課件呈現)為充分考慮水生生物保護需求和魚類產卵器需求,在導流洞下閘階段,工程建設部和參建各方在確保下閘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導流洞下閘封堵程序,創造性地將5號導流洞改建成弧門控泄的生態放流孔。下閘蓄水轉序期間實測最小下泄流量是238秒立米。根據使下游不出現斷流的環評批復要求,蓄水階段,可通過泄洪設施,不低于900秒立米的生態流量可以下泄。在運作期,將通過機組發電和泄洪設施不低于900-1160秒立米的生態流量可以下泄。同時,配套建設了生態流量泄放、分層取水和集運過魚等設施,針對魚類自然棲息地加以保護和生態修復,從而減輕低溫水下泄與大壩阻隔對魚類棲息產卵的影響。位于烏東德水電站不遠處,有2014年底運行的白鶴灘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它承擔放流圓口銅魚、鱸鯉等八種長江上游的珍稀特有保護魚類的工作。第2組學生:通過資金運作,保護植物生長。(課件呈現)在實施營地綠化時,工程建設部從當地居民處購買所需移栽的植物,已移栽可利用原生植物1620株,一方面提高了移栽的存活率,保護了原有的陸生植物;另一方面使當地居民也獲得了額外收入,節約了工程建設的資金,實現了多贏,對于選定的施工區古樹,移栽到營地就近保護,保留珍貴的古樹,使烏東德新村營地就象一塊綠寶石鑲嵌在植被稀疏的荒嶺之中。
模擬活動四:研討交流。(情景導入)小華和安娜一行回到蘇州,一道參加電視臺訪談節目,并回答了主持人、嘉賓的問題,興奮總結中華古今水利工程之旅的重大收獲。
今日話題:水電站的環境保護。(討論)如何認識人類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關系?
解析:水庫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的綜合效益,促進了農業、第三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長江流域所處的自然環境、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加緊梯級開發長江的水力資源。經濟建設需要自覺增強保護環境的觀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四川省常務副省長羅文在2021年1月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李曉東、周洪雙采訪時說:“加強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戰略實施的財力保障,建立完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進財政金融互動,引導撬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3]。
問:跨越歷史,水利工程建設者們用自己的卓越才能奉獻給祖國這么宏偉的工程,這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解析:科學論證,尊重自然規律,獻身科學,為祖國而貢獻勞動等等。
(教師歸納)我們要學習新中國水電人“為我中華”的擔當精神,學習他們兼收并蓄、嚴謹公正的科學決策精神,學習他們清正樸素、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學習他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精神。
三、結語
學習環境包括了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學習者處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中,借助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借助于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可得到知識。《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精選利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課程內容,力求科學性、實踐性、時代性的統一,滿足學生現在和未來學習、工作、生活的需求[4]。該課程標準以人的發展為最高準則,提倡以人為本,呼吁學生個性的張揚和積極性、創造性能力的釋放,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在地理活動教學中,學生的積極表現,包括在地理活動中發表見解、相互批判等自覺的學習行為與高階思維活動等,應得到重視。
總之,勞動教育的開展,是提高學生勞動意識的基本途徑,有利于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本領,使學生會結合地理要素來思考,養成自主探究問題的意識。師生教學相長,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得到一些新的啟發和知識技能。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真正體驗到勞動成果獲得時的成功感和愉快感,持續高效地培養每位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在共同交流中真正實現“立德樹人、勞動育人”的價值。
基金項目:蘇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葉圣陶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特色地域文化教育實踐研究”(項目編號Y-B/2014/01/13),主持人:須弘。
參考文獻:
[1]任蘇民.教育與人生:葉圣陶教育論著選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
[2]皮連生.學與教的地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27-228
[3]李曉東,周洪雙.筑牢上游生態屏障,激發四川綠色動能——訪四川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N]光明日報.2021-1-5(4)
[4]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