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辦學始終要與時代同頻共振,我校全體師生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提煉和豐富“彌綸通變以致善”校訓內涵,礪行“合時適需,首在立人”辦學宗旨,以教師發展為關鍵,以課程建設為切入點,以制度和機制建設為保證,努力構建現代化學校管理體系,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形成師生的文化自覺,推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內涵發展;文化自覺;普通高中;現代化
激揚新時代溫州人精神,踐行“至美教育,學在瑞安”的教育品牌,瑞安市第十中學參照學校現代化教育建設要求,再次梳理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育人愿景、管理模式、校園文化、課程體系、學教方式和師資培養等有關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立足區域文化和校本特色,努力開創學校內涵發展之路。
一、建設學校規章制度,融合新時代教育思想
學校規章制度建設必須與時代同頻共振。為此,我校修正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滿足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的需要,通過機制創新和制度完善,確保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施、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推進學??沙掷m發展。
(一)以新時代教育思想引領學生成長
當下,如何弘揚溫州人敢為人先、艱苦創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于千禧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在我國加入WTO之后出生)而言尤為重要?,F在的高中學生具有知識量豐富、接受能力強、表演(達)能力強、講究體驗、個性張揚及思想創新等優點,但是這些孩子綜合能力欠佳,吃苦、抗挫能力弱,觀察、分析處理問題時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往往缺乏公共立場意識。鑒于此,我校十分重視學生思想品德、行為規范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和教育。如學生宿舍半軍事化管理,校內依法依規施用必要“懲戒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應緊演練等。如疫情期間,涌現出許多防疫抗疫的典型事例,我校不失時機通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剪報活動、“講身邊抗疫故事”的主題班會以及“吾輩建功正當時”的征文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新時代溫州人精神,體會我國制度和機制的優勢,樹立文化自信。
(二)以新時代教育思想引領教師發展
對于一所“老牌”學校來說,教師年齡雖呈現一定的生態結構,但也有個別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的現象。學校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開展“三善三德”黨建活動,喚起資深教師的工作熱情,發揮壯年教師的中堅力量,引領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借助“縣管校聘”人事改革之機,開創性擬定“權力下移,對自己負責,讓群眾評定”的校本方案,讓更多教職工作為考核組人員參與對其他教職工的聘用,借職稱評審“放權”之機,學校又擬定“整體推進、分層發展、協同優化”的校本原則,制定《瑞安十中教職工職務評聘方案》;借“分層推進師資隊伍建設”之機,做好發展規劃,制定“瑞安十中萬松名師培養計劃”。大力推進學校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施行“七個一計劃”:每人開發一門課程,每學期參加一次業務測試,讀一本教育專著,錄制一節微課,命制一份試題,開出一節公開課,每周參加一次教研組專題研討。
(三)以時代新技術管理學校
學校借助創建首批溫州市智慧校園的契機,充分利用大數據、云數據平臺進行精細化管理。如自行設計管理軟件用于本校排課、選課和教師考核,學校教學管理數字化、系統化、便捷化;又如智慧水電、門禁、圖書管理系統和智慧校安工程等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管理的精準度和效率。新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我校創瑞安高中學校之先,利用平板電腦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由于我校已經有媒體拓展學習空間的嘗試經驗,所以防疫抗疫背景下的線上課堂,我校率全市之先推出了“瑞安十中空中課堂”,線上教學和管理開展得從容淡定。
二、梳理辦學歷程,重視校本特色
校本特色是一所學校自信的源泉,如何培育新的自信力?這活水源頭就在于區域優勢,在于學校的厚重歷史,在于學校的文化傳承。基于此,我校著重做了三件事。
其一,深入挖掘校史,提煉十中精神。我校特邀請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以來的歷任老校長、老書記來校共同商討,深入挖掘校史,結合溫州人精神、新時代思想和未來的要求,提煉十中精神,共同議定為“合時適需,培育仁者賢才;首在立人,不忘致善初心;繼往開來,傳承敢先基因;知史鑒今,再譜十中華章”,激勵全體師生。
其二,講好典型故事,傳播十中理念。我校曾經培養過兩位瑞安市高考理科狀元、一位文科狀元和全省高考理科綜合第一名。把歷年來這些學子的發奮故事、逆襲事例等作為典型案例,以“十中之星”“十中之燃”“十中之鑰”等六個系列匯編成冊,通過班會課、講座、專題、班主任德育論壇、校友會等多種途徑,激勵和引領學生,傳播“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適的教育”的教育觀,樹立“人與人之間差別最小的是智商,最大的是恒心,是努力,是持續努力”的成才觀。
其三,推行群育序列,樹立十中品牌。高中是學生從家庭走向群落、社會的過渡階段,我校德育中突出“群育”,構筑“合群—樂群—善群”序列設計:高一養“合群”學生,通過“心語軒”心理課、“知行全一”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與原有社群(家庭、初中集體)剝離,適應、融入高中集體,形成新的群體意識;高二構“樂群”學生,通過滲透式課程群、社團活動、鮮悅圖書館、五色志愿隊系列群育活動,使學生在群體中找準自我定位,在人際交往中逐漸成長,獲得樂趣;高三塑“善群”學生,高三學生行將成年,學校開展三位一體模擬面試、校園開放日充當“導師”等活動,讓學生展現自己在三年“群育”中形成的綜合能力素養?!叭簳r間軸”貫穿高中三年,呈循環遞進發展。這種群育模式既是現實需要,又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要求,深受學生、家長和校友的認可。
三、課程研發設置,突出師生主體
為響應“兩改”和“學科素養”的要求,以課程建設作為切入點,學校在長期累積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必修與選修一體化的課程框架,著力構建“善學”基礎課程、“善心”高階課程、“善行”實踐課程的“三善雁陣式”課程體系。
一是以四大校本原則為核心,構建“善學”基礎課程。學校構建“善學”課程體系,注重四個“相適應”:注重課程建設和學生需求相適應,如摒棄“舌尖上的化學”等11門選修課程,重新研發“新聞熱點與雜文寫作”等7門新課程;注重課程建設和學生特長相適應,以體驗課形式讓學生走進“艾迪生數字實驗室”和“夢想加工實驗室”;注重課程建設和教師課堂教學、專業成長相適應,這幾年,骨干教師、“三壇”教師數量明顯上升,教科研力量加強,教師命題比賽名列溫州各校前茅;注重課程建設和學校過程管理、評價體系相適應,以大數據全過程進行評價和診斷,凸顯過程性評價和個性化評價的學業診療功能,以數據說話。
二是以學教方式變革為突破口,構建“善心”高階課程。學校不斷進行課程校本化探索,推廣“基于診斷的精準課堂”教學模式,其中化學組實施的“二階六步教學法”在溫州地區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教師專業素養和教研組整體實力,近兩年學校英語組和語文組先后獲得了“溫州市優秀教研組”稱號;《月是故鄉明(文本研習)——鄉關何處 今世今生的證據》等5個課堂案例獲得了教育部課程研究所的表彰。
三是以“致善青年”特色社團為基礎,構建“善行”實踐課程。學校各類社團活動豐富多彩。2018年我?!吧菩小睂嵺`走出國門,組織12名師生遠赴尼泊爾支教,大大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了綜合素質。正因為有“善行”社團課程歷練,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學生在“三位一體”自主招生中能夠脫穎而出。當下,學校“善行”課程研究方向上發生了微妙變化,特別是應對高校自主招生部分的“善行”實踐課程,正逐漸從適應“三位一體”向“強基計劃”自主招生方式過渡,以體現課程開發和設置要始終與新要求同頻共振。
四、促進內涵發展,落實文化育人
瑞安十中學校文化是我校全體師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累積和沉淀,并不斷提煉特有的學校品質和校本元素而形成的成果。就落實文化育人而言,我校在生本文化、師本文化和管理文化上做實做細,推進學校內涵發展。在生本文化上,我校踐行“合時適需,首在立人”的育人理念,形成“閱讀·思考·表達·行動”的學風;在師本文化上,樹立教師是學校發展最關鍵、最重要因素的理念,并踐行“納新·陪伴·善導·生長”的教風;在管理文化上,我校倡導管理文化的自覺,學校以教代會確定管理理念:以校為先,以嚴治校,與人為善,成人之美。
學校文化需在制度和機制建設中得到體現,管理接地氣,方能讓制度和機制內化為教職工人人需要遵守的規則和不需要提醒的自覺。在學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的引導下,全體教職工形成共同意識,即質量意識、目標意識、整體意識、聯防意識、精細意識和愛生意識;同時形成多項機制,如教職工崗位流動機制、教學調控機制和考試成績動態監控機制等。這些舉措是學校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和健全以促進內涵發展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努力使學校政策措施激勵內涵發展,工作評價突出內涵發展,資源配置優先保證內涵發展,高質量踐行“彌綸通變以致善”(語出宋代葉適《溫州新修學記》,大意為學習要統蓋和吸納所有知識和技能,同時要不斷適應變化,最終達到致美致善境界)之校訓,實現培養具有“善心、善學、善行”的十中學子的育人愿景,創建浙南名校之目標。
【參考文獻】
彭紅超,祝智庭.面向智慧學習的精準教學活動生成性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6(08):53-62.
王安國,陳婷茹.不甘人后辟新篇[N].中國教育報,2020-04-07.
吳霓.發揮中國制度優勢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黨的十八大以來“義務教育有保障”的政策舉措及成效[J].人民教育,2020(1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