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佐欽

【摘要】差異化教學策略不僅能促進每個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而且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其個性發展,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差異化教學的應用,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等進行差異化設計,發揮學生主動性,從而顯著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差異化教學;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新課改要求教師遵循以學生發展作為主要教學目標的教育宗旨開展教學活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因此,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重視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地發揮與發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1]。以往的初中教學未能兼顧學生個體與整體的發展,導致學生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既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觀點,將其應用在現代教育中,就是面對不同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案,有的放矢地進行個體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適應時代發展腳步[2]。
一、教學目標差異化
教學目標決定著整個教學活動的方向,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想確保學生得到相應的進步,教師應該對教學目標進行差異化設計,使學生發現學習數學的樂趣,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學情、個性進行初步了解和分析,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學習數學,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得到進步。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學中,首先,教師應了解本次教學需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點,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來制定教學目標。然后,教師根據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將學習目標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對學習基礎薄弱或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而言,應側重于傳授簡單基礎的知識點,如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和方程解的概念,并學會檢驗所給的含有未知數的式子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第二層次,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師可在上述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增加一點難度,如掌握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數學模型;第三層次,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其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教師可以在第二層次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增加難度,如學會從實例數量關系中分辨二元一次方程組,能設含有兩個未知數的方程組,以表示實際問題中的兩種相關等量關系。這樣不但讓教學目標更清晰、細致、簡單,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在實踐與探究中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二、學生分層差異化
學生分層是差異化教學的關鍵,也是便于教師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將學生分層,才能了解學生掌握的學習內容,可以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讓學生更輕松地學習數學,使其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有效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邏輯推理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中,首先,教師統計每個學生前幾次的數學考試成績,以成績來劃分學生的學習層次,同時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進行分層:成績平均分85分以上,課堂表現活躍,評為優等生;成績平均分在85分~65分之間且課堂表現較一般,評為中等生;成績平均分65分以下且課堂表現被動,評為后進生。其次,在完成學生分層后,根據課本內容設計教學活動,諸如優等生結合實際例子相互討論與分析,學會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來解決實際問題;中等生結合課本內容進行討論,教師適當給予指導;后進生與教師共同探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學會從實際問題中找出抽象的不等式數量關系。再次,教師應觀察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學習能力,將進步明顯的學生調至符合其學習能力水平的學習小組,靈活調整不同層次的小組情況,保證教學的差異性。
三、教學方法差異化
傳統教學方法不能夠強調學生的個體化,不符合新課改倡導的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而差異化教學既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又能達到教與學的統一,讓每個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尋找適合差異化教學的教學方法,將其進行差異化設計,如任務驅動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可以由淺至深、由簡單至復雜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或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數學運算能力、數據分析能力。
例如,在“用圖表描述數據”教學中,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來開展教學活動,上節課學習幾種不同的統計圖表,學生都掌握了不同統計圖表的特點和用途,故教師應聯合上一節課的內容設計任務。從課堂表現層次方面對學生進行分組,將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后進生作為第一組,將課堂上能較好跟隨教師思路的中等生作為第二組,將自主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較強的優等生作為第三組,分別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第一組學生負責用簡單的扇形圖描述學校不同年齡的人群占比;第二組學生負責用條形圖來描述本班學生期中考試成績分布情況;第三組學生負責用頻數分布折線圖來描述班級50名同學的身高。教師對每一組的任務進行講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輕松掌握課堂知識,也能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培養數據分析能力與運算能力。根據每一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相應的任務,由簡易到復雜,突出層次性,有利于學生獨立完成。
四、教學內容差異化
教學內容差異化就是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便于學生更快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也有利于學生開展自主研究,發展其數學思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教學內容差異化,根據學生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如解方程的不同方法,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
例如,在“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學過程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多種,包括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教師根據解法的簡易和復雜情況進行分層教學。
針對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選擇比較簡單的方程式,指導學生采用最簡單的開平方法來解一元二次方程,諸如方程,將等號兩邊開平方,解得,。
針對理解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應選擇采用配方法、公式法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內容,多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并與一元二次方程相結合,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
針對數學能力良好的學生,教師應選擇采用因式分解法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內容,并采用多媒體技術對教學內容進一步拓展延伸,讓學生學習更多快速便捷的解法。
這樣一來,通過將教學內容差異化,一方面能更具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數學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五、課后作業差異化
課后作業是學生復習和鞏固知識的一項學習活動,也是教師發現學生學習問題和檢驗學習成果的途徑。在開展差異化教學活動中,課后作業也應摒棄統一性,實現個體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和水平的課后作業,才能更真實檢驗教學效果與學習成果。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從內容、解題難度、數量等方面分層次布置作業,讓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有效掌握課堂知識,使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克服數學難題,進一步鍛煉其數學思維。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單元教學結束后,首先,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將其分為優等、中等和后進等三個層次,有針對性地布置課后作業。其次,針對后進學生,教師先收集一些關于概念、含義和數量關系判斷等的填空題,再選擇三道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計算題和一道應用題作為課后作業內容,讓其先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與數量關系,再進行實際計算,從而檢驗學生是否理解相關概念和運算原理;針對中等學生,在概念練習基礎上,從教輔中選擇六道基礎達標和能力達標的計算題;針對優等學生,在中等學生課后練習基礎上,增加具有難度的突破性題目,為學生設計一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題,以提高其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將課后作業差異化,既讓后進學生積極完成課后作業,鞏固課堂知識,又讓中等學生與優等學生提高了數學學習能力。
六、教學評價差異化
合理的評價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也能使其發現自身不足與學習問題,及時進行彌補和解決。傳統的評價都是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主,這樣的評價模式不僅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且會影響成績不好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因此,教師應差異化設計教學評價體系,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練習、團隊探究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通過多元化考量,使評價更具針對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若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課堂表現活躍,且按時完成作業,教師應給予獎勵和鼓勵,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不可立即否定和批評,而是幫助其找原因,并提出解決建議;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應重視其學習的突破點,采用微課的形式,指導其在自學過程中逐漸掌握數學知識,在學生出現進步的時候毫不吝嗇地給予夸贊,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習水平;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采用自評的方式,促使學生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從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實現差異化,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周剛.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更好運用差異化教學方法[J].亞太教育,2019(05):33.
施勇.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更好運用差異化教學方法[J].內江科技,2018,39(05):15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