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幗珍
摘 要:有效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之一。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是以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多樣方式的互動,以及閱讀能力的提升為依據的。立足于此,在實施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筆者著力探究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驅動學生互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具體闡述探究到的教學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實現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閱讀教學做出了詳細闡述,如以學生為中心,還如培養學生感受、理解能力。同時還從閱讀量、閱讀方式、閱讀興趣等方面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課程標準是教師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指導。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教學要求,為教師指出了有效教學的方向。但是,當前部分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還在做出有違課程標準要求的行為,如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沒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多樣性地引導學生互動,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情況不盡如人意。針對這些情況,在實施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進行了教學反思,認為要想實現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切實地以學生為中心,多樣策略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驅動學生互動,提高閱讀能力。為了實現這一點,筆者應用如下策略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
一、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策略
閱讀興趣是學生自主參與閱讀活動的保障。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原因之一是學生缺乏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教學要求。基于此,在開展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將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作為有效教學的起點。一般情況下,筆者應用如下策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挖掘恰當的閱讀資源
閱讀資源簡單地說是閱讀文本,是學生進行閱讀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對此,筆者會以日常教學對學生的觀察為依據,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多種途徑地選擇恰當的閱讀資源,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比如,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大部分高年級的小學生喜歡閱讀故事性的內容,于是筆者利用網絡渠道搜集了諸多的故事,如《草房子》《漂亮的老師和壞小子》等。這些故事內容,不但生動有趣,對學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還可以使學生自主性閱讀文本內容,自然而然地鍛煉閱讀能力,為有效閱讀做好準備。
(二)創設有趣的閱讀情境
建構主義研究表明,學習情境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立足于此,課程標準倡導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因此,在實施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會圍繞文本內容,應用多樣的手段創設趣味性的閱讀情境。
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關于圓明園毀滅的影視資源愈加豐富。影視資源形象直觀,對于部分小學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筆者先利用網絡渠道搜集了與圓明園以及圓明園的毀滅有關的影視資源。在課堂上,筆者則聯系教學需要,見縫插針地播放影視資源,順其自然地創設出教學情境。比如,在講到昔日富麗堂皇的圓明園的時候,筆者則利用多媒體展現了圓明園的復原圖,動態地帶領學生走進圓明園中,欣賞美麗的景色,感受中國匠人高超的技藝。在體驗如此情境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發出感嘆。在講到圓明園在西方鐵騎的無情踐踏下付之一炬的時候,筆者再次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片段,帶領學生穿越時空,走進當時。在體驗如此情境的過程中,學生看到西方列強的殘暴行為,不由得發出“怒吼”。同時,自主地聯系之前的情境,產生心靈上的撞擊,對西方列強的殘暴行為進行痛斥。由此可以看出,通過體驗情境,學生不僅走進了閱讀文本中,還切實地發揮了自主性,實現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無形中獲得了閱讀滿足感,自然而然地產生閱讀興趣。
二、 引導學生閱讀互動的策略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進行互動的活動,三者的互動是缺一不可的。當前部分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佳,是因為教師忽視引導學生互動,單向地解讀文本。針對該情況,為了提升閱讀教學效率,筆者多種策略地引導學生互動。
(一)提出問題,引發互動
課堂提問是語文閱讀課堂上最常看到的一種教學行為。課堂提問是教師圍繞文本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文本,并就問題與教師進行交流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課堂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互動。對此,筆者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會深入地分析文本內容,設定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根據教學需要順其自然地提出問題。
以《窮人》為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通過描述漁民夫婦在自己家庭條件困難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收養病逝的鄰居家的孩子的故事,宣揚了“窮人不窮”的理念。引導學生感知文本理念是這節課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之一。所以,圍繞文本理念,筆者直接點題地提出問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宣揚了‘窮人不窮的理念,為什么窮人不窮呢?”這個問題很容易地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自主地走進閱讀文本中,從主人公的所作所為中探尋理念,實現與文本的互動。在學生自主探尋了答案之后,筆者就他們的答案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借此實現師生互動。如此互動閱讀,不但使學生有效地走進了閱讀課堂,還主動地思考、探究文本,便于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二)呈現任務,驅動互動
學生是閱讀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生生互動是學生在閱讀課堂上彰顯學習主體性的主要途徑。引導生生互動,需要教師將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實現這一點的主要方法。任務是驅動學生互動的關鍵。所以,在實施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筆者會圍繞閱讀目標和閱讀內容,為學生設計有價值的任務,根據教學需要將任務展現給學生,引導他們在小組中合作討論這些任務,通過互動閱讀解決任務,實現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效果。
以《北京的春節》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通過分析課程標準和文本內容,筆者先設計了如此教學目標:閱讀文本,了解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春節習俗的;閱讀文本,了解詳略得當的好處;抓住重點詞匯,體會老舍先生筆下濃濃的“京味兒”。根據教學目標,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向學生提出了如此閱讀任務:任務一:自讀文本,了解文本的寫作順序;任務二:自讀文本,發現文本結構特點;任務三:勾畫“京味兒”足的語句,總結文本語言特點。在提出這些任務之后,筆者鼓勵學生走進合作學習小組中,交流討論這些任務。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是自主、合作閱讀的過程,同時也是碰撞思維,發展閱讀思維能力的過程,便于提高閱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