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飛


摘 要:以莆仙為例,把鄉土資源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中,既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激發興趣,又可以挖掘細節,提升能力;同時還可以再現歷史情境,豐富學生認知。研究鄉土歷史資源,立足于新課標,提升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鄉土資源;應用研究
歷史學研究的是在過去時空里發生的對人類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在當下高中歷史教學中,由“知識主體”向“核心素養”的轉變正在成為一個重要風向標。那么如何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歷史教學中?如何引導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如何尋找到更多的突破口?筆者認為,歷史來源于現實生活,中國的歷史是千千萬萬個鄉土歷史的匯聚,鄉土歷史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教師如何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促進教學考的有機銜接。開發鄉土歷史資源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一、 活躍課堂,激發興趣
當老師把家鄉歷史故事發生的背景、產生的影響,以及某些史事真偽的辨別等搬入課堂,學生一定會有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從一個微觀的視角去窺探還原某段歷史的面貌,佐證并理解教材中的歷史事件,既可以讓課堂教學更豐富,又可以點燃學習的熱情。
以高中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5課和第11課為例,分別在講述“東晉和南朝”以及“經濟重心南移”子目等處,多次涉及“北民南遷”這一話題,可以聯系莆仙方言保存了大量古漢語發音的史實,“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北热纭拔贰弊衷诜窖灾斜磉_的是怕的意思,本地話“畏寒畏熱”即時“怕冷怕熱”?;蛘弑磉_屈服于某人,認慫時說:“畏你,還不行嗎?”其意思與“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保ā稇饑摺R策》)的“畏”字相同。又如,“鑿”字在方言中指的是用拳頭打人。比如吵架時說:“我鑿給你死!”就是“我打死你!”的意思。在古文中也有類似的用法,如“那婆子揪住鄆哥,鑿上兩個粟暴?!保ā端疂G傳》第二十五回)。把生活的口語引入課堂,瞬間讓學生發現歷史有趣又有用。
再比如,地名的變遷也可以加深他們對“北民南遷,開發南方”的理解。莆田原來是寫做“蒲田”,是蒲草的蒲。為什么后來寫做“莆田”二字呢?可以引入這個問題,激發思考。曾經蒲草叢生的灘涂,飽受水患之苦的蒲田如何成為一片片的良田?南遷的先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經驗,經過長期不懈圍墾,人進水退。“泗華陂”“國清塘”“鎮海堤”“木蘭陂”這些唐宋以來的水利工程,見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蒲田”變成“莆田”。
二、 挖掘細節,提升能力
每一份鄉土歷史都是一個獨特認知視角,是一份無可替代的時空。加強鄉土史教學,強調經世致用,培養學生認知家鄉的歷史和觀察現實問題的能力。
講述遼宋夏金元“城市和商業的繁榮”里提到宋元時期“海外貿易非常繁榮”。在講述這一片段時,可以介紹莆仙地區的獨特的“海洋文化”。例如:宋代沿海地區出現了媽祖的民間崇拜,這些民間信仰得到朝廷認可,媽祖封號歷代以來的提升,既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線路的不斷開拓,又反映出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影響力在不斷上升。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莆仙地區的宋代古塔中了解中國古代“海洋文化”基因。
位于莆仙境內的楓亭萬壽塔,創建于五代年間,已經見證了千年歷史。遠望其頂部恰是一頂佛帽,四旁嵌上扇形的石雕,中間豎立一鞭狀的石柱,組成蕉葉合物輪頂,是典型的印度阿育王塔建筑風格,它是我國最大的阿育王式實心石塔(見圖1)。公元1059年,宋代莆籍學士蔡襄重修萬壽塔,使其高聳在螺峰巔上,成為重要的海上航行標志。奇特的異域風格塔身建筑是現代人追尋海洋文化的密碼,因為這里見證了古代中國與海內外進行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再比如,在莆田市區的南山廣化寺釋迦文佛塔,也隱藏著相似的“海洋文化”基因。塔身基座上高鼻深目卷發的異域面孔力士(如圖2、圖3)、塔身龕額上的飛天浮雕,塔檐挑出的疊澀巨石上的雙頭羽人雕刻(如圖4、圖5),這些都在無聲地告訴我們,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不僅是貿易的交流,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延伸提問:莆仙地區的海洋文化還有哪些表現?近代以來莆仙地區的海洋文化為什么衰落?
當然,課堂上用這些例子要結合實際,不用面面俱到。適當地切入一些身邊的歷史話題,既可以拓展知識面,又可以從細微處培養觀察與思考的能力,延伸課堂的邊界,發揮單純教材起不到的作用。
三、 再現情境,豐富認知
受制于年齡和心智,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往往片面呆板,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教師借助網絡技術等手段,利用這些鄉土資源再現情境,豐富學生的歷史認知。
以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3課“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這一子目里的,“(倭寇)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的破壞”為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結合莆仙地區的“初二不登門”“做大歲”“白額聯”(如圖6、圖7)等習俗的由來,有助于增強學生對這段歷史的理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福建興化府城(即莆田)被倭寇攻陷,被占據長達數月。直至抗倭英雄戚繼光鏟除倭寇大本營,平定倭患,興化城才得以光復。正月初二那些僥幸出逃避難的百姓返回家園,看到的是斷壁殘垣和尸橫遍野。所以正月初二作為“探亡日”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時除夕已過,但幸存者的生活還得繼續,所以又于正月初四重新貼紅聯過大年。雖然逝者已矣,但傷痛猶在,所以人們將大紅的春聯覆蓋在剛貼過的素聯上面,并露出上方一截表示心有余哀。從此,做大歲、白頭春聯便成為莆田地區的風俗。
又如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2課“儒學的復興”這一子目里敘述,“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講述:自宋以降,仗義死節之士遠軼(超過)前古,仗義死節之士,除了大家熟悉的文天祥,還有莆仙地區的兩位英雄陳文龍、陳瓚也堪稱榜樣。宋咸淳四年(1268年)文天祥師失獨松關,朝廷起用陳文龍為參知政事(宰相)。景炎元年(1276年),福州陷落,端宗退守廣州。陳文龍募兵守土,連挫元兵。后因部將出賣,被俘后拒降絕食于杭州岳廟。1277年南宋王朝封陳文龍為福州天下都城隍(福州亦曾為當時南宋王朝的最后首都)。同年,陳瓚(陳文龍從叔)親率義軍,固守興化城(即莆田),與元軍周旋數月有余。元軍屢攻不克后傾巢而出,陳瓚終因眾寡懸殊,被俘后車裂而死。宋朝廷追贈陳瓚為兵部侍郎,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陳瓚為興化府城隍廟主神。本來有城的地方才有城隍廟,但是,莆田有幾個城隍廟是建在城外。這些現象的產生與忠烈節義之士陳文龍、陳瓚抗元保宋的歷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