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摘? 要:《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調查作為體驗學習的一種形式,旨在增強課堂上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廣度,培養學生的興趣, 充分發揮他們的交際能力,促進他們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教師的調控策略能對實現調查活動的有效性起到關鍵作用。本文主要從調查前的預設、調查過程中的調控和調查結果的匯報與反饋等三個板塊,結合筆者的實踐探究教學策略,以期調查活動有法可循,口語變得有意義有趣味。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調查;策略
一、對現行教學現狀的反思
《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調查活動(Make a survey)作為合作體驗學習的一種方式,目的在于通過運用相關英語項目進行有目的的調查獲取相關信息,并在調查過程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的英語語言知識,促使相關語言技能逐步轉變成為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這項活動以其較大程度的開放性為廣大學生所樂于接受;又因容量大,訓練范圍廣,受到英語教師的青睞。所以,調查作為一項課堂教學的活動,頻繁地出現在小學英語課堂里。然而,在調查活動的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現象1:調查過程形式化
在英語課堂乃至各級各類的研討活動中都曾有這類現象:有些學生不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調查,有的讓調查對象直接把結果填在表格里,有的在調查過程中用母語交流,甚至把調查變成了閑聊。這樣一來,調查活動流于形式,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現象2:語意表達機械化
教師有時會直接利用書中呈現的調查表,“拷貝”過來的表格因狹隘呆板導致學生在調查活動中的“機械操練”。表格中的選項,大部分項目不符合學生的實際,不夠貼近學生的生活。未完成任務,他們只能根據老師的“圣旨”進行簡單的問答而已。
現象3:匯報結果隨意化
調查結果的匯報交流過程既是彼此分享信息的過程,也是相關語言能力得到再次提升的過程。然而,在一些英語課堂里,調查活動最終的成果展示變得極其隨意,似乎可有可無。學生不僅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信息交流,語言能力也缺少了一次再實踐的機會。
綜觀上述現象,調查活動并沒有真正體現出為提高學生語言技能服務的價值。調查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根本原因是教師統籌兼顧不力,組織調控策略不到位。
美國數學家維納創建的“控制論”,是使系統保持穩定的一種科學理論。運用控制論的原理調控英語課堂中調查活動的全過程,可以更好地克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隨意性,使調查活動程序化、系統化、規范化,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因此,筆者通過精心預設調查活動、指導調控調查過程以及匯報反饋調查結果等環節的優化,在有效調控下,使得課堂調查活動提高效率,促進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和交際能力的發展。
二、有效調查活動的實施策略
(一)精心預設活動——調查活動之前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調查活動亦不例外。
1. 備語言材料——滾動舊知,立體鋪墊
設計調查任務時,教師應首先考慮學生現有的語言積累,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調查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設計調查內容應從橫向和縱向立體地考慮教學計劃。所謂橫向就是在抓住教學重點的前提下,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圍繞重點詞匯和句型進行擴展訓練。所謂縱向就是指在橫向聯系的基礎上,考慮整節課的層次,內容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逐步展開。
例如在教學PEP Book 7 中的“Whats your hobby?”單元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舊知特別是動詞詞匯,滾動起來,對調查的設計作了重新調整。學生調查時,可以參考大屏幕上(或黑板上)所給提示的詞匯。調查表格也相應作了調整,變得更加開放和自由,如下表所示:
這樣學生再次開展調查活動時就有章可循,也變得更加趣味盎然。
2. 備難易程度——關注差異,因材施教
調查活動的設計需要關注學生的的個體差異,注意難度適當。教師設計活動時,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有事可做,有話可說,并讓每一個學生感到“I can do”。
在教學PEP Book 6 中的“This is my day. ”單元時,筆者設計讓學生在拓展部分運用“When do you…?I do sth. At…”句型了解同學的作息時間情況。但是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直接要求他們互相采訪一天的生活確實有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筆者設計了分步進行采訪的小游戲。先用“When do you get up?”一個句子發問,允許學生采訪本組以后再去采訪鄰組,看一分鐘之內誰采訪的人數多。學生覺得活動十分容易,他們個個積極開口,人人踴躍表達,最多的一個學生一分鐘內采訪了6個人。接下來,筆者增加難度,要求學生采訪時用兩到三個句子。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生學會了詢問和回答什么時間做什么。
對于調查難度的把握也是因人而異的??紤]到班級學生的個人差異,角色分配問題也是刺激學生參與調查并取得收效的的一項措施。在學生進行調查之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各組中不同水平的學生要合理搭配。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有數,調配得當,才能人盡其才、有趣高效。
3. 備環節預設——環環相扣,成竹在胸
在教學的備課階段應該對調查活動的環節、調查活動用到的表格,教師如何示范等細節都應該有較為詳細的預案,即使是有經驗的教師也應該做到成竹在胸,而不是在課堂教學開展之時隨心所欲地開展調查活動,不管參與、不管生成、不管效果,腳踩西瓜皮滑倒哪里算哪里,那么,這樣的調查活動不開展也罷,寧缺毋濫。
(二)設法調控過程——調查活動之關鍵
教師在調查過程中的調控也相當重要,在調查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活動開展的時機,做好調查活動的示范。同時扮演多重角色,既是活動的監控者,又是活動的幫助者,還是活動的合作者,自始至終參與到調查活動中。
1. 示范到位,授之以“漁”
高質量的調查活動是需要教師作示范的,尤其是對初學英語的學生或剛開始參與調查活動的學生而言,示范就更不能“偷工減料”。在調查活動中,可以使用哪些語言,怎么記錄,怎么匯報,等等,都必須示范到位。教師的示范一般包含語言示范、方法示范和過程示范,缺一不可。示范中要明確要求。在開展調查活動之前提出要求,這樣,不僅給學生一個心理準備,也給調查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個理由。
例如在教學PEP Book3 Unit6的“Who is he/she?”和“Whats your father…?”時,可以設計以下表格,那么教師要進行哪些示范呢?
(1)語言示范。教師要清楚地告訴學生可以使用哪些句子進行調查,并找一位學生進行必要的演示。
(2)過程示范。教師要很清楚地告訴學生進行調查的過程和方法,先怎樣,后怎樣,都要演示清楚,便于所有學生都能明白無誤地參與到調查活動中去。如:T:“First you may ask your friend:Then write down his/her name below. And then you may go on asking:Whats your father?Then write down the job here. ”
(3)要求明確。對調查活動,老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如:先用所學英語句型進行調查,然后填寫,接著再匯報??陬^匯報還是書面匯報,如何匯報,可以用哪些語言,等等,都要示范。如:筆者以提供的表格做示范匯報,邊指著表格邊敘述:This is Sarahs father. He is a policeman. And this is Sarahs mother. She is a nurse. 然后,要求學生4-5人一組,相互調查家庭成員的情況并填表,調查時必須使用教材提供的句型。為了使學生順利完成調查任務,筆者為學生提供了一些與稱謂相關的詞匯: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等;與職業(或身份)相關的詞匯:boss,teacher,worker,student,doctor,driver,boss,university student,housewife,engineer等。
示范到位了,調查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語言發展的催化劑,所謂的調查熱,才有可能熱得有內容,熱得有質量,由此產生的熱能才能成為催生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發展的有效熔劑。
2. 多重調控,監控合作
教師在調查活動中應該扮演多重角色。他不僅是調查活動的設計者,同時也是活動的監控者、幫助者、合作者。因此,教師要做監控者、合作者、幫助者等多重身份:
(1)監控者的調控策略
學生在調查時,教師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穿梭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如果發現有學生不明白如何調查要再示范一遍;如果發現有學生用中文進行交流,要使用眼色及時制止;如果發現有學生讓調查對象把答案直接寫在表格里,要讓他再調查一次;如果發現有學生閑聊,要低姿態插入,讓他們及時參與到調查中;如果發現有的同學已提前完成任務,教師應提出其他合理的要求,例如多調查幾個同學或準備一下如何變成語篇轉述。對有些可能超時的同學要給予及時提醒。教師巡視時, 要照應到不同的同學,尤其要給予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關注。筆者曾經在學生學完PEP Book5:“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后進行拓展“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雖然沒有開展調查活動,但是當筆者一問出這個問題時就發現一個平時很喜愛體育,但英語成績差,很少主動參與的學生非常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筆者趁這個時機給了他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從此,他學習英語的態度轉變了,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增強了。因此,教師在監控時如果能及時地抓住這樣的機會就可以提高那些特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
(2)合作者的調控策略
教師要想成為學生的學習同伴,就要與學生一起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教師只有放下“權威者”的架子才能取得學生的認同,才能促進融洽調查氣氛的創設,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例如在完成“When is your birthday?”的調查中,教師可以去調查學生,也可以讓學生來調查老師,把調查活動從課內引申到課外,使調查活動變得有趣味起來。
教師自己也可以在課堂的熱身階段把自己作為被采訪對象讓學生向自己提問,這樣學生一定會覺得另有一番滋味,而不是照本宣科、機械無趣。
(3)幫助者的調控策略
當學生在調查中求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引導和點撥。不少學生在交談時常忽視語言的得體運用,教師應及時發現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為學生補充必要的生活用語,滲透文化意識,培養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技巧。例如在調查家庭成員的職業時,可以補充學生家長的真實職業boss/accountant等,在學生調查年齡的時候,告訴學生不能問西方女士的年齡,因為那是不禮貌的。
當然,調查活動的時間過久,次數過多,容易使調查流于形式,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使氣氛較沉悶。此時教師的任務是調控好調查的氣氛,并控制好課堂節奏。教師的適時調控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達到教學目的。
調查活動的時間可按實際需要進行調配。比如,調查時間可以是2分鐘,也可以是5分鐘;可在課開始階段進行,也可以在課中進行,還可以在課的結尾進行。這樣有利于提高調查活動的效率。
(三)點亮匯報反饋——調查活動之提升
一般來說,調查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獲取一些相關的信息,就調查所獲得的信息交流應該也是調查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交流的過程既是彼此分享信息的過程,也是相關語言能力得到再次提升的過程。
1. 把握時機——扎實鋪墊,循序漸進
新舊知識的不斷融合才能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升。英語課堂活動從模仿性操練、鞏固性操練和到應用性操練,由低級到高級,每一層次間有嚴格的先后順序性和不可逾越性。英語課堂中的調查活動屬于應用性操練,它的順利完成必須建立在前兩種操練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在課上傳授完某個知識點,必須確定學生已初步掌握這個知識點的前提下才能組織學生去作調查。
在教學PEPBook7Unit1的句型:“How do you go to …?I go to…by…/on foot.”時,教師先引出句型,在新授之后進行鞏固性操練,為下一步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后讓學生進行pair work,再請幾對學生來演示,等學生對此句型基本熟悉以后,再進行調查。因為經過pair work,學生對survey中需要用的詞匯、句型,在聽、說和寫等方面已相當熟練,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查活動,起到了鞏固當堂教學內容和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作用。只有這樣的調查過程才能成為學生英語語言能力提高的過程,否則沒有語言基礎的調查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2. 多元反饋——豐富形式,交流信息
調查后的匯報活動只要教師給予方法上的指導,將又成為一次學生語言的實踐活動。方法的指導包括用哪些語言,以什么形式等。調查后的匯報可以采用“重演”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采用教師提問的方式進行,還可以采用學生自己陳述的方式進行。
(1)重現型匯報
這種方式類似于“原音重現”。調查者再次在全班學生面前向被調查者做調查,被調查人到講臺前來,不得看表格,全班學生看投影判斷被調查者的回答與調查表格上所填寫內容的是否一致。這樣做,既可以檢查剛才的調查活動中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的對話交流是否順暢和正確,又可以培養別的學生的傾聽習慣,可謂一舉兩得。
(2)提問型匯報
這是采用提問的方式來檢查活動結果的另一種方式。教師或者其他學生對調查者提問,調查者回答;向被調查者求證,被調查者回答Yes,或No,例如在“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的調查匯報時,教師向調查者提問,“Which season does …like best?”調查者回答“Summer.”向被調查者求證“Do you like summer best?”被調查者回答“Yes,I do.” 此方式也能檢查調查的效果。
(3)陳述型匯報
匯報還可以以調查表為模本,小組成員輪流陳述匯報?;蛘咭怨潭ň湫蜑槟0?,由一個調查者進行完整的陳述匯報。
以調查家庭成員職業的調查表為例說明。下面是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生完成的調查表:
在向全班匯報時,學生投影本組的實物調查表,匯報的學生邊敘述邊用手來圈敘述的內容,小組其他成員及時補充和糾正。教師也提供一些固定的句型以降低難度。例如Sarah:“My father is a policeman. Lis mother is a farmer.”
就這樣,通過匯報、補充,相關信息得到了交流、補充和完善,相關語言得到的運用,語言能力再次得到了發展。
3. 及時匯報——反饋激勵,善始善終
調查活動結束時,教師要盡量讓每個小組都有匯報展示的機會。如果時間不允許,可安排未匯報的小組在下次課上匯報或把這些組整理的成果粘貼在教室讓其他小組共享。這樣做,既不會挫傷沒有機會匯報的小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又可以促使各小組為能在全班面前有較出色的表現而作積極的準備。
教師的點評反饋,包括反思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否到位,交際策略的運用是否得當以及每位學生的參與是否積極等。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懂得語言錯誤并不可怕,它們不但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別人,因為某人的語言錯誤很可能是別人或大家都會犯的語言錯誤。
總之,重視課堂調控,對于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調查活動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理念,只要教師能做個有心人,不斷提升自己各方面水平和課堂調控能力策略,教師和學生都將會在活動中取得進步。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調查活動還在嘗試和探索之中,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希望通過努力,使調查活動高效而有味,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萬里虹. 以學生為本的小學英語備課[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05).
[3]王志軍. 美國中小學二語習作的教學與研究[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1(02).
[4]劉媛. 小學英語課堂中交際語境的創設[J]. 基礎英語教育,2008(10):70-74.
[5]周路. 利用表格開展小學英語課堂活動的嘗試[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09(01).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