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丹 景佳
摘 要:雙鋼琴演奏是重要的鋼琴演奏形式之一,在高校鋼琴教學中開展雙鋼琴演奏教學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和價值,是高校鋼琴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雙鋼琴《彌夏》是青年作曲家艾珺于2009年創作的,該曲是音樂會和比賽中大家熱衷演奏的曲目之一。文章從作品簡介、教學實踐、教學價值幾個方面來對雙鋼琴《彌夏》進行教學探索。
關鍵詞:雙鋼琴;鋼琴教學;教學實踐;合作意識
一、作品簡介
(一)創作特點及影響力
雙鋼琴《彌夏》創作于2009年,作曲家艾珺在創作時采用了獨特的探戈節奏,把4拍分成8個半拍,這樣可以產生三個重音,并將節奏改成“3+3+2”的組合形式,這樣便擁有強有力的節奏感和不規律的重音。另外,在這首作品中加入了爵士、探戈來豐富旋律。在近幾年的演出中,這首作品的出現次數很高,還多次出現在各大鋼琴比賽的舞臺。
(二)音樂結構
雙鋼琴《彌夏》是一個三部曲式。
呈示部(第1-77小節):其中第1-13小節是前奏,第14-15小節為引子部分,第二鋼琴奏出探戈的節奏,第16-32小節是呈示部主部主題部分,此時調性為b小調。第16-23小節是第一部分,旋律在第一鋼琴,緊接著從第24-32小節開始旋律轉移到第二部分,是第一段旋律的加花,織體更復雜了,在結尾也充當了連接。第33-63小節是一個副部主題,其中第33-47小節是第一部分,旋律在第一鋼琴,樂句以四個小節為一句的向下模進進行。第48-63小節是第二部分,同樣旋律在第二鋼琴,結構與之前相同,這里的第一鋼琴結合了主部主題動機。第64-77小節,呈示部走向尾聲,調性轉移到f小調。
發展部(第78-134小節):其中第78-89小節是第一部分,該樂段轉為降b調。第90-93小節是一個過渡段,調性轉為F。第94-104小節為第二部分,由“4+11”的樂句構成,這一段第二鋼琴奏出主題旋律。第105-108小節是一個連接過渡。第109-121小節為第三部分,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動機的高二度變化發展。第122-134小節再現部之前的過渡連接部分。
再現部(第135-174小節):其中第135-142小節是再現部主部主題部分,只再現了旋律在第二鋼琴。第143-158小節副部主題部分,只再現了旋律在第一鋼琴。第159-174小節是結束部分,調性回歸到b小調。
(三)音樂特點
《彌夏》最主要的特點是借鑒了探戈舞曲的節奏型,傳統的探戈節奏一般都是2/4,每分鐘30~34小節,每小節二拍,第一拍為重拍。這首作品不像傳統探戈音樂節奏比較單一,它的節奏更加復雜,具有十分鮮明的重音特點。一般的4/4只有一個重音,它改變了傳統探戈中節拍的強弱位置,以前的強拍被弱化,而弱拍反而被強化了,從而使這首作品演奏起來更加具有動感,更具節奏感。其次,與第一聲部的標準節拍重合在一起,使得這部作品變得更有現代感,充滿了動感的氛圍。
二、雙鋼琴《彌夏》的教學實踐
雙鋼琴演奏強調的是合作藝術。在合奏時,不但需要運用日常獨奏時運用的技巧,更需要兩位學生多交流、討論,例如對樂句的處理,每一個主題應該用到什么樣的風格。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共同完成一部作品,一起探討樂句的劃分、節奏的配合、曲式結構、音色處理。
(一)聲部的處理
在雙鋼琴演奏中,樂句通常在兩架鋼琴中游走,這里就涉及了樂句在不同鋼琴不同聲部中的銜接,在出現這樣的段落時,先把主題旋律標記出來,分清楚主次,再進行合奏。
雙鋼琴作品一般至少有四個聲部,筆者稱第一鋼琴的高聲部為第一聲部,第二鋼琴的高聲部為第二聲部,第一鋼琴的低聲部為第三聲部,第二鋼琴的低聲部為第四聲部。兩位學生演奏時需要互相呼應,互相補充。教師應注意聆聽整體音響效果,進行調整,不能忽略了音樂的整體感。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演奏時,不能以自己為中心,既要演奏好自己的聲部,也要聆聽對方的聲部,讓樂曲聽起來更像是一個人在演奏。
如自119小節起進入樂曲的副歌部分,第三聲部先進入主題,第一聲部緊接在后呼應第三聲部的主題,形成對話、問答的形式,要求演奏者能夠知曉兩個聲部之間的差別和聯系,可以根據音色對比、觸鍵方法等來辨別。
(二)音色訓練
在教授曲目之前,教師應該先描述雙鋼琴《彌夏》表達的情境,接著再對樂句進行分析理解,引導兩位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在分析時,應當把每個聲部分解開,明確應該懷著什么樣的情感演奏。
例如第94-104小節,這是一段非常浪漫綿長的旋律,模仿了阿根廷自由探戈,運用復合節拍形成了熱情奔放的音樂基調,在連續的動力感極強的主旋律之后,安排了一段抒情優雅的旋律。這可以和前面的主旋律形成一個呼應,仿佛是在述說人們在繁雜的工作之后難得的一段清閑時光。因此,在演奏這一段時應當懷著輕快的心情。
(三)節奏配合
節奏是這首作品的教學重點。在演奏時,兩位學生不能看到對方的手部動作,經常出現演奏速度不統一的情況,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注意自由探戈的重音位置,如119小節,第四聲部主要是給旋律進行伴奏,每個小節得給出三個重音配合第一聲部。在節奏很難統一的地方,需要培養學生的聽覺感應。
三、教學價值
(一)培養學生聽覺能力
在高校鋼琴表演專業學生的教學大綱中,雙鋼琴演奏往往作為一門必修課出現,在鋼琴教學實踐中,雙鋼琴演奏有助于培養學生多聲部音樂聽覺能力。雙鋼琴演奏并不突出個人的表現,不按照主觀的個人心理感受去表現作品,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作品演奏時的整體音響效果,積極引導學生去聆聽自己在整體音響效果中的分量與作用。
在實際教學中,若學生分不清自己旋律的位置,這時可以將兩人的合作先錄制下來,讓學生聆聽自己的聲部,例如有時處于和聲根音的位置,有時又會是一種節奏型的交互等。這些聲部的變化依賴于聽覺來完成,相互聆聽才能準確地表現出音樂中的主次關系從而形成高度的統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覺,還能夠引導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觸鍵方式帶來的音色變化,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鼓勵學生以聽覺來指導演奏。
(二)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
雙鋼琴演奏需要學生提高演奏時的默契度,對雙鋼琴《彌夏》的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彌夏》的和聲關系、旋律變化相對幽默、歡快,學生在練習時更能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和音樂的美妙。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打好基礎,要求學生在速度、節奏、音色上高度一致,注重細節處的聲部變化等,表達出音樂的內涵。
(三)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音樂表現力是指音樂演奏者表現音樂的能力,人們能夠根據演奏者對于旋律、和聲以及節奏等音樂要素的表現感受到演奏者對于音樂的認識與理解。雙鋼琴《彌夏》在演奏時追求共性,演奏技巧難度并不占據主導地位,不過分追求高強度、高技巧,但要求演奏者能夠恰當表現音樂,充分把握音樂形象。
部分學生在鋼琴學習過程中,對于音樂和聲色彩、節奏等感知能力較差,通過雙鋼琴《彌夏》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樂感,無形中也能夠提高學生演奏歌唱性旋律的能力。
四、結語
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從作品出發,對雙鋼琴《彌夏》進行了創作背景、文本結構、音樂特征的概述,并根據雙鋼琴《彌夏》的教學要點,分別從聲部的處理、音色訓練以及節奏特點探討了如何進行教學實踐。如:演奏前先分清楚聲部主次,再進行合奏;在音色訓練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沉浸在盛夏的情境中,再引導學生一起進行樂句分析。最后,本文從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三個方面總結了雙鋼琴《彌夏》的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徐祺豐.青春記憶 音律偶成:中國雙鋼琴作品《彌夏》演奏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9.
[2]茍倩如.雙鋼琴音樂作品在高師鋼琴教育中的教學價值[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5.
[3]畢曉鵬.高師鋼琴四手聯彈的教學實踐研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8.
作者簡介:
陳藝丹,江漢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景佳(通訊作者),江漢大學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