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文 秦菊 李猛
摘 要:山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以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戲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憑借自身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魅力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但現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卻面臨著重重困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數字影像技術被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文章以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戲為例,在分析其傳承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數字影像技術如何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影像技術;傳承
注:本文系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教育教學研究課題“高職院校服務民族工藝傳承和現代創新轉化的研究”(2019JYYB004)研究成果。
山東是文化大省,其中,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大眾所熟知。小郭泥塑相傳起源于清代咸豐年間,以蘭陵縣興明鄉小郭村為代表,小郭泥塑以生動傳神、異彩紛呈的人物形象及其本身獨特的塑造技法,逐步發展成一種民間特色藝術,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小郭泥塑造型完整統一,夸張而又真實,簡潔而不粗俗。小郭泥塑藝術色彩艷麗,對比活潑,它的彩繪過程是:先將白粉涂抹在泥模的外型上,再用膠水調出大紅、桃紅、黃、翠綠等顏料,根據需要上色,最后用墨來“提神”。泥人的背部和底部大都微露幾點泥土,這種看似不經意地留土色,反而是頗具匠心之處,能夠傳達出小郭泥塑親切、質樸的韻味。艷麗的紅綠色下用褐色做調和,不僅有色彩的裝飾效果,更突出了泥人的質感。另外,不論是泥人還是飛禽走獸的泥玩具,背后或底部大都裝有蘆哨,輕輕一吹,就會發出“唔唔”的音響,深受兒童們的喜愛。小郭泥塑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民間傳說故事、神話故事等。
泰山皮影戲是山東皮影戲的重要代表之一,從明代開始,其表演活動就非常頻繁。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六代人傳承了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泰山皮影戲聲腔種類豐富,它不僅繼承了早期山東皮影的“摩調”,還廣泛吸收泰安當地流行的其他民間戲曲唱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聲腔體系。泰山皮影戲的人物形象造型多借鑒泰山民間剪紙和傳統戲曲臉譜,逐步形成了帶有鮮明地域特點的臉譜系列。泰山皮影戲屬典型的口傳民間藝術,演出沒有劇本,演員完全靠記憶表演發揮。演出劇目極為豐富,尤以“泰山石敢當”系列劇最為著名。泰山皮影藝人在傳承中保留了傳統的皮影雕刻、表演技藝和口傳劇本,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如著名表演藝人范正安廣泛吸收西河大鼓、山東四板書、“十不閑”等表演技藝,獨創出一種能夠同時操縱、演唱和伴奏的皮影戲表演技藝,成為當今中國皮影戲的一絕。泰山皮影戲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泰安民間美術、音樂、戲曲為一體,在民俗及地方歷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以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戲為代表的
非遺傳承現狀
民間藝術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活化石。小郭泥塑和泰山皮影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原有農耕文明的生態模式受到強烈沖擊。時至今日,一些年老的手工匠人和藝人相繼去世,而年輕一代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紛紛外出打工,導致這些珍貴的手藝傳承后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機。再加上受多元化文化的影響和現代市場營銷方式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舉步維艱,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隨著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大,媒體也加大了宣傳力度,這些文化產品和藝術形式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通過宣揚工匠精神,使大眾意識到傳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性。
二、數字影像技術在非遺傳承中的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推動了當前我國文化事業的正向發展。在數字技術、影像技術、信息技術的強勢推動下,我們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及文化傳承形式正朝試聽形態發展。數字影像技術作為一種優于傳統影像記錄的視覺傳達方式逐漸興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很好的記錄、保存、傳播、傳承等作用。數字影像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渠道。
(一)客觀還原現實
相對于文字記錄而言,影像能夠更加直觀地將信息傳達給觀眾,減少閱讀文字消耗的時間,避免因文字理解偏差造成信息傳達有誤。并且,信息獲取量通過視聽會大大增加,信息的傳遞更加高效。在對事實還原的過程中,要秉承拍攝的客觀性以及后期制作的客觀性,這樣才能讓觀眾了解客觀的現實。數字影像將原本的面貌和現實情景客觀地再現,將每一個作品、每一種聲音、每一個內容都能夠多角度、真實地展現出來,讓觀眾清晰地感受,使其如身臨其境一般。
(二)長久保存記錄
傳統的記錄手段使用最多的是文字、照片和磁帶等,整理過程煩瑣,存儲數量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搬遷的過程中很容易遺失。而數字影像可以用非常直觀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保存傳統技藝,以電腦、硬盤、照片、紀錄片等媒介和形式進行長久的保存和傳播。數字化、影像化的傳播方式,不僅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還能夠使其得到有效保護和發展。比如泰山皮影戲,一臺戲最多需要兩個人,一人伴奏、一人操縱影人表演,必要時一個人演出一臺戲,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絕活:十不閑。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將皮影戲的整個表演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避免出現因素材缺失造成皮影戲文化傳承失真等問題,將它制作成影像資料,有利于圖像和聲音的傳播和長久保存。
(三)多維度的呈現方式
數字影像技術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延伸,還兼顧了圖像和聲音。相比于傳統的記錄方式,其能夠更形象、多維度地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方面面,更有利于人們記憶。數字影像可以使原始情景再現,多元化的創作形式與超強的表現力給人們的感官帶來巨大的沖擊力。不論是攝影還是攝像、靜態的還是動態的、平面的還是立體的,數字影像技術給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全新的傳播手段和表現形式,有助于將即將失傳的文化遺產完整地保存并傳承下去。
三、數字影像技術在非遺傳承中的具體舉措
(一)建立數字影像數據庫
利用信息技術、數字影像技術對山東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采集、著錄、整合、存儲、檢索、系統備份,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分門別類地保存下來。這樣不僅能夠保護好民間傳統的技藝和民俗文化,更有利于后人對民俗民風、工藝技藝進行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極大的價值。
(二)建立數字影像博物館
數字博物館可以綜合各種多媒體信息,通過采集的視頻、音頻、文字及圖片建立場景,人們在博物館中可以查閱、了解、認識、掌握非遺文化。博物館支持環境漫游、物品的展示、傳統技藝的再現、手工藝流程的詳細表述等,能夠從根本上脫離地域限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數字影像博物館還可以節省空間,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拓寬了非遺的傳播渠道。
(三)建立非遺虛擬體驗中心
AI 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推動了非遺的傳播從數字化傳播進入場景體驗式傳播。將數字影像技術和 AI 技術相結合,建設非遺虛擬體驗中心,利用3D、VR、AR等數字技術提升非遺場景化體驗,從多維度展現非遺文化、歷史傳承、工藝技藝等內容,讓觀眾能夠進行沉浸式互動。
(四)拓展非遺數字文創產品市場
將非遺與文創產業相結合,讓非遺真正地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受大眾的喜愛。擴大非遺的內容載體,與時代相結合、與品牌相結合、與產業相結合。非遺數字資源與社會、技術、文化市場等元素相結合,豐富非遺內容,在內容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融合發展。通過文旅開發、游戲開發、非遺IP孵化等方式積極推進非遺數字資源與其他行業跨界融合發展,共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錢曉虎.數字影像在浙江欠發達地區非遺保護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5.
[2]夏寧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途徑探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1.
[3]梁君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視呈現及其現實意義[J].中國文藝評論,2016(1):112-120.
作者簡介:
關文,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秦菊,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
李猛,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動畫、游戲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