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操
(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上海 200235)
古風音樂是當前網上流行的一種仿古風格的音樂形式,它起源于古代背景的武俠類網絡游戲配樂,注重旋律的優美,多采用民族樂器來演奏。當前,古風音樂的創作以古風圈內自娛式業余創作為主,發展還很不成熟,學界對古風音樂的研究也很少,主要表現在對古風音樂的概念和價值探討、特征分析、文化解讀和傳播研究四個方面。本文首先梳理當前網絡古風音樂所發揮的功能現狀,然后結合網絡古風音樂的基本屬性和文化屬性,全面分析網絡古風音樂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思路,最后對網絡古風音樂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
網絡古風音樂的誕生源于2005年興起的我國古代背景的武俠和仙俠類游戲音樂的填詞翻唱活動,迄今已經走過了16年發展歷程。綜合古風音樂發展過程中的作品原創性、產出數量、音樂風格等因素,可以把古風音樂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啟蒙(2005-2007年)、初創(2007-2010年)、壯大(2010-2017年)、多元化(2017-2021年)四個階段。
在古風音樂發展的啟蒙期(2005-2007年),古風音樂是武俠仙俠類游戲玩家的消遣工具。玩家們癡迷于游戲,向往游戲音樂所烘托出的“古風”場景,因而根據游戲音樂進行填詞翻唱,無意中形成二次創作的音樂作品,互相分享、玩味并津津樂道。當時,游戲玩家們并不在乎自己創作的音樂作品好不好聽和是否具有美學價值,他們關注的是這一作品聽起來是否好玩,是否可以增強游戲的“古風”氣場。因此,這一時期古風音樂的主要功能是娛樂功能。
在古風音樂發展的初創期(2007-2010年),古風音樂開始體現出美學價值。自2007年以后,網絡上開始出現原創古風音樂作品及其原創團隊,盡管一些原創團隊的部分成員可能曾脫胎于古風游戲玩家,但已經轉變為古風音樂原創藝術作品的創作者,而古風音樂的受眾也開始擴大到游戲玩家之外,古風音樂中的原創作品數量也開始增加。對于原創音樂藝術作品,審美價值是其與生俱來的基本功能,提升作品質量和創造作品的美學價值必然是創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這一時期的古風音樂開始體現出一定的審美功能。
在古風音樂發展的壯大期(2010-2017年),古風音樂開始體現出文化傳承作用。隨著古風音樂作品數量和熱度快速飆升以及古風音樂借助互聯網高速、廣泛傳播,古風音樂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大。在這一過程中,古風圈受眾群體的快速擴大和低齡化是一大顯著特征,因為古風音樂的受眾從原來的游戲玩家擴大為廣泛的青少年愛好者。其中,大量愛好傳統音樂文化的青少年學生的加入使得古風音樂的粉絲群體迅猛擴大,他們在欣賞優美的音樂旋律和品味典雅的古風文化的同時,也在學習、接受和傳承著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因此,這一時期的古風音樂開始體現出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功能。
在古風音樂發展的多元化階段(2017-2021年),古風音樂開始體現出商業價值。隨著古風音樂的現代化、時尚化,其商業價值也逐漸被挖掘和利用。《紅昭愿》《芒種》《卷珠簾》等融入了西洋音樂元素的時尚化古風歌曲已經在商演中展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其中,《紅昭愿》和《芒種》融合了Hip Hop(嘻哈)、EDM(電子舞曲)風格的R&B(節奏布魯斯),表現出一定的“高燃勁舞”曲風;而《卷珠簾》采用了北歐情調突顯的《斯卡布羅集市》基礎音調,大量引用蘇格蘭音樂元素,體現出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蘇格蘭音樂元素融合的特征。因此,這一時期的古風音樂開始體現出音樂文化的消費功能。
按照音樂的基本屬性分析,古風音樂屬于古典風韻特征明顯的現代流行音樂,其基本特征是“古風文化+流行音樂”,因此可以形象地稱為古風流行音樂。按照音樂的文化屬性分析,可以觀察古風音樂文化的內容和主體兩個方面。從音樂內容的品位和格調來看,古風音樂屬于以雅文化為發展目標并遠離現實社會題材的俗文化。從音樂作品創作、傳播與分享的主體視角來看,古風音樂屬于以青少年古風音樂愛好者為主體并以精英文化為發展目標的大眾文化,具有大眾文化層次和小眾文化主體的雙重特征。
下面按照古風音樂的上述屬性系統地討論古風音樂文化所蘊含的潛能。
休閑娛樂是古風音樂誕生之初最早期的功能,當時的游戲玩家們從中獲得了較好的精神享受。雖然當前欣賞古風音樂已經成為古風圈青少年群體娛樂和消遣方式的首選,但是對古風音樂的娛樂功能挖掘仍然不能止步于此。因為古風音樂正在快速擴大其受眾范圍,而受眾范圍的擴大也就意味著娛樂口味的多元化。因此,古風音樂要繼續發展,就必須拓寬娛樂功能,以便滿足不斷多元化的娛樂口味需求。關于如何拓寬古風音樂的娛樂功能和具體開拓哪些娛樂功能的問題,可以探討一些基本原則。根據“古風文化+流行音樂”的古風音樂基本特征,可以確定堅守與發展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所謂堅守,是指堅守其詞作、音階和調性、配器等方面的“古風”或民族特色。所謂發展,是指發展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交流和傳唱等大眾化特色。
夢幻美、情感美、意境美、旋律美是古風音樂已經展現出來的美學價值。隨著古風音樂影響力的擴大以及古風音樂原創團隊和古風圈的形成,挖掘和欣賞古風音樂中的文化魅力和音樂魅力已經成為古風圈群體業余文化藝術生活的常態。他們品味、欣賞并挖掘古風場景中夢幻、典雅的唯美意境,陶醉、迷戀并模仿民族音樂中婉轉、動人的五聲音階旋律,用現代流行音樂風格來表現和發展中國古代歷史、文學、典故和傳統民族音樂中的美學價值,使得傳統音樂藝術的審美功能在廣大青少年群體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并產生共鳴。但是,為了進一步挖掘古風音樂的美學價值,充分展現其審美功能,古風音樂的創作還需要在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下功夫。在深度方面,目前的古風音樂創作過程總體處于業余狀態,需要提升專業化程度,需要大幅度提升創作水平和作品質量;在廣度方面,古風音樂的影響范圍和古風圈群體正在快速擴大,受眾審美口味日趨多元化,需要拓展古風音樂的多元審美功能與之相適應。
為了大幅度提升古風音樂的總體創作水平和作品質量,應該提倡或鼓勵廣大專業詞曲作者和演藝人員加入古風音樂的創作和演藝行列。例如,倘若在當前的古風音樂作品中能涌現出若干與87版《<紅樓夢>電視連續劇》主題曲和插曲水平相當的作品,則不失為在古風音樂的創作水準和作品的美學水準中樹立了必要的標桿,也為古風音樂的美學價值挖掘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為了拓展古風音樂的多元審美功能,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古風音樂的風格或曲風定位。如前所述,當前的古風音樂所采用的音樂類型是現代流行音樂,它較好地適應了青少年群體中流行音樂愛好者的美學欣賞要求,但也限制了它滿足更廣領域受眾的需求。事實上,對于古風音樂,無論從目前的文化屬性定位來看,還是從未來的發展趨勢觀察,將其定位為大眾文化都是比較恰當的,它將有利于古風音樂在廣大群眾中更好地傳播和推廣。因此未來的古風音樂應該是包含了流行音樂類型的古風大眾音樂,而不僅僅是古風流行音樂。大體來看,大眾音樂所涉及的范圍可以涵蓋流行音樂、民族音樂和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所有音樂形式。這樣一來,未來的古風音樂的基本特征將從現在的“古風文化+流行音樂”調整為“古風文化+大眾音樂”,按照這一特征定位,古風音樂的美學價值挖掘至少可以在詞作和曲譜兩個方面下功夫。在詞作方面,古典文學、古典意象、古風場景、經典歷史人物和重大事務等方面都可以作為文學美、意境美、情感美、故事美等方面挖掘的源泉;而在曲譜方面,五聲音階和調式、傳統民族旋律、現代流行音樂風格以及廣大群眾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一切音樂形式都可以作為旋律美、節奏美或韻味美等方面挖掘的源泉。總之,按照“古風文化+大眾音樂”的基本特征進行審美功能挖掘,可以促進古風音樂的大眾化發展。
古風音樂作為一種流行音樂,一旦“出圈”就具備了消費功能,這是流行音樂商品性的大眾文化(亦稱消費文化)屬性所決定的。流行音樂消費包括各種音像制品的銷售、古風服飾和繪本的銷售、各種商業性質演唱會的舉辦以及通過歌星帶動的具有一定時尚性意義的各種消費。但是,目前還只有少量的古風音樂作品通過“出圈”演出而進入商業消費領域,大部分的古風音樂作品還未“出圈”,還只是圈內青少年群體自娛自樂的消遣對象。從表面上看,古風音樂商業化程度低的直接原因是受到早期創作者們共同形成的創作初衷影響,即古風音樂的創作只提供圈內交流,不追求功利;而實際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當前的大部分作品尚未達到商業化方面的專業性和多樣化要求。一方面,目前的作品質量多數處于業余愛好者的創作水平,另一方面,目前的作品內容和形式都只顧及古風圈青少年愛好者的欣賞口味,而未關注更廣大領域受眾的欣賞口味。為了更好地適應受眾群體快速擴大后的消費口味多元化要求,古風音樂的創作必須在堅守“古風文化”本質特征的基礎上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其中,首當其沖的是改變當前受眾群體局限于古風圈內的“小眾文化主體”現狀,使古風音樂滿足更廣大受眾的欣賞口味要求。
古風音樂的認同功能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古風音樂愛好者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其二是愛好者群體相互之間的身份認同,這是“古風文化”這一本質特征所決定的。首先,古風音樂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其古香古色的古風文化,受眾正是因為對古風文化的崇敬和熱愛來聆聽和欣賞古風音樂,這其實就是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一份摯愛和認同。其次,古風音樂愛好者因為相同的興趣和愛好而交流、交往,并創作、分享和品評古風音樂作品,各自逐漸在古風圈內擁有了一種身份和辨識度,形成相互之間的身份認同感。目前這兩種認同感都是在無意中形成的,但需要加以適當引導,使其升華為欣賞者對自我民族身份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古風音樂的傳承功能指我國傳統文化被古風音樂愛好者所傳承的效果,這也是古風音樂的傳統文化魅力所決定的。愛好古風音樂的青少年群體在創作、傳播、欣賞和交流古風音樂的過程中,實際上同時也在學習、接受和傳播著我國傳統文化。目前,這種文化傳承功能也是在無意中體現出來的。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進一步挖掘這項功能。首先,可以通過古風歌曲詞作的創作進行文學經典的通俗化,從而實現我國文學經典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普及。其次,可以通過古風音樂曲譜的創作進行傳統民族音樂的通俗化,從而實現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普及。第三,可以在古風音樂的創作過程中進行探索和創新,融入國外其他民族音樂元素,實現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創新發展、走向世界并與國際接軌。
除了上述功能以外,還可以挖掘古風音樂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導向功能等。如,利用古風音樂的創作和欣賞過程可以增強青少年愛好者對文言文學習的動力,提升愛好者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水平,引導愛好者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中熱愛生活、陶冶情操、振奮精神,為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振興和發展貢獻力量。
“古風文化+流行音樂”是古風音樂目前的基本特征。其中,“古風文化”是本質特征,應該堅守,但“流行音樂”不應該成為本質特征,因為它不利于古風音樂滿足更廣大受眾的欣賞口味需求。為了古風音樂更好地發展,古風音樂需要從相對小眾的古風圈“出圈”,進入廣大的一般受眾的視野,因此可以將古風音樂的基本特征重新定位為“古風文化+大眾音樂”。其中,大眾音樂主要包括了流行音樂、民族音樂和各種大眾化的音樂形式。相應地,古風歌曲的演唱者也包括了通俗唱法、民族唱法、戲曲唱法等大眾普遍接受的演唱方法和形式。另外,為了提升古風音樂創作的專業化程度,應該提倡和鼓勵更多的專業詞曲作者和專業演唱/演奏者加入古風音樂的創作行列,使寶貴的、傳統民族文化特色濃郁的古風音樂更好地大眾化發展。
注釋:
①指互聯網上存在的崇尚“古風”情懷的青少年群體,他們共同持有愛古崇古的價值傾向,愛好內容包括古風音樂、古風文學、古風繪本、古風服飾、古風游戲等古風文化。其中,古風音樂最為突出。
②指當前古風音樂中的仿古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