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永紅
(重慶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重慶 401331)
“音樂是開放的、多樣性的人類實踐。”中國傳統音樂如民族民間音樂,更是具有鄉土性、即興性口耳相傳等特點,更代表了音樂“實踐性”的特質。高校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近年來,實踐性教學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重要內容。傳統音樂進入高校便成為實踐性教育改革和傳統音樂傳承所共同研究和關注的課題。
傳統音樂進高校意義重大。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卓爾坦(1882—1967)指出:“民間音樂是學校音樂教育的根本和基礎。”傳統音樂進高校有助于培育民族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高校是音樂專業人才誕生的搖籃,更肩負著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使命,是繼承發揚文化傳統,抵制腐朽文化侵蝕的主戰場。傳統音樂進高校,能夠引導學生去感受中國傳統音樂之美,傳播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領略中國厚重的文化底蘊,增強其對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民族文化自覺。傳統音樂進高校可以緩解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后繼無人的問題。當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面臨諸多問題,但最根本的是人的問題。傳承人艱難的生存狀況很大程度反映了傳統音樂文化的生存狀況,并制約著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原來的師傅帶徒的傳承方式形不成文化傳承的氛圍,傳統的師徒關系在現代社會難以延續。而只有保持傳承群體的規模和穩定性,才能夠保障傳統音樂文化代代相傳,永續發展。高校教育是穩定且規模化培養文化群體的重要載體。以高校為主渠道,著力培育傳統音樂文化人才,為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人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勢必能夠較好緩解傳統音樂傳承后繼無人的問題。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2006年以來,組織了多次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活動,眾多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品種被發現和發掘,一大批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被納入“非遺”,掀起了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保護的高潮。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的號召下,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繁榮。傳統音樂進高校也取得明顯成效,絕大多數音樂藝術院校都開設了傳統音樂文化課程,不僅中國學生很多學習傳統音樂,一些外國人也對中國傳統音樂表現出的濃厚的興趣,加入學習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行列。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云南藝術學院、貴州大學、蘭州大學等都在傳統音樂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音樂院校的專家、教授創作了大量以傳統音樂為素材的,體現傳統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北方民族大學花兒合唱團將花兒曲目創編為合唱形式,精心排練了多首曲目,成為傳統音樂進校園一個很有特色的實踐。
但是,傳統音樂進校園從總體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于近代以來長期形成的尊崇西方文化社會的氛圍造成的影響仍然一定程度存在,目前我國高校還主要采用西方音樂教育體系開展教學活動,教學內容也以西洋為主的現象仍然存在。二是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存在學習內容多,知識點雜,內容安排不深不透,泛泛而談,點到為止,對本地的民族民間音樂基本不涉及,所以對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創新作用有限。三是課程量和時間十分有限,學生接受傳統音樂學習的時間遠不如聲樂、鋼琴、樂理等課程,很大程度成為點綴。四是缺乏傳統音樂文化“實踐”。課程教學形式單調,缺乏實踐性學習內容,學生不能身臨其境感受傳統音樂文化氛圍。五是學習內容多限于書本知識介紹和少量的音視頻欣賞。有的教師本身對傳統音樂文化比較生疏,無法引導學生領略傳統音樂之美,更無法從文化的角度進行引領。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高校要把實踐教學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對于傳統音樂這類特別強調實踐性的學科,強調“實踐性”教學更是應有之義。
1.明確“實踐性”定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項陽教授指出,“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目的性之一,應使學子們增強對中國音樂文化傳統的認同感。認同的基礎是認知。”高校音樂教育應該樹立多元音樂文化思想,引導學生打開局面,開拓視野,去認識多元文化,去探索多元文化,去實踐多元文化。在進行多元文化學習探索的同時,必須抓住中國傳統音樂這個“根”,萬不可舍本逐末。要逐步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正統地位,從音樂院校做起,逐步讓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重新成為“主流”。避免“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的可悲現象重復上演。在實踐性音樂知識技能方面,音樂專業大學生應該對中國傳統音樂中常見主要的樂種和本地民族民間音樂品種要熟知,對其中3—5種要能夠掌握其演唱、演奏實踐技能,基本能夠上臺表演,能夠勝任一般的教學。其中,對少數優秀學生,應當熟練掌握傳統音樂尤其是本土音樂品種的基本理論和唱奏技巧,能夠勝任本土民族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工作。
2.編撰“實踐性”教材。目前音樂院校的開展傳統音樂文化教學活動,高質量的系統編撰的教材,多為零零散散的音像資料和民歌集,內容單薄,知識點散亂,不系統、更不能體現地方特色,遠無法滿足傳統音樂文化教學和傳承的需求,一定程度制約了民族音樂進高校的效果。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高校尚處在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相應的教學體系。而現有的以西方音樂文化為主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適用于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因此,研究建立一個以中國音樂文化為主的教學體系,重點體現傳統音樂文化的“實踐”,并在這一體系下組織編撰相應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教程十分必要。傳統音樂教材要體現“實踐性”特征,抓住“創新”二字。要打破西方音樂教學體系束縛,在思路、體例、內容等方面要敢于突破,敢于創新,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和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體系。要遵循傳統音樂文化尤其是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特色,實事求是將原生態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客觀呈現,將田野調查掌握的第一手資料整理編入教材,而不刻意包裝;遵循實用原則,不求花哨,不求高大上,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便于開展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實踐的角度編撰務實實用的傳統音樂文化教材;要體現科學性,要組織傳統文化和民族民間音樂方面的權威專家,對原生態的傳統音樂元素、資料等進行科學整理,做到體系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統一,為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的教學和傳承奠定良好基礎。
3.人才使用的“實踐性”標準。近年來,為應對傳統文化后繼乏人的危機,有關部門組織了“非遺”傳承集中培訓工作,安排大學教授統一為“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音樂類“非遺”傳承人統一訓練美聲科學發聲等,引來爭議。學校要為學生藝術實踐和傳承人能力提升搭建平臺。但就民族民間音樂而言,大學教授或許掌握一些系統理論知識,但從實踐性而言,民間歌手可能比大學教授更“專業”。所以,無論從“實踐性”人才培養還是從對“實踐性”人才的合理使用來看,都應該是音樂院校俯下身子虛心向傳統音樂文化學習為主,而不是以“專家”自居,以西方化的標準來衡量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優劣,用西方文化標準肆意篡改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推進大學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必須打破固有的職稱、學歷等限制,將民族民間音樂藝人請進高校、請進課堂,聘請造詣深厚的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站上高校的講臺。開設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生教育,將一些藝德高尚、技藝精湛的“非遺”傳承人或民間歌手聘為導師,既有效解決民族民間音樂類“非遺”傳承人生計等后顧之憂,又為高校音樂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引導師生梳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同時,在于學院派接觸中,這些“非遺”傳承人自然而然地會吸收借鑒一些外來文化的有益營養,滋潤民族民間音樂茁壯成長。
4.搭建藝術“實踐”平臺。埃里奧特指出,“所有的音樂教育課程應當被當作思想深刻的音樂實踐來進行組織和教學 ”。在他看來,音樂是實踐性的,音樂教學也是實踐性的,實踐不僅僅是學習的目的,更是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過程。高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平臺,學習實踐、教學實踐、藝術實踐等,將教學活動置于豐富多彩的實踐當中。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學習更應該走出校門、深入民間,將田間地頭、院壩村落當成學生學習實踐的重要平臺,民間藝人、村婦鄉民就是檢驗我們學習成績的考官。
5.設置“實踐性”課程。戴維·埃里奧特指出“在促進音樂教育的任何努力中,課程都占據著基礎的、核心的和決定性地位”。實踐性的傳統音樂文化,應當有實踐性的音樂課程與之匹配,這對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的實踐化、情境化、多元化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一些高校設置的綜合性民族民間音樂課堂,將民族民間音樂理論、民歌演唱、民樂伴奏等綜合在一個課堂進行,上課就像玩樂隊或是排練節目,讓每個同學參與到民族民間音樂各環節的創作“實踐”當中,加深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再如,中國音樂學院設置了“田野工作與采風”課程,作為音樂學系本科四年級學生開設的專業主干和專業實踐課程,占10個學分。該課程通過講授田野理論與方法以及優秀范例,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實用的田野實地調查和研究實踐方法,突出了傳統音樂課程的“實踐性”。課程實施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田野,實地調查民族民間音樂品種或音樂現象,將這一實踐課程真正結合田野實地考察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實踐活動;通過田野教學示例,使學生掌握并運用田野的基本理論方法于實踐中,身心融入傳統音樂文化,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
由于傳統音樂本身的特性和當前“非遺”文化傳承使命,決定了實踐性音樂教學是高校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必然選擇。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任重道遠,高校傳統音樂文化實踐性教學傳承來日方長。
注釋:
①項陽.《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認知》課論綱,音樂探索,2012,(01).
②出自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詠良知四首示諸生》,意思是:指拋棄了自家用之不盡、取之不盡的寶藏,像乞丐那樣挨門挨戶的乞討,這是一種非常可憐的迷失的狀態。
③[美]特里斯.M.沃爾克.音樂教育與多元文化——基礎與原理[M].田林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9頁.
④[美]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齊雪、賴達富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