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桂香
◆摘? 要:生命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隨著近年來漠視生命行為的不斷增長,生命教育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文章結合小學語文學科特點,分析了生命教育在小學語文滲透的可行性,并從不同方面探討了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生命教育理念;小學語文;有效滲透;實際研究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教學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強化學生的思想,以順應時代發展,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得到提升?;谛W語文教學,開展生命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可以增強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
一、生命教育在小學語文滲透的可行性
(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為生命教育滲透提供了可能
小學語文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學科。所謂人文性指的是從人出發、尊重人的價值和創造。語文是一門母語學科,其融入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凝集了古今人們的智慧,對培養學生正確三觀、陶冶學生性情有著積極的作用。語文作為一門綜合學科,以文字對人產生品格的影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開展生命教育的根本。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交流情感和文化,正是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為生命教育的滲透提供了可能。
(二)語文教材內容為生命教育滲透提供了基礎
文章是文化、情感傳遞的載體,語文課文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巧用教材,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生命觀。當今的小學語文教材,處處蘊含著生命氣息,比如生命的體驗、對生活的探索都能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要有意識整合這部分生命資源,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
二、生命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策略
(一)開展閱讀教學 開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有序開展,需要教師充分整合語文教材中的生命資源,并有意識的挖掘文章內涵。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以生命為主題的文章,可以提升學生生命意識,同時教師要采取有效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并在閱讀中感受字里行間傳遞的生命,進而更好的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以幫助學生樹立起生命觀。比如《生命,生命》這篇文章,通過小飛蛾使勁掙扎、小小的種子破殼而出、聽見自己的心跳表達了生的欲望、生的力量以及生命的跳動的感悟。在開展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自身的指導作用,讓學生細細品味文字,進而感受生的希望,以此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在完成這篇文章的閱讀之后,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文章作者為什么放開了飛蛾?看到一個種子破殼而出,不屈的生長,你體會到了什么?通過問題創設,可以讓學生進入到文中去,進而感受生命的可貴,并更加尊重生命。
(二)拓寬文本知識 提升學生自我認知
生命教育滲透避免局限于小學語文教材之中,而是要基于文章知識有意識拓展,進而提升學生生命意識,推動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比如在完成《生命,生命》這篇文章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鼓舞同學們搜集生活中關于生命的小故事,然后在課堂和大家分享,亦或者以小短片、小文章的形式記錄下來。另外,教師還可以巧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為學生播放《微觀世界》,讓孩子們對生命的努力、生命的不易有更加清晰、直觀的認識,并透過小生命看自己,以幫助學生養成面對困難的勇氣。同時,教師還可以基于小學生年齡特征,為期推薦有關生命的讀物,并以心得的方式記錄下來。
(三)開展寫作教學 滲透生命教育
寫作是小學語文的一項基本內容,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開展寫作教學,對學生認識世界、提升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著積極的作用。為此,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中,可以基于所學的有關生命文章,為學生設置以生命為主題的寫作內容,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進行寫作,可以讓他們更好的探究生命內涵,進而體會生命本質。比如,教師鼓舞同學們記錄自己生活、成長的點滴,讓學生描繪家庭動植物的生長情況,通過生命寫作教學的開展,可以讓他們看到生命的價值。
(四)開展課外活動 讓學生貼近生命
課堂不是生命教育開展的唯一場所,教師還可以基于課外活動滲透生命教育。比如,為學生推薦生命知識課外讀物,鼓舞學生自主或小組閱讀,在強化學生生命意識的同時,還能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大家開展以“生命”為主題的討論會,讓孩子們盡情發言,和大家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感知和體會。另外,教師還可以巧用生活資源,在無形當中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比如,鼓舞學生觀察植物生長情況,并做好記錄,通過學生親身實踐可以真切體會生命的可貴,進而對生命有更全面的認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滲透,在于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為此,教師要基于自身,積極創新教學形式,將生命教育有效意滲透于教學中去,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
參考文獻
[1]牟偉善.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J].新課程(小學版),2017(002):228.
[2]施隆林.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的策略初探[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016):P.19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