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波 趙娜 陳慧雅

◆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增長,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應用性與實踐性要求提升,教育部對人才的應用性與實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學實踐已進入動態發展階段,加快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建構主義思想,結合H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嵌入式教學模式探索實踐,從教師教學情境設計、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效果反饋提升三個角度切入,建構適用于管理學專業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嵌入式“DPDPR”教學模式,以此為財經類院校工商管理類課程的人才培養提供新的視角,滿足區域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建構主義;嵌入式;DPDPR教學模式
一、研究背景
從國家發展大局來看,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都與財經類人才密不可分。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高水平本科教育[1]”以及“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高校人才培養成為更加迫切的需要。從教學模式發展現狀來看,傳統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以及與學生情感的直接交流,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沖擊與挑戰,包括忽視學生主體性、未能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2]、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實踐活動欠缺[3]等問題。
近年來,用人單位更加偏向“專才”與“全才”結合的財經類人才,高校作為學生邁入社會的最后一個臺階,應當結合時代背景,在理論層面不斷改革創新,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不竭動力;在實踐層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培養人才的“質”。在新經濟、新教育、新思想、新戰略的推動下,重構“新財經”[4]人才培養體系是大勢所趨。
二、理論綜述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5]認為,知識不僅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且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進行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即以學生為中心的、基于專業實踐問題為導向的能力培養目標,突出課堂教育的互動與協作,其中重要的手段是情境化的嵌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嵌入式建構”教學模式
“嵌入式建構”教學模式[6]是“嵌入式自主”(Embedded Autonomy)能力的提升過程,是以批判性思維品質、文化溝通力、理解力、適應力以及實踐能力提升為表征的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動態系統。人才培養單位與人才需求單位通過溝通,合理選取“交結點”的功能需求嵌入,使人才培養、供給和需求成為雙方共同參與的整體性過程,各自依托優勢互補來彌補自身在實現功能需求方面的不足,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地方院校作為區域性人才培養的主體,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三、“嵌入式建構”模式探索
H大學人力系在疫情期間因課制宜改進教學方式,通過慕課平臺、網絡課堂等工具,打破傳統的教師“教”、“授”的課堂形式,教師的主要角色轉變為“導演”、“教練”、“糾偏”,做好整體課程的情境設計;相對應的,學生由教室里的“聽眾”轉變為網絡課堂的“參與主體”。
(一)課程設計
H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全方位多角度融入青、老年教師、企業家以及數字化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發揮教師集體的最大效用。教師群體研究方向、教學年限不同,青年教師在科研能力、信息技術層面占優勢,老教師教學經驗更豐富,同時邀請企業家作為產業導師進入課堂,講授企業真實工作情景以及風險防控問題。
(二)課程展開
1.嵌入實踐教學環節
課程設計環節注重主干設計、情境設計,課前要求學生做好預習任務,課堂只講“基本概念”與“核心內容”,突出重點。將班級劃分為學習小組,課堂上以類似“競技”的形式開展課堂匯報、小組討論、技能比拼,學生在收集資料、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大信息量優勢,提高興趣與參與度,實現自我知識的整合、轉化、激活和遷移,更加符合新生代大學生個性張揚、關注自我的特征。
2.開展相關學術活動
強化科教協同育人理念,將各類大學生專業大賽、雙創課題等學術性活動“嵌入”專業課堂,一方面將學生認為的“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其切身感受到的“有用的活動、賽事”結合起來,為實踐能力的提升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找到感興趣的點,結合自身認知結構進行深入挖掘、思考,由教師指導其進行論文寫作。
3.構建情境教學場景
將企業現實情境嵌入專業知識課堂,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理論的“轉化”與知識的“遷移”,激活學生主體的參與度和學習熱情,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定向培養專業化人才。比如,開展模擬招聘大賽,使學生以應聘者的第一視角切身感受招聘環節的氛圍,并邀請企業管理層人員擔任現場評委,針對學生表現提出中肯意見;在課堂中尋找“培訓師”,對于有從事培訓類工作傾向的學生提供課堂展示自我的機會,進行定向化培養。
4.提供理論深化平臺
嵌入軟件模擬實操,將實踐性完全嵌入在教學活動中。H大學人力系專業調研以VBSE人力資源實踐教學平臺為依托,將企業電子化HR的具體操作任務、流程真實再現,使學生在高仿真的工作環境中清晰認知各崗位的工作內容、崗位職責、風險防控等,在訓練過程中不斷思考人力資源各種管理體系和業務間的關系,增強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反饋
學生對課程的反饋情況:學期末教學質量評價結果顯示,本學期學生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滿意程度較高,有87.91%的學生對課程“基本滿意”;對課程“不滿意”的學生低于10%;超過89.68%的學生認為軟件模擬實操訓練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習有幫助。
教師對課程的反饋情況:網絡課堂不再是基礎的參與,而是按照課程設計的逐步思考展開。期末考核轉變為偏重過程管理的學生能力測評,試卷結構向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試題轉變,學生的課程參與度以及學習成績較以往有了明顯提升。
四、嵌入式教學模式的建構
基于H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實踐,建構適用于管理學專業課程的“以學生為中心、大學生主動性引導”的“引導-參與-討論-實踐-再循環(DPDPR)”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建構主義和嵌入式為理論基礎,從學生、教師、企業三個角度展開分析,通過“組織互動與協作”的“情境嵌入”手段建構整個課程的設計與講授。
“DPDPR”教學模型主要分為三個過程: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實現,以及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課程的反饋與改進。
首先,教師對課程整體的“情境設計”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情境設計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與教師的指導作用“同步”,打造有凝聚力的、分享式的、合作性的課堂。同時,教學目標與課程實踐性相聯系,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做到“實踐性嵌入”與“選擇性嵌入”的有機結合。
其次,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是知識習得的基礎。學生應根據其認知結構和經驗積累有選擇性地主動識別外界信息,以批判性思維進行信息的加工處理和識別。知識的建構不能根據個體主觀意愿來判斷,需要與他人磋商并達成一致,是在教師的整體設計和幫助下引發學生對特定問題的探索與思考,進而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便實現后續的“意義建構”;課程后期的實踐平臺串聯碎片化知識,通過“整體情境設計”實現專業“整體邏輯”,達到碎片化知識與整體化邏輯及實操能力的統一,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能力。
最后,教學效果的“再循環”是模型建構的保障。由于知識具備現實的客觀反映特性,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認知程度的深入會導致知識的變革、升華和改寫,形成新的假設和解釋,因此整體知識框架的建構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反饋與提升的過程,應注重學生對現有知識的習得以及對情景的關注,通過訪談法、問卷調查等工具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教學模式做出反饋,總結實踐過程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不斷改進教學方案,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H大學“嵌入式建構”教學模式包括教師、學生、企業三方主體,在教師的課前精心設計與課中有序引導下,通過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與“課程承諾”,開展管理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框架,在后期的專業模擬實踐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
五、結語
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本科教育應根據時代背景不斷變革、動態調整,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高質量人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本文以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為背景,基于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適用性問題進行改進與提升,建構DPDPR教學模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能,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為推動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新的視角與方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09):18-24.
[2]王瑩.數字化時代高校課程教學的創新與改革[J].江蘇高教,2019(09):72-77.
[3]左冬梅.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高校管理學教學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20(23):129-131.
[4]馬驍,李良華,孫曉東.關于重構“新財經”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評論,2019,7(01):60-67.
[5]David Jonassen 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5,9(2).
[6]陳亮,鄭偉波,李陽.嵌入式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與深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
鄭偉波(1972—),男,漢族,黑龍江人,河北經貿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化人才培養等;趙娜(1974—),女,漢族,河北滄州人,河北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人力系主任、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等;陳慧雅(1999—),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學生,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重點立項“京津冀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協同與創新模式研究”(項目編號:GJXHZ2019-20)、河北省科技廳外專局引智項目“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9YX024A)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