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蕓
◆摘? 要: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于教育制度的改革也越來越完善。伴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進程,我們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加入了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感悟收獲,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此篇文章中,重點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對應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
正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是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道德法治課程的設置能讓學生更好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理念。而教育和生活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教學中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來讓學生加深印象,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樣的教育會有更好的效果。
一、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識道德與法治的重要
道德是靠人們自發的自覺自愿遵守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法治是靠約束和限制來讓人們遵守規則。只談道德的世界會是亂糟糟的,因為每個人三觀不同標準也不一樣,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做著危害人類的事,這種人會很多,所以道德并不能給社會和人類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安寧。但是只談法治的世界又是冰冷無情毫無溫度的,法治作為一種制度,讓人有認識的局限性,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又受到了文字的局限性,存在理解分歧,法律又對出現的問題無法準確的做出公平公正符合實情的判斷。法律和道德就像人的兩只手,互相作用配合才能做好該做的事情。而道德和法治也來自生活中,對于初中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教學會讓學生理解更透徹。
例如,在部編版教材中,八年級下冊和九年級上冊都有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單純的說教、干巴巴的講授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對知識更加迷茫,對法律的認識會出現偏差。我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新課導入,在上課開始就引起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心理。有時候講一講生活中身邊的一些案例,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讓新課導入時充滿生活化;有時候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扮演生活中發生的案件,這樣會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較好的課堂教育效果;有時候組織他們多看視頻,說一說看完視頻的感受,利用小組之間的合作學習,使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有時候組織模擬法庭,讓學生不僅僅是聽眾,更是法官、當事人,讓學生親身體會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實現教學活動生活化,通過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活動,學生親自去聽、去看、去說、去演,繼而去感悟、去思考、去理解、去行動,這在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很重要。
二、在課堂上提現生活化教學模式
不管是道德教育還是法治教育,不能只是教給學生在書上的道德和法律知識,應該注重培育學生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法治意識,讓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如果法律法規等內容被直接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對于學生來說,會感到抽象又無趣乏味,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內涵,學習就變成直接硬套法治知識,很難達到讓學生知識和行為相同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好重難點,在課堂上提現出生活化教學模式學生能更好的理解道德與法治。
例如,在九年級部編版教材下冊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節,由于生活經驗的局限性,學生對世界各國的聯系,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很不理解。這是就要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來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體。可以讓學生進行情境式表演,各同學代表不同的國家,模擬遇到問題時的各國不同反應沉浸當時發生事情時每個人物不同的感受;我還可以在課前講故事,我也可以抽出一節課的時間來舉行一次知識競賽,讓學生查找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資料并進行知識答疑,知識競賽的內容盡可能向社會靠近,運用開放式的教育評價來考核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這些都有利于讓學生沉入課堂中。這樣就可以在生活教學模式中學習道德與法治,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內容。
三、生活化教學模式學習道德與法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任何知識的老師,為了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更好的教學質量,教師要激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以及提升他們的積極性,讓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行提升。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問題中,要培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才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九年級部編版教材上冊中,建設美麗中國這一課,看題目會覺得很簡單,只要告訴學生我國的人口環境與資源狀況,也能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如果教師運用視頻,動靜結合來上這一節課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讓學生自己動手。隨手拍下生活中遇到的環境資源問題或者保護環境或者資源的行為,通過小組合作來播放給大家觀賞,這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合作能力,利用學生的日常生活話題、美麗的自然風光既有效調動學習熱情,更能提升學生的環保素養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學生進行生活實踐,還能豐富民族情感,涵養家國情懷。興趣的培養是要教師在日常學習中培養的,這就正好是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功能之一。所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學習道德與法治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四、結束語
“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它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并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4]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以活動為引領,立足課堂、鏈接生活,強調學生身體性參與,讓生活觸動學生的心靈。活動化教學加深了課程內涵,拓寬了課程外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能力,更能讓德育走進學生的心靈,實現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瞿小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科技資訊.2020.18(24):39-40+43.
[2]楊倫峰.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31):56+58.
[3]李淑波.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辭賦.2019(06):14.
[4]教育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