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宇 林肖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論作為師范類院校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涵。從課程性質來看,語文教學論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符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文章首先介紹了課程思政的概念;其次,分析語文教學論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優勢;最后,探究該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以期實現語文教學論課程與思政理論教學同向同行,構建“三全育人”環境。
關鍵詞:課程思政 語文教學論 融合路徑
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充分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見,要想真正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個學科必須協同聯動,各科教師必須自覺挖掘所教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使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獲得的教育經驗與其他課程獲得的教育經驗相一致,增強價值觀念認同感。語文教學論作為師范類院校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涵,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厘清課程思政概念的基礎上,分析語文教學論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優勢,進而從教學主體、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等角度為新時代語文教學論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發展性建議。
一.課程思政概念的理解
2016年12月,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1]2017年,“課程思政”的概念被納入《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成為國家戰略部署。
但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思政”這一概念盡管是由“課程”與“思政”兩個詞語組成,但絕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將各門學科中隱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和思政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并有機融入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實現知識育人與思政育人的高度統一。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解讀:第一,課程思政的結構是多元融合的。在現實的高校課堂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知識傳授、能力鍛煉、價值培養割裂開來,課程思政則要求各學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介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利用第二課堂、第三課堂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從某種意義講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鍛煉、價值培養的重新融合。第二,課程思政的路徑是顯隱結合。在高校若干課程中,思政課的教育目標十分明確,體現出思政教育顯性教育的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學分少、內容枯燥等。因此,要發揮其他學科的協助作用,采取“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模式,強調學生在思政課以外的課程中受到的隱形教育,如文化、環境、教育情懷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互補,構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課程生態共同體。
二.語文教學論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優勢
自古以來,人們就強調“文道統一”、“文以載道”。語文教學論課程不僅能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學生掌握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掌握的知識體系,而且會通過教師素養教育、師德師風教育等,幫助學生提升專業素養,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因此,語文教學論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有著極大的優勢,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課程性質來看。語文教學論課程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符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我們常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其原因就在于語文課程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環境的熏陶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品質?!盵2]除此之外,本課程從本質上講是一門理論應用性學科,其基本特點是實踐性。北師大武永明教授指出:語文教學論課程是師范類院校培養師范生語文學科教學專業素養的一門重要課程,是師范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對接點。[3]即從某種意義上說,師范生畢業后是否會教學、能否勝任語文教師一職,主要看這門課程的實施效果。因此,語文教學論課程作為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主渠道和構建思政育人格局的得力助手,其教學內容在選取典型教學案例的同時,也強化了學生教學技能的訓練,以期為基礎教育輸送師德高尚、專業過硬的優秀語文教師。
其次,從課程功能來看。語文教學論課程是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開設的必修課程,其主要功能是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高等院校教師教育體制改革需要,面向廣大中小學培養和輸送合格的語文教師。[4]特別是近些年來,教師教育事業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出臺多個政策文件,將教師教育事業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前提下,語文教學論課程作為培養師范生的第一課堂,也對人才培養方向進行重新定位,將過去純理論的課程變為響應時代要求的能力與技能課程,突出學科教學實踐能力與基本技能培養,使師范生通過課程學習與技能訓練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真正達到使學生會教學的效果。
三.語文教學論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預示著“思政教育”從狹窄的“小思政”概念走向了寬廣的“大思政”概念。[5]語文教學論課程要想更好地響應課程思政的號召,積極融入其中,不僅需要提升教學主體的思政素養,而且還應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
(一)提升教師思政素養
人們常說:身教勝于言教。教師的思想品格和政治素養的教育價值是巨大的、永恒的。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思想品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盵6]因此,語文教學論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寬口徑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深厚的文學底蘊,更重要的是具備較高的思政素養和品德境界。因為立德樹人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語文教學論教師只有具備了高尚的思政素養,才能在教學論課堂上以教學理論為主抓手,運用各種方法營造積極向上的教學環境、訓練學生的教學技能,潛移默化地引導、熏陶和感染學生,真正發揮語文教學論課程的育人功能,從根本上保證立德樹人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有效落實。
(二)整合教學資源
目前各大師范類院校的語文教學論教材版本繁多,教學內容也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沒有統一規范,而要想發揮語文教學論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就要慎選授課教材、充分優化和整合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率,實現“三全育人”目標。因此,首先應整合課堂內外教學資源。就語文教學論課程來說,課內資源主要有教師的教學語言、教材、教具等,課外資源有如:模擬授課、即興演講等活動,將兩者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教學技能水平,符合人才培養方向。其次,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線下教學資源是被廣泛熟知的、可以直接呈現的語文教學資源,但其缺點是有限性;而線上資源,如:學習通、中國慕課網等教學平臺的資源是無限的,將兩者整合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落實其“學習主體”的身份。最后,不同學科之間的資源也是可以互通有無的。如: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文字學等學科知識掌握得好壞,都直接影響一個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文學功底。
(三)創新教學方式
傳統語文教學論教學中,教師多重教法、輕學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而當下語文教學論課程要想融入課程思政,發揮其思政育人功能,就要創新教學方式。首先,嘗試翻轉課堂,將教師的講授、灌輸,變為學生的展示和呈現,如:讓學生按照教師的規定和要求進行模擬授課,然后由教師指導、點評,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會提前幫助學生實現“角色轉變”,有利于其日后的職業發展。其次,組織專題教學,專題的內容可以體現不同的思政價值,如可以按照愛國主義、家國情懷、公平正義等主題對中學語文課文劃分,然后再分專題進行教學設計教學。
總之,語文教學論課程融入課程思政不僅符合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而且順應本課程改革創新發展的新潮流。語文教學論教師應積極挖掘課程中思政教育的養分,為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師質量,培養“四有好老師”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衛燦金、武永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9
[3]武永明、朱曉民.中學語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3
[4]何更生.新編語文教學論[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78
[5]馬松.大學語文融入思政教育的優勢及有效途徑[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
[6]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5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