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我們要重新認識人的價值,教育要更聚焦人的價值觀。從人的價值維度推動“雙智能”(人的智能與人工智能)發展,對學生成長進行正干預,是教育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面向未來的教育創新發展中,我們形成三個基本研判:教育智能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關鍵、學習泛聯化是教育智能化的核心、變革結構化是學習泛聯化的指向,積極推動教育的結構性變革,在由智能化發展要素所決定的教育創新中努力“讓學生有能力去做有意義的事情”。集團教育智能化發展的核心要義是在家國立“場”上推動教育創新“漫”無邊界。強調家國立“場”,就是強調胸懷家國擔當的辦學價值堅守與彌漫家國場域的育人樣態創新;強調“漫”無邊界,就是強調學無邊界的成長賦能點泛聯與志在家國的成長引力場生發。在育人泛聯的成長引力場中,致力于在“漫教育”“融學習”“大先生”的立體建構中持續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頂天立地的中國人”。在史家教育中,一種育人結構更內聚、辦學能量更外釋的“場”教育樣態正在逐步形成。
基于育人要素的泛在聯系,我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提出“漫教育”。在不同防疫階段的課程設置中,從基于“超量供給、自主選擇”強化橫向彌漫的和諧課程1.0,到凸顯“新舊銜接、方法指導”強化縱向彌漫的成長課程2.0,再到強調“學科教學、整合綜述”強化環向彌漫的發展課程3.0,以及指向“育人泛聯、學習內驅”強化自向彌漫的融合課程4.0,我們讓所有教育因子像空氣一樣充盈在學習行為與成長意義的引力場中,著力突破學生成長中的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顯在效應與潛在效應的傳統界限,讓學生的學習時光彌漫引人入勝的生命成長氣息。在漫教育中,我們的辦學能量將更加外釋,這必須源于一個更加內聚的教育結構。
基于由不確定性引發的成長召喚結構,通過教育對學生成長形成巨大的召喚力——我們倡導融合書本與社會、符號與真實、經驗與邏輯、既曉與未知的“融學習”。“融”的實質是從不確定重新認識確定,再從確定不斷豐富不確定,由此推動實現成長的無限可能。與此同時,社會化是個體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習是人與人的交互過程。由此,“融學習”不同于混合式學習。融合是一體化,是在整體的人的基礎上,進而將人與人之間視為成長共同體。在“融學習”中,學生最大程度地泛聯真實的成長資源,并基于多元資源獲取的自適應學習,在內驅力、生長力、學習力步步形成、層層遞增中真正實現志在家國、學無邊界。
推進“漫教育”和“融學習”的關鍵是每一位志在成為“大先生”的史家教師。基于“教師跨界”與“跨界教師”的教育現實,我們提出教師要成為“全面手”,志做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們倡導史家教師要在“切中”痛點中判斷學生成長訴求及指向差異,進行積極引領;在“貫通”成長中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全學段發展、全學科發展;在“重構”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在“優化”評價中減負線上課堂,激活線下能量,讓學生在專注中聚能、聚能中綻放。為此,我們已經在專業發展層面努力勾畫出史家教師由從教之始向“大先生”目標挺進的前三步——教育教學有基礎、課題研究有方法、學術實踐有創新,由此為實現全體教師專業、志業、德業的層遞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擁抱變化,激活發展。我們在育人泛聯、成長召喚中不斷思考教育何去、未來何從,持續更新辦學觀念,轉變育人方式,變革學校結構。而其核心指向是,我們要凝聚起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巨大行動力量,在推進學校教育改革創新中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把教育目標轉變具化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發展力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