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麗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因地制宜,結合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可利用資源,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勞動教育。安溪竹藤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指尖上的魔幻藝術”。我校處于德苑工藝產業園區域內,50%以上的家長從事家居工藝及其配套行業,學生從小就接觸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對工藝品都較為熟悉。基于地域實際,我們把傳承竹藤編手工藝作為勞動教育的載體,從環境創設、技藝學習、社會實踐、品牌塑造等四個層面積極實踐探索, 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弘揚勞動精神。
一、創設工藝環境,感受勞動之美
安溪的工藝品美輪美奐,創意無限,以“技藝精湛、別具匠心、返璞歸真、品類齊全”的特點著稱。我校自辦學起,就將工藝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作為辦學特色,校園處處洋溢著工藝風情,讓師生時時處處感受到勞動創造的美。
學校的草坪上,款式各異的鐵藝風車在風中呼呼轉動;各種精美的鐵藝小動物聚集,富有生趣;各樓層工藝標識牌、工藝花架,花園里的鐵藝涼亭獨具情趣;廊道和教室的鐵藝花架款式豐富;寬敞舒適的織夢書苑,融入特色的竹藤編元素,體現民間能工巧匠的智慧;樓梯的墻面上,是學生的創意竹藤編作品……
置身于獨特的工藝風情校園內,學生能直觀感受到在能工巧匠的創意下,一根根平凡的竹藤,一塊塊生硬的鐵板,能打磨成極具藝術創意的工藝品。學生就在富有工藝情趣的環境熏陶中感受勞動之美、藝術之美、創造之美,被激發出參與勞動的興趣。
二、 學習編織技藝,錘煉勞動技能
我校開發校本課程,讓安溪竹藤編手工藝傳承教育落地,一套教材、一個工藝大師工作室、一個傳習所、 一節長課就是我們實踐的載體,讓學生在學習編織技藝中,提升勞動技能,傳承匠心。
一套教材:我校在實踐與探索中編寫了《安溪竹藤編》校本教材,內容包括竹藤編的傳承與保護、材料與工具、技法與創新、欣賞與借鑒等方面,各種技法講解圖文并茂、步驟清晰,既有理念的引領,又有實踐操作的指導。
一個工藝大師工作室:安溪藤鐵工藝產業的茁壯發展,正是工匠精神的寫照。我們邀請工藝大師進校園,創建“工藝大師工作室”,托起傳承的紐帶。先后邀請了安溪藤鐵工藝產業的鼻祖、全國勞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陳清河及其弟子陳淑華等到我校對師生言傳身教、輔導示范,讓學生欣賞、了解、掌握竹藤編技藝。師生在學習手藝的過程中,更是傳承了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
一個傳習所:為了熔鑄工匠精神,我校創建了“竹藤編工藝傳習所”,室內顯眼的“傳承工藝 ? 編織夢想”八個字是傳習的理念。這里古樸、典雅、精致,從桌椅到櫥柜,從張掛的物件到燈飾,無一不是工藝風格的作品。這里是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室之一,更是蒞臨我校指導、觀摩的領導、同行等駐足拍照留念之處。若是學生正在這里上課,這些領導、同行就會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體驗其中的樂趣。
一節長課:我校開設竹藤編校本課程,將藤鐵工藝的專業技術引入課堂,四、五年級學生每周兩節藤編課,對竹藤編工藝制作進行技能技巧訓練。竹藤編的編織技法豐富多彩,學生從最基本的打底學起,經緯交織,靈手纏繞,逐步掌握基本的編織知識和技能。我們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賞、發現、創造新的表現內容,造型可以是動物、植物、人物,或是竹編漢字等,或是把竹藤編學習與書法、繪畫、鐵藝、綜合制作等多種形式、技法相融合,創造出富有情趣的工藝作品。在這實踐過程中,學生增強了體力、智力和創造力,具備了完成一定勞動任務所需要的設計、操作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
三、加強社會實踐,熔鑄勞動價值
為貫徹教育部有關勞動教育的文件精神,學校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到農家、企業、博物館等地方參觀走訪,并與企業聯建,與校際聯盟,努力開拓學生的工藝視野。我們帶學生走進鄉村農家實地學習竹藤編相關知識,體驗竹藤編制作流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安溪竹藤編傳統工藝文化的源遠流長及博大精深,開拓學生的視野;加強校企聯系,定期組織學生到安溪縣各大工藝企業、安溪縣藤鐵工藝文化博物館、安溪縣工藝大師工作室參觀學習。學生在各種體驗中,深入了解了安溪藤鐵工藝產業走過的創新裂變之路,行業產值、銷售額、家庭經濟收入等變化。比如:工藝生產勞動是安溪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力量,成就一大批工藝大師和無數技藝精湛的工藝從業人員,形成了中國最完整的工藝產業鏈條;目前,安溪家居工藝現有企業兩千多家、加工點三千多個,2020年全產業鏈產值200億元,家居工藝行業產值、銷售額等均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全年工藝品出口16.51億元……一位位鮮活的工藝大師成功創業經歷、一個個令人振奮的數據,都能增強學生對安溪工藝產業的認同感,深刻領會習總書記提出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從而尊重勞動,尊重安溪工藝人創造的價值。
四、塑造文化品牌,弘揚勞動精神
《意見》指出,要加強宣傳、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鼓勵和支持創作歌頌普通勞動者的優秀作品。我校積極宣傳工藝文化,在豐富工藝文化內涵、塑造文化品牌乃至學校辦學理念提煉上,展開了多元的思考與探索。我們拍攝辦學特色專題片《織夢起航》,編印《織夢》宣傳冊;邀請福建歌舞劇院創作舞蹈《織夢》,聘請廈門六中合唱團創作音樂作品《織夢》,打造《織夢》文化品牌,以此弘揚勞動精神,全面提升學生工藝文化素養。
三年來,我校在竹藤編手工藝傳承教育實踐中卓有成效。2019年,安溪縣申報“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手工藝城市——藤鐵工藝之都”,來自世界各地的考評專家三次到我校考察竹藤編傳習基地,他們高興地說:“在這里,看到了傳承,看到了未來。” 2019年4月,由我校師生參與的“安溪竹藤編”,在教育部主辦的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節藝術實踐工作坊活動中榮獲一等獎,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現場參觀,高度贊譽安溪縣傳承竹藤編技藝的做法。2019年11月,學校推送的“安溪竹藤編”榮獲首批“福建省百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特色項目”獎。
非遺文化傳承非一朝一夕能實現,我們將進一步規劃中長期發展目標,繼續深化探索,在特色勞動教育工作制度保障、教學改革、建設教學資源庫等多方面嘗試突破,努力提升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讓非遺傳承更扎實,讓學生的勞動素養之花綻放!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二十小學 ? ?責任編輯:林彥 ?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