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玲
習作單元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殊單元,在編排上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語言文字運用的規律,重表達,重運用,接地氣,富有生活氣息,是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一大特色。那么,該如何用好教材,教好習作單元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聚焦編排意圖,明晰語文要素
習作單元以習作為中心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注重對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體現年段特點,強調讀寫的緊密聯系。聚焦編排意圖,明晰語文要素,可以幫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明確目標,有效進行習作教學。
1. 縱向訓練,螺旋上升。螺旋式的編排創新是統編教材的最大突破。統編教材從三年級上冊到六年級下冊總共編排了八個習作單元,圍繞習作關鍵能力進行語文要素的落實。習作單元的編排意圖是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發,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2. 整體推進,和而不同。習作單元以培養學生的關鍵習作能力為主線,由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組成,形成一個完整的習作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有單元的整體意識,又要落實各個部分的訓練重點,做到整體推進,和而不同。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是緊密聯系、環環相扣的。精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中體會人物特點的表達方法;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則重在勾連生活經驗,總結梳理出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習作例文加深對本單元所習得的表達方法的體會,從而完成本單元的習作實踐,發展習作能力。
3. 習作單元與單元習作相輔相成。統編教材習作單元的語文要素呈現“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三年級重在觀察與想象;四、五年級寫作題材豐富多樣,滲透寫人狀物、寫景以及說明文等內容;六年級則重在強調選材上的精益求精,表達上注重真情流露。統編教材除了在習作單元進行習作訓練外,在其他普通單元也都有習作任務,對習作達成的目標都有明確的要求。如寫人的作文:三年級上冊“習作:猜猜他是誰”,習作要求——體會習作的樂趣,選擇一個同學,用幾句話或一段話寫一寫他。四年級下冊“習作:我的‘自畫像”,習作要求——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寫之前想一想外貌、性格、愛好和特長,用上事例。六年級上冊“習作:有你,真好”,習作要求——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見,統編教材選擇的習作內容比較接近學生生活,每個階段要達成的目標一目了然,因此要緊扣目標進行有效訓練。
二、落實語文要素,教好習作單元
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明白了教材編排意圖,明晰了語文要素之后,如何實現教學目標,使語文要素落地生根呢?
1. 統整目標,促進要素達成。教師要讓學生先預習整個單元,讓他們明白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培養他們的單元整體意識。如六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該怎樣引導學生學會寫這類型的作文呢?首先,讓學生明確本單元兩篇課文的主要表達特點。然后,讓學生明白:《匆匆》這篇課文是直接抒情,體會朱自清是怎樣描述日子匆匆而過的那種心情,體會這樣表達的好處;《那個星期天》貫穿全文的是間接抒情,體悟作者是怎樣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接著再引導學生將這兩篇課文進行對比,從整體上認識本單元表達情感的兩種方式,明白本單元習作就是表達真情實感。在學生領悟表達方法后,再教授習作例文《別了,語文課》《陽光的兩種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2. 隨文練筆,體會語言表達特點。最好的習作教學方法就是讀寫結合,在讀中悟,在寫中實踐,而課堂小練筆是完成讀寫結合的最好形式。在習作單元中,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習作例文,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都容易與學生達成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找到讀寫結合點,借助練筆的契機,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時,教師要緊扣語文要素“圍繞中心意思來寫”“從不同方面或選擇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指導學生進行訓練。如《夏天里的成長》屬于精讀課文,圍繞“有生命的事物、無生命的事物以及人的成長”這個中心來描寫夏天里的萬物成長快。在達成這節課的閱讀目標方面,筆者注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圍繞中心句來寫的表達方法和長短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安排了兩個小練筆。《盼》這篇文章緊扣“盼”這個主題,從“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盼成真”幾個方面,選取不同事例來寫,一波三折,呈現情感起伏的變化過程。當品析完“盼外出”母女精彩的對話環節后,筆者相機隨堂練筆,讓學生試著寫一寫:“你想養一只小狗,你會用什么方法讓父母答應?”引導學生從“養狗的好處、展示可愛的狗的圖片、交換養狗的條件”等方面寫出“一波三折”的心理變化過程。《盼》這篇課文的句式很有特點,長短句讓畫面鮮明,讀起來有韻律,文字更美了,中心更突出了。有的學生這樣仿寫:冰雪融,溪水清,魚兒在水里歡快地嬉戲。花兒紅,草兒綠,綠葉枝頭冒出了嫩芽。
3. 遷移運用,總結寫法。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還體現在上下冊之間的習作語文要素存在著內在聯系。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對上下冊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讓學生明確訓練重點,提高習作能力。另外,同一種寫作方法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還要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寫事類習作訓練目標分布在三到六年級的教材中,每次都側重于某一方面寫事的關鍵能力的訓練。如三年級下冊的“發揮想象寫故事”,四年級上冊的“把一件事寫清楚”,六年級下冊的“回顧事情經歷,回憶當時的心情,寫出真情實感”。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遷移運用之前所學的習作方法,讓訓練目標和表達技巧相輔相成,從而落實語文要素,讓學生真正學會寫作。
4. 導評結合,落實語文要素。在習作之前,可以讓學生先回憶課文及習作例文在選材、言語表達、謀篇布局等方面的寫作方法。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時,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學過的“人物描寫”一組中的寫作方法,知道作者是通過動作、外貌、語言、心理活動及側面描寫來體現小嘎子、祥子、嚴監生這些人物的鮮活形象。學生在習作實踐中運用教師指導的方法進行習作,可以精準發力,更好地完成本單元的習作目標。習作寫好后,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然后與同學分享,互相評改;最后教師選取典型范文在全班講評,肯定優點,指出缺點,并提出修改意見。通過導評結合,真正落實語文要素。
習作單元是統編教材在編排上的一個創新,承擔著從讀到寫的橋梁作用。教材是固定的,但教無定法,教師應遵循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立足學生發展的特點,精準發力,有效教學,讓學生習作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第六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