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笙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短短十六字便體現了教師的職業價值。近日,我在閱讀吳非所著的《致青年教師》中獲得了許多啟發,該書分六輯,用85篇教育隨筆記錄了吳非教學生涯中與學生相處的所感所悟。讀完全書,我如沐春風,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感想。
一、學做真誠坦蕩的教師
真誠坦蕩的胸懷是個人修養的體現,包括他的知識結構、思想水平、見識多少、道德水準,進而體現在他的理想與追求上。基于教師的職業屬性,我認為做一個真誠坦蕩的人是最基本的要求。你是什么樣的人,才能清楚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培養一個真誠坦蕩的人。“教師心中沒有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吳非的這句話讓我陷入了思考,如果一名教師不兢兢業業,又或是斤斤計較,那么他培養出的學生又會是怎樣的呢?想必多少也會錙銖必較吧,這樣的結果不免讓人失望。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會模仿你的語言與行為舉止。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謹言慎行,要在日常教學中一點一滴地引導學生,這恰好也符合教育“慢”的規律。
“在學生面前,我們沒有必要掩飾自己的感情。不要忍,就讓我們的眼淚恣肆地流下來,寧愿他們對我們的眼淚感到驚訝或尷尬,也不愿意他們木然地面對人間的一切。”據相關資料分析,中國人的性格偏內斂,而吳非卻可以在學生面前“肆意流淚”,我想這正是他真誠坦蕩的體現。通常,中國人習慣以“藏拙”的方式處世: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以自謙方式,隱藏自己的鋒芒,避免受到他人妒忌而遭受不必要的磨難。我認為這種處世哲學,不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這種思想可能使得他們不懂得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更別說成為一個真誠坦蕩的人了。
二、學做遠見卓識的教師
教育是一項“慢”的工作,這項工作在于厚積薄發,我們應當認識并遵循這個規律。“教育者缺乏文明素養,他的學生就可能粗俗。”學生的很多行為在他們的老師身上都有跡可循,他們的老師講話粗俗,學生也會粗俗;他們的老師溫文爾雅,學生也會以禮待人。所以,我們應當做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教師,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謀劃。因為“浮躁之風一旦傳給學生,禍害無窮。作為教師,豈可不慎”!
教師,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教師,如果只是機械地傳授知識,那不如把教育這件事交給計算機。可教育奇妙的地方就在于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得不慎重。因此,教師要有遠見卓識,要提高學問以教書,要以身作則育真人。
三、學做奮斗不止的教師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才能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提高專業素養。吳非在書中寫道“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雖然,教師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種職業,但他承擔的責任不同,教師教育的是人,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所以從業者應當用心去做這件事。吳非還在書中說道:“對受教育者而言,每位教師承擔的教學只占他一生學習經歷的一小部分。在那樣一個階段,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高于學生,非此不足以為師;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教師應當表現得比學生更善于學習,因為‘教會學也是他的專業技能。”身為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應這樣去奮斗:要琢磨如何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成果;要琢磨如何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打磨得更加精細化;要琢磨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綜上所述,只有教師的道德修養和專業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引用吳非的話便是:教師的儀態也是“范”——凡事過猶不及,教師要內外兼修為好。育人從育己開始,教師應秉持不斷精進學問、砥礪前行精神,才能對每一個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第二實驗小學 ?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