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雪紅
【摘 要】核心素養是每個學生不可或缺的,本文旨在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與學校特色活動、家庭活動、語文學科教學活動進行整合,擴展教學空間,挖掘豐富的教學資源,多元融合,以開放的視野、發展的眼光打造綜合型課程,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平臺,達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真正落實“立德樹人”。
【關鍵詞】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教學;整合;實效性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教學活動應注意利用與班級活動、學校活動、少先隊活動、社區活動、節日慶典活動等結合起來,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跨學科的聯合學習,不斷擴展和深化兒童的經驗和體驗 。教師應該具有廣泛的資源意識,打破學科壁壘,多學科合力,多渠道整合,從而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一、遴選整合主題,滲透學生核心素養
整合是滲透與鏈接,不是簡單的加減法,教師應嚴格遵循國家的課程標準,做到課程目標、內容、總課時一個不少。整合的目的是“老師善教、學生樂學”,教師可以選擇更加豐富的課程資源,更加精準的課堂活動設計方向,讓教學更加有效。
二、整合優勢明顯,融合學生核心素養
(一)實現教學的開放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面向兒童的生活,把教材的部分內容與學校的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對教學內容進行裁剪取舍,將兒童有意義、感興趣的題材適當拓展,把在課堂上探索的“發現型”學習、“體驗式”學習繼續延續到課堂之外進行。
(二)拓展教學空間
與學校主題教育活動結合后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個開放的大課堂,這些活動的開展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教學空間,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范圍,將他們的思維領域伸展到社會活動的所有領域。
(三)挖掘教學資源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是學生長知識的主陣地,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資源,結合學校主題教育活動,從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發展需要出發,在生動的德育活動中,更好地把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
三、整合形式多樣,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一)結合學校特色活動開展整合
學校的特色絕不是追求表面的時髦花樣,而是切實做到用孩子不同的視角去感知孩子社會的方方面面,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
1.以少先隊活動為路徑整合
學校是愛國教育的主陣地,少先隊組織組建的目的就是要團結教育少年兒童,聽黨話,愛祖國,努力學習,鍛煉身體,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培養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這與少先隊建隊目的有共通之處,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少先隊主題活動為路徑整合是水到渠成的事。
例如:《新中國的生日》這一課包含9月30日是中國烈士紀念日和開國大典這些知識點。學生對開國大典和英烈的流血犧牲才換來新中國的成立沒有具體直觀的概念。教師如果只在課堂上純粹地講授這些歷史知識是沒有溫度的,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教學前,可以結合少先隊活動開展一次主題班會活動——《致敬英烈》,引導學生主動去了解中國的近代史,激發他們學歷史的興趣,再教學《新中國的生日》就事半功倍了。
2.以班級主題活動為路徑整合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班級是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活動場所,班級活動是他們重要的社會活動。在教學中,有機地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班級活動相結合,就能使班級活動更有內涵,使學習更為具體生動。例如,小學低年級的紀律教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學生在校期間處處要有紀律意識。《班級生活有規則》《大家排好隊》《我們小點兒聲》這三課就是很好的與班級教育主題結合的契機。在教學《班級生活有規則》這一課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制定班級公約,規范日常行為,引導學生做一個遵守紀律、愛護班級環境的孩子,提高教學的效率。
3.以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為路徑整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作為對“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具有國家戰略意義問題的具體解答中,我們知道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植根于中國優秀的文化土壤中。
在生活中,每個節日都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中華傳統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多個年級都有安排相應的教學主題,教師可以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傳統文化與兒童生活的有效對接。例如,我校大隊部在學期初計劃開展“童心伴隨夕陽紅”敬老節感恩活動,這一教育主題與《秋天里還有什么節日——重陽節》是非常一致的。教學時將這次大隊活動與中華傳統節日活動緊密結合,開展班會、采訪等活動,評選出“十佳陽光少年”、“美德少年”,樹立學生道德行為的榜樣,學生了解了重陽節的來歷后,懂得尊老愛老,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精神。
4.以心理教育活動為路徑整合
道德與法治課程面向生活,走向社會。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關注的一方面,如《拉拉手,交朋友》這一課中的繪本故事《為啥大家不理我》,這個場景就關注到孩子希望得到同伴的悅納這一心理需求,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孩子想要和同伴一起玩,卻因為表達方式不當引起糾紛,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求解決的方法。
5.以家長進課堂活動為路徑相整合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進課堂活動,實現了家長專業認知與師生共同分享、共同成長的目的,形成了“家庭—學校—社區”一體化共育。學校可邀請優秀學生家長走進課堂,家校攜手,形成合力。例如:《別傷著自己——家中的危險》,《別傷著自己——受傷了怎么辦》這兩課是關于健康生活主題的教學內容,可以和家長進課堂《急救進課堂》《藥品安全》等活動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