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濤
【摘 要】借助想象、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虛而實的現代散文創作,可以寓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核心目的在于表達出創作者的真情實感。本文簡述了當前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鑒賞教學的現狀,提出使學生明確現代散文的創作精髓、設定多元鑒賞標準、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注重對散文創作者的精神價值導向等全面提升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鑒賞教學的有效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鑒賞教學;大膽設想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極具靈活性的文學體裁,審美對象主要是文學藝術。散文的取材范圍幾乎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沒有固定套路,既可以敘述某個事件的發展,又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實物場景,甚至可以發表議論。作者只需明確主題,根據具體內容自由調整,在立意方面保證“神不散”即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若要深度鑒賞現代散文,教師務必做足準備。
一、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鑒賞教學現狀簡析
(一)學生普遍對“散文”缺乏興趣
散文的寫作方式極其靈活,是一種記敘性文學體裁。但相較于故事性較強的小說、觀點十分明確的議論性文章,高中學生普遍對散文體裁缺乏興趣,導致散文鑒賞教學的整體質量長期無法提升。現代散文體裁往往被視為新聞學運動,特別是五四運動后,我國社會對于“人”的認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用于散文體裁的最大特點在于,高度彰顯創作者的個性,幾乎完全革新了散文的內容。著名文學家郁達夫對此進行了深入評述——傳統散文的“散文之心”是“封建禮教下的尊君、衛道、孝親”,而現代散文是對傳統散文之心的完全背離。從行文格式來看,散文可被視為多種體裁的集合,呈現出多樣化的同時,創作者可以不拘一格,自由表現。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的《背影》、《春》等散文集,幾乎伴隨了整個成長過程。從成年人的視角來看,散文的核心實質很容易解析,任何展現“創作技法”的詞匯,均可被視為“添磚加瓦”,為文章增色的“附加段落”,去除之后并不會影響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但對于學生來說,高質量的現代散文均具備深遠的創作背景,缺乏足夠生活閱歷的當代學生,無法對散文體裁進行深入解析。換言之,很多學生面對散文時,往往與面對“無字天書”無異——無法厘清創作者究竟要寫什么,或是能夠解析出本質的情感,但卻無法準確、清晰地回答閱讀理解題目。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在中學時代,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無法感知到父愛的厚重;但在大學畢業、踏入社會,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時,一些年少時感到懵懂的情感,無需外力幫助,幾乎在一夜之間即可實現“通透”的變化。再次重新梳理后可發現,此種“變化”是永遠無法解開的悖論,幾乎注定了“中學生不喜歡現代散文”的事實。
(二)鑒賞教學過程過于強調“格式化”,缺乏深度
與上述問題相對應的是,高中語文圍繞現代散文的鑒賞教學過程過于強調“格式化”,很多教師似乎缺乏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創作者情感導向的意愿。實際上,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教師為了使學生在高考中獲得高分,往往會將分析現代散文的思路形成固定格式,即“通讀文章→熟知大意→找到關鍵段落的點題詞句→分析一些精妙之處的藝術表現手法→大致分析出作者蘊含的感情(表面)”。在此種教學模式的“助推”下,一些學生盡管會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但對于創作者究竟希望表達出何種深層的實質性精神寄托,幾乎無法進行探究。在強調辯證性思維、注重事物發展內在邏輯性的今天,數學、物理等理科已經進入“注重邏輯探尋”的教學新階段,如若語文教學依然不加變通,仍然缺乏探究現代散文創作實質的有效方式,則教學質量必然會進一步下降。
(三)鑒賞目標設定單一,制約學生思維的發散
上文提到的“一些學生在鑒賞散文的過程中,按照教師提供的固定化格式,在考試中獲得高分”的現象,不僅無法令人產生喜悅之情,相反,由于鑒賞目標設定得較為單一,長期使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極大地制約了其發散能力的提升。在很多高中語文課堂中,均存在如下現象:教師面對數十名學生,將相同的知識點、相同的課堂內容,按照同樣的教學方法,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向學生灌輸。長此以往,一些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基于自身較為深厚的知識積累,逐漸摸索出鑒賞散文的有效方式(與教師提供的固定化鑒賞格式相互融合),但根本性問題(探究創作者的真實意圖)并未得到解決;另一些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看到散文體裁便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厭惡之情,導致教學陷入惡性循環,最終使教學雙方均失去鑒賞的興趣。
二、全面提升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鑒賞教學的有效方式
(一)使學生明確現代散文的創作精髓,在深入感知的前提下開展鑒賞教學活動
實際上,在高中語文現代散文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明確現代散文的創作精髓,在對文章主旨內容、情感等進行深入感知的前提下,方可開展鑒賞教學活動。比如在課后練習《蒼茫云海中秋月》一文的鑒賞中,學生往往被文中的詩句所影響。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對于一些熟悉程度較高的詩句,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正確理解,進而明確相關段落主要表達的內容。但對于一些不夠了解的詩句,以及作者“想到哪寫到哪”的創作方式,很多學生的思路必然出現偏差。實際上,針對該文進行理解時,必須抓住主旨。
首先,文章題目與通篇的契合度較高,“蒼茫”一詞指代廣闊的天地,云海可作“星空”理解,“中秋月”則點明了主要描寫對象“月”及其出現的具體時間——“中秋”。
其次,明確主題之后,作者描繪其他場景時,采用了一種常用的深層修辭手法——眾星攬月式,即其他段落涉及的所有詩句、故事,無論其占用了多少篇幅,無論寫作技巧精湛到何種程度,均是圍繞“中秋的月亮”而展開,原因在于:處于“四散”狀態的描繪段落,與題目中的“蒼茫”遙相呼應,終究要回歸至主題。文中第三段落的“因此”,直接點明了作者真正想要說的話——“恰恰是中秋這一天,很少有月黑風高夜,這也是天意獨憐人間燥熱,降下這一片清涼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