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縈竹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結合語文工具性、實踐性強的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全體學生主動閱讀大量語文材料,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語文實踐能力,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項目化學習(PBL)是借助接觸核心概念的問題驅動,由學生進行探究和知識建構的調查,最終將所學運用于解決實際情景中的問題。基于項目化學習的理念,我們可以將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訓練融于一體。我們以部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演講學習作為教學案例,突破傳統單篇枯燥低效的學習方式,整合教材文本、重構學習框架,教學和評價互為推進,旨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一、構建問題驅動型的學生主體性學習實踐
琳達·達林提出在項目化學習(PBL)中,“教師能夠扮演學習教練和管理者的新角色,而不僅僅是作為直接的知識傳授者。”教師充當教學管理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在認知階段,教師要負責問題設計、學生理解程度的把控、指導學生收集、甄選材料的方法、及時評估調整設計以確保任務完成。
(一)設置真實情境及主體學習模式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真實任務情境:為了慶祝人生中最后一個兒童節,舉辦一場演講比賽。以此為學習項目,開展多任務的演講學習。同時,向學生明確完成任務的學習模式為自主探究實踐+小組合作,具體由學生小組主導學習過程,教師提出全員參與、時間、任務目標等要求。由組長負責制定小組任務階段性目標、完成進度計劃以及問題解釋等。小組成員自覺分工合作、搜集和分享材料、幫助小組其他成員、提出建議和匯總成稿。
(二)建構任務框架
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演講的任務框架:學習演講、撰寫演講稿、完成演講比賽及其中的任務環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提示學生注意每個學習任務間的關系,如“學習演講”任務中的問題是依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維模式設計的,這樣的思維模式有助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導向的學習活動,快速建構知識體系,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舉一反三,運用到其他文體的學習中,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三)螺旋式問題驅動
項目化學習(PBL)是以直擊知識核心概念的問題為驅動,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對這一知識點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問題設計,需要教師仔細思量。
在完成“學習演講稿”任務時,以比較閱讀四篇演講稿為抓手,安排了螺旋式學習“三步走”,依循演講稿是什么樣的、為什么這樣寫(說)、我怎樣來寫演講稿的思維路徑設定學習目標:認識、學習演講稿的內容思路;學習演講稿獨特的表現方式、語言風格;認識演講極強的“針對性”特點,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逐步推進這三個環節。
在每一步中也按由淺入深設置了螺旋式問題:“第一步”設置的問題:四篇演講詞的觀點分別是什么?他們是如何圍繞觀點展開演講的?這樣的思路好在哪兒?“第二步”設置的問題:找出最能打動你的地方,具體分析并呈現。根據文章再舉幾個事例或幾句名言。四篇演講詞在語言風格上有何不同?受什么因素影響?“第三步”設置的問題:演講詞中作者如何有力地說服觀眾?如果聽眾主體和環境發生變化,演講詞的內容和語言風格該如何變化?
在“三步走”螺旋式問題的推動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初步認識了演講稿的基本框架及其“針對性”強的特點。各小組每一步結束后做好歸納總結。匯報時,小組間查漏補缺。教師盡量減少對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的干涉,保證學生充足的思辨空間。
二、以 “評價—實踐—評價”的方式推動寫作實踐
績效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學生所完成的績效任務進行評價。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組合作有別于其他教學模式中的小組合作,項目化學習中的小組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小組將承擔整個學習過程的幾乎所有環節,包括評價環節。小組互評對學生來說既能完成學習效果的評估,也可以再次鞏固和提升知識運用能力,所以應充分利用。我們嘗試以“評價—實踐—評價”的閉環學習路徑推動寫作實踐,最大可能發揮學生在寫作中的主導性。
(一)任務以評價推動
在“撰寫演講稿”任務中,項目化學習理念啟發我們探索新的寫作實踐教學的可能性。打破教師主導作文教學課堂的窠臼,以評價的方式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推動下一個任務的進行。在學生完成“學習演講稿”的任務后,開展一場問題式學習沙龍,以主問題貫穿的形式呈現:你認為應該如何撰寫好演講稿?學生先在小組中充分討論,形成總結提綱。在討論匯報中,回顧任務一所學,學生基本能從內容選材、謀篇布局、語言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闡述歸納。討論和匯報過程中,教師應承擔觀察者和評估者的角色,退出討論主導者或者主持人的角色,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匯報結束時,教師作為管理者,應該提示學生忽略的角度:撰寫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其他哪些影響因素?教材中選取的四篇演講稿有什么缺陷嗎?學生在批判思辨過程中,對學習材料進行評價,積累自己的實踐經驗。最終,在對自我學習的評價和對學習材料的思辨評價中,條分縷析地形成演講稿的評價標準。
(二)評價指導實踐
在作文課前,學生結合學習沙龍的成果,尤其是對教材中的演講稿的思辨討論,以自主制定的演講稿評價標準為指導,圍繞演講的主題,精心選取了貼進生活、有話可說、心有感觸的話題切入點進行思考,確定觀點和預期效果,并據此搜集了大量資料。隨后對資料進行篩選、甄別和加工(歸納精煉和適當藝術加工以增加演講的可聽性),確保素材的典型性。我們驚喜發現,在寫作過程中,小組匯報討論前,學生會自覺多次修改文稿:理清思路,形成初稿;根據適合的語言風格進行語句、素材的更換和修飾;思考技巧運用,琢磨演講稿的亮點;鑒于演講稿極強的針對性,再次潤色。在不斷修改的過程中,學生基本掌握了撰寫演講稿的思路和寫好演講稿的關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