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剛
摘要:本文從課堂文化和課堂有效提問的關系出發,探究影響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課堂文化因素,在固有信念、師生關系、公平發展、幸福體驗四個方面形成提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課堂文化? 有效提問? 應對策略
當前,在數學課堂中普遍存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者寥寥的現象,學生參與回答的積極性不高。從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出發,洞悉課堂文化建設的深層次內涵,找出影響課堂有效提問的課堂文化因素,可以激發課堂活力,溝通師生間的情感,落實國家課程改革目標,培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使其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合格公民。
一、課堂文化與課堂有效提問的關系
英國學者馬凌諾斯基認為,課堂文化是指在長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并且師生共同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課堂精神、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基于此,我們認為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提高必須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參與下才能得以實現,而能把全體師生凝聚在一起的是具有凝聚力的課堂文化。
二、影響課堂有效提問的課堂文化因素
(一)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長期以來,“尊師重教”的傳統文化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課堂文化和教學模式。師生都潛意識地認同教師是知識傳輸的權威,教師按照教學目標教,學生沿著教師設計的思維路線走。課堂成了教師展示教學技能的舞臺,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體性沒有得到尊重。
(二)偏重數學知識的灌輸
受高考升學率的影響,教學變成了單向的知識灌輸。機械地訓練和套模式練習成了學習的主要形式,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創新能力和個性發展沒有得到關注。師生之間缺少情感與精神交流,導致課堂文化荒漠化。
(三)缺乏共生文化氛圍的體驗
調查發現,89%的教師在課堂中提問較少的原因是怕教學時間不夠,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因為擔心不能正確回答提問,90%的學生不愿意被教師提問。這一現象導致教師在課堂中自問自答,課堂氛圍變得單調、枯燥,師生體驗到的是壓抑而不是和諧、共生的課堂文化。
(四)沒有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
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這主要表現為不同群體學生之間價值觀的差異,以及行為規范、個性需求的差異等。在特定的課堂教學情境中,正視學生文化上的差異,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多元化的課堂文化,也能讓其體驗到課堂學習的快樂。
三、重構課堂文化,提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變師生固有的觀念
傳統課堂中,教師認為一些學生不能回答大多數問題,而較少的提問是為了避免尷尬,同時是否積極回答問題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則認為教師更想聽到正確的答案,故不愿意主動回答。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師生對提問的目的在認識上出現偏差。首先,師生需要明確課堂提問重在思維過程,而不是正確答案。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是對學生在學習方向上的引領,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是一個不斷思考、質疑、思維重組的過程。提問像是一條流淌在師生之間有價值的相互學習和思考的小溪,它促進師生彼此思維與情感的碰撞,產生一朵朵水花,將正確答案導向型提問轉變為充滿活力、相互尊重和全員參與合作共生的提問。其次,有目的地建立一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文化。
(二)培育良好的師生關系
課堂文化是存在于課堂雙主體之間行為表現中的價值觀念,是潛藏在主體自身內部的一種由內而外的精神。師生只有確立了平等、互相信任的關系,才能讓課堂中存在于彼此之間的“意義之流”流淌起來,促使對話的雙方都獲得一種新的意義理解。要培育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關注每個學生的生活、學習上的細節。比如,筆者會盡最大努力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愛好,甚至大致的家庭住址,或者有意識地和學生談起他曾經的一個有創意的回答,讓學生始終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心。其二,在課堂上用微笑或者贊許化解學生因為不能回答問題的尷尬,也讓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這是一次輕松愉快的討論,而不是一次嚴肅的考察。其三,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教師既要對學生關心愛護,也要針對學生犯的錯誤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避免陷入“近則不恭”的窘境。
(三)關注個體的差異性,促進公平發展
關注學生文化背景的差異,需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心靈融通,彼此尊重,平等交流。首先,對學生的問答要及時給予恰當的激勵。對于創新的反饋信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深入思考,或者引導他完善答案。對后進生的答案,教師要敏銳捕捉到其中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和表揚。其次,教師要給予學生平等的回答機會。由于每個人成長環境和性格不同,面對教師的提問,性格活躍的同學會快速、主動地給出答案,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則選擇沉默應對,這種差異會導致少數學生占有了大多數的回答機會。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改變:一是利用語言或者表情鼓勵害羞的學生。比如,筆者會走向學生,面對他們微笑著提出問題。二是借助隨機點名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平等機會。例如利用智慧課堂系統中的隨機點名功能,或者根據學生學號等隨機抽取。三是通過交流贏得學生對提問的認同和支持。比如,筆者經常向學生表達自己希望通過提問的方式和他們交流的愿望,也會展示一些提問對于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作用的實驗數據,以獲取學生的理解。
(四)拓展課堂教學的幸福體驗
教師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課堂文化建設上拓展自身和學生的幸福感。首先,讓課堂充滿風趣與智慧。數學是抽象、理性的學科,在很多人眼里,數學課是枯燥,乏味的。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都不會有幸福體驗。要讓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課堂語言要活潑幽默,二是教學設計要跌宕起伏,三是教學例題盡量情境化。其次,讓課堂體現生命的意義。教師要在平等、和諧、寬松、融洽的氛圍中,教會學生在課堂中展示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創設交流型的課堂文化。最后,讓課堂展現數學獨有魅力。數學的魅力在于它枯燥的外表下蘊含著變化的規律性。筆者經常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借助GeoGebra、幾何畫板等工具,展示在變量控制下數學圖形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宇宙之中亙古不變的秩序,體驗生命存在的美好意義。
影響課堂有效提問的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因素還是人,而凝聚在全體師生的背后是和諧的、平等的、幸福的課堂文化。我校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究,在推動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文化建設上取得了初步成果。我們期望在新課程改革精神的指導下,繼續創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課堂文化,進一步激活課堂活力,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
[2]王露.哲學視域下課堂文化的問題與重構[J].教師教育論壇(高教版),2008(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