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最出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但面臨保護經費短缺;傳承人承接能力、資格認證、教育程度受限;傳統木構建筑需求量逐年急劇遞減等問題,如何強化經費保障,加大企業宣傳及傳承人培養力度,強化保護條例意識,構建村落旅游模式,將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9-057-03
【本文著錄格式】郭珊敏.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三江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09):57-59.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是我國民族建筑中的精華,也是廣西侗族地區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侗族木構建筑通過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的工藝完成,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氣勢雄偉,外形壯觀,極富少數民族地方特色,是侗族群眾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
一、三江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項目概況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具魅力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侗族先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經過歷代發展,逐漸形成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木構建筑以鼓樓、風雨橋、吊腳樓、寨門為代表,不僅結構嚴謹,形制獨特,造型美觀,而且工藝堪稱一絕。整座建筑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鉚接縝密,結構牢固,百年屹立不倒,有極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廣西侗族木構建筑主要分布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三江侗族自治縣保存有鼓樓178座、風雨橋113座、戲臺160座、涼亭80座、井亭60座,新建的三江鼓樓是至今為止世界最高的鼓樓,為27層,高42.6米。
從代表性傳承人方面的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6月,柳州全市共有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各級代表性傳承人38人。其中國家級2人、自治區級3人、市級11人(其中2人已過世)、縣級22人,絕大部分傳承人生活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目前,全縣從事侗族木構建筑營造的工匠約為1800人,其中300多人具有“掌墨師”資格。林溪鎮、獨峒鄉和八江鎮等鄉鎮是侗族木工集中的區域,平均每個村屯有1-2名掌墨師,林溪鎮的程陽八寨較為集中,相比其他村寨更為突出。
從侗族工匠成立的企業情況來看,與過去的學藝方式不同的是,現在的年輕藝人開始使用信息化的設計技術和現代電動工具加工材料,一些著名工匠的后代在學習和繼承傳統技藝的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體現在對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上,楊似玉的兒子楊彬旅,楊求詩的兒子楊雄德,楊玉吉的兒子楊全景等,均為1980年后出生。這一代藝人“能夠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開展建筑設計的前期工作,并熟悉有關建筑設計、建筑工程招投標、項目驗收等工程業務。”[1]
針對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保護、傳承、發展,目前,柳州市逐年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通過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與鄉村旅游、旅游扶貧、傳統村落結合起來,納入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著力打造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村寨。同時,將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融入高校教學課程和專業實踐當中,探索項目保護單位與高等院校共同保護、研究發展的新模式。為提升傳承人隊伍的綜合素質及技藝水平,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過舉辦 “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培訓班,邀請高等院校教授為傳承人授課,重點學習現代電腦制圖、藝術鑒賞、現代營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傳承理念等課程,在增加傳承人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其技藝水準與傳承能力,開拓了創新思維。通過將CAD設計技術、三維表現技術用于傳統的無圖紙的木構營造,新的侗族木構建筑工程項目在功能設計、造型設計、材料應用等方面發生著明顯變化,這將是今后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二、保護傳承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項目,通過各級政府強力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保護經費短缺,搶救與保護難以支撐
近年來,柳州市共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補助經費55萬元,主要用于侗族木構建筑的保護和修繕等,針對風雨橋、鼓樓等進行維修,進一步加強了侗寨民居的維護。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是個長期持續的系統工程,幾年來,中央補助專項經費雖落實到位,但下撥經費未能滿足傳承保護的需求,縣級財政盡管每年拿出10多萬元用作民族文化保護專項資金,但未能完全滿足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和培育繼任傳承人的需要。
(二)傳承人企業承接能力、資格認證、教育程度受限
一是傳承人企業知名度低,工程承接能力不高。侗族木構建筑企業宣傳空白,外界知名度低。目前,傳承人所成立的企業,僅僅停留在當地口碑傳播的基礎上,網絡傳播、電臺傳播、廣告傳播等途徑,囿于傳承人知識水平、當地環境的相對閉塞等原因,未能對企業品牌進行良好的宣傳。同時,企業工程承受量及工作效率與大的建筑工程存在不匹配的現象。項目太大、太多,團隊消化不了;項目太小,往往是被中間商賺了差價。目前,多數企業承接區域僅在三江及廣西境內。黔東南、湘西南范圍區域未拓展業務。缺少先進設備輔助,加工生產設備及裝配設備缺乏,影響工程效率。
二是傳承人和民間藝人的技術資質認證難以落實。一些發展較好的工匠是按照侗族習俗經過拜師學藝的正式過程,跟隨師傅一邊參加工程項目的建設一邊學習,具備“掌墨師”資格后能夠獨立承接小型或者大型侗族木構建筑項目的設計和施工組織,并且按照傳統民俗可以主持建筑營造過程中的儀式。但在實際承接工程的時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雖得到國家的認可,但未能得到相關部門技術資質的認可,在招投標、市場運作上往往因“無技術資格證書”而被拒之門外。傳承人承接的項目一般是具備資格認證的企業中標后再進行外包的“三包”“四包”,中介太多;或通過掛靠其他公司的形式運作,自身資金投入大,回籠慢,項目工程款實際結款數額少。
三是工匠受教育程度底,現代化施工技術欠缺,團隊老齡化趨勢明顯。從事侗族木構建筑工作的傳承人,基本上是初中文化水平,其所具備的營造技藝來源于所在村寨師傅的教育,但文化水平低的狀況直接影響了其利用現代化設備輔助設計、施工,比如電腦設計制圖、現代電動工具使用等。在實際承接項目中,木構設計的子方案無法與項目的整體設計方案對接。后期驗收也存在與原項目的整體設計方案不符的矛盾。同時,年輕人為生計外出打工,未婚青年及以下年齡段人員,參與意愿低。已婚青年,生活壓力大,工錢太少,無法養家糊口。因而,目前木構建筑營造團隊逐步老齡化。
(三)傳統木構建筑需求量逐年急劇遞減
面臨時代發展沖擊,磚房代替了吊腳木房,傳統木構建筑需求量逐年急劇遞減,傳承人承接的工程量相對減小。而磚房的增加,也使得傳統木構建筑生存的土壤受到擠壓,傳統村落保護受到威脅。
三、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的對策建議
為使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后繼有人,技藝代代相傳。項目保護單位在抓保護、抓傳承、抓基地、抓展示、抓宣傳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利用2年的時間對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相關圖、文、影、音進行數據采集,并錄入系統進行永久保存。開發建成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手機App,實現一部智能手機就能隨時采集、上傳、保存圖文影音數據資料。逐步建成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展示中心,培育自治區級保護示范戶,在三江侗族自治縣民族初級中學建成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基地。積極為傳承人、民間藝人提供展示平臺,鼓勵和組織民間藝人積極參加市、自治區、國家舉辦的各類大賽和展演活動。近年來,共計1600余件實物先后到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香港等地參賽或現場展示。為進一步做好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建議做好以下工作。
(一)強化各級經費保障
申請國家級非遺專項保護經費,各級財政加大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青年文化民族文化傳承基金、青年文化創業基金,厚植民族文化基礎。拓寬保護傳承的資金渠道,制定激勵表彰政策,鼓勵企業家、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向企業、社會募集資金,完善工匠所需的加工生產設備及裝配器械等。在提高非遺傳承人、工藝大師經費補助標準的基礎上,發揮傳承人工作室的輻射、帶動作用,幫助傳承人成為產業致富帶頭人。
(二)加大企業宣傳及傳承人培養力度
1.加大宣傳力度,鼓勵企業化生產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似玉、楊求詩曾到北京電視臺演播廳、上海世博會、北京農業展館現場展示技藝,中央電視臺第七套“鄉土文化”欄目、“國寶檔案”欄目進行過系列報道,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因而,可以進一步利用廣播電視臺、非遺保護中心官網及微信平臺公眾號,開設“非遺工匠”“云游非遺”等專欄,開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方面的宣傳報道。利用新媒體線上優勢,講好非遺工匠故事,加大非遺企業宣傳,推動非遺融入百姓生活,讓廣大群眾共同關注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共享民族文化保護成果。同時,侗族木構建筑企業也要順應視頻經濟發展的潮流,通過抖音、微信、微博、電臺、企業廣告片等有效的營銷手段,加大對自身企業文化的宣傳,提高公眾認知度。
積極鼓勵傳承人走出家門,把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融入社會發展中,支持他們組建公司,參加區內外木質結構建筑工程招投標。通過“公司+工程+學徒+傳承”的模式,解決傳統的“師帶徒”人才培養方式不能適應現代建筑在設計和施工崗位要求等問題,培養新生代掌墨師。讓他們在現代化招投標工程中,掌握建筑工程設計、施工、驗收標準,在實際工程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同時,積極拓展業務承接范圍,努力向黔東南、湘西南輻射,實現非遺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三江鼓樓、三江風雨橋、“侗鄉鳥巢”均由三江侗族自治縣各級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承建,傳承人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培養和帶動了一大批徒弟加入傳承隊伍。
2.完善資質認證
相關部門在技術資質認證上,可借鑒徽派建筑、圍屋建筑等行業資質認定標準,制定廣西侗族木構建筑營造的技術資質認證。在招投標、市場運作上予以政策傾斜。并逐步探索制定侗族木構建筑營造的地方技術性標準,以期傳承人創辦的企業能夠按照正規設計流程承接侗族木構建筑的設計、施工項目。
3.注重人才培養
一是各級政府制定和落實文化人才培養規劃,利用現有文化站、農村職業學校、成教中心等培訓教育資源,構建文化人才教育培訓體系,重點培養適應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專業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開展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技藝技能提高培訓班,將現代知識與傳統工藝相結合,提高傳承人的技藝水準與傳承能力。邀請高等院校教授為傳承人授課,尤其是對現代電腦制圖、藝術鑒賞、現代營銷與非遺傳承理念課程的學習,在增加傳承人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其技藝水準與傳承能力,開拓創新思維,拓寬傳承人發展創新能力。二是加強文化宣講和開展普及性教學,支持傳承人到各院校開展講座及培訓工作,把項目帶進課堂,指導學生學習侗族建筑文化,傳承民間技藝,切實加強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和隊伍建設。定期舉辦民間藝人、傳承人座談會,讓傳承人、民間藝人帶徒交流技藝。三是利用高校資源。積極推動民族文化進校園,依托高校資源,利用數字化技術開發各類課程,提供保護與傳承培訓專業服務,將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融入高校教學課程和專業教學實踐當中,探索項目保護單位與高等院校共同保護、研究發展的新模式。逐步集聚一批從事專業研究的專家團隊,全面提高研究能力,定期整理、出版、傳播相關研究成果,出版項目研究專著和普及性教材。不斷完善歷史建筑和工匠的大數據,制作傳承人視頻紀錄片。
(三)強化保護條例意識,構建村落旅游模式
貫徹落實《柳州市傳統村落保護條例》,規范三江傳統村落的保護、建設、發展,切實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的強制約束力,為三江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生存發展的“土壤”。將保護民族文化與發展民族經濟有機結合,以鄉村振興建設、文化富民工程試點為切入點,建立民族生態文化旅游模式,建設具有厚重歷史內涵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并與鄉村旅游、旅游扶貧等結合起來。形成三江“多耶程陽橋”文化旅游節等旅游品牌,增強傳承人民族文化自信,切實為傳統木構建筑提供生存土壤。
四、結語
侗族的多種公共建筑,如鼓摟、戲臺、寨門、風雨橋、井亭等,因其功能是顯示一個村寨或宗族地位、力量的高低與大小的標志,所以無論是使用的材料、構造方法以至造型藝術,都特別講究,除了與居住建筑共有的均衡、對稱與和諧之美,還具有與之不同的崇高、俊秀、挺拔、精致的形式美和神圣、富麗的意境美,以適應和滿足集體活動的空間及心理審美的需求。在侗族的這些木構建筑群落中,不僅集中體現了侗族建筑技藝的水準和在建筑學上的美學追求,而且也凝聚了侗族許多歷史文化因素,尤在村寨選址、村寨布置、竣工慶典上,體現了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民間習俗。鼓樓、風雨橋是人們聚集交往的中心,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是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之地,具有豐富多彩的信仰文化價值。在民族學、生態學、宗教學、人類學等方面具有研究價值。但其保護和傳承現狀并不樂觀,該技藝的保護傳承任重而道遠,需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將此技藝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汪麟,石磊. 三江縣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初探[J]. 中外建筑,2020(01).
作者簡介:郭珊敏(1982-),女,湖南郴州,群文系列館員,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