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鵬 曹越

摘要:居民養老成為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全球老年人口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服務養老成為設計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三個養老護理院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及訪談,為保證調研樣本具有代表性,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對智能化設備介入的養老空間進行評價,揭示智能化養老空間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智能化;養老護理院;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2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02
1 國內養老空間中的智能化
2012年,為在國內推廣與實踐智能化養老模式,全國老齡辦提出“智能化養老”的理念[1]。目前,智能化養老空間的關注重點是空間的安全性,多以無障礙設計與智能化設備的結合為主[2],如在房間內布置智能化的感應設備,讓醫護人員時刻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狀況[3];在空間內安裝智能呼救系統,方便老年人緊急呼叫等[4]。此外,智能養老空間的發展,趨向于功能分區彈性化,強調人本理念,不僅強調對老年人群所在的活動空間進行設計,同時也強調對該空間與周邊更大范圍的區域進行數據鏈接與融合,全方位完善養老的智能化功能需求[5]。
2 養老空間中智能化問題調研
2.1 實地調研
國內養老空間大體分為傳統養老空間和新型養老空間[6],傳統養老空間主要通過雇傭護工負責老年人的飲食起居[7],而新型養老空間則通過智能化設備的介入和管理方法,結合護工的工作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管理、救護等服務[8]。通過對新型養老空間進行實地調研,本文主要從老年人的臥房空間、就餐空間及公共空間了解新型養老空間的布局與內部系統,重點研究養老空間中的適老化設計及智能化設備系統配置[9]。
第一,臥房空間。在臥房空間中,床鋪和沙發成為老年人停留時間最長的區域。[10]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于睡眠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而在走訪調查的三個養老護理院中,臥室空間的隔音效果普遍欠佳,家具的設計也較普通,衣柜的高度設計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機能[11]。臥房中一些比較私密的空間沒有足夠的智能化安全設備,較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如衛生間或洗浴間[12]。
第二,就餐空間。老年人在座位上吃飯的時間通常較長,有時起身時下肢無法發力,容易摔倒[13],需要將餐桌周圍的地面設計為軟性材料;在家具設計中,要考慮設置輔助的軟扶手等,還需要有智能化的身體監測系統保障老年人安全。在調查的三個養老護理院中,老年人身體常規性監測主要依靠人工測值[14]。
第三,公共空間。老年人體質較弱,主要在室內活動,因此,活動空間必須具備良好的換氣功能;老年人的聽力下降,空間需要有較好的吸音功能[15]。老年人行走會習慣性前傾,易發生失衡等危險,除在公共走道兩側墻面加裝扶手外,還需在墻面設置報警設備。在調查的三個養老護理院中,僅有一個養老院加裝了扶手,智能設備的安裝有待提升[16]。
2.2 群體訪談
重點訪談內容是老年人對智能化設備系統的感受,了解他們對智能化設備的使用習慣和建議[17]。通過溝通對智能化設備系統優勢進行分析,為養老空間的智能化和人性化設計指明方向[18]。智能化的設施與應用可以讓管理和監測更順利。調查的三個養老護理院都配備了智能化硬件或是智能化插件[19],這些智能化設備可全天不間斷地對老年人進行數據跟蹤服務[20]。
通過訪談得知,三個養老護理院均架構了互聯網及云監測平臺,老年人需要診療時,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得到幫助,減輕了院方日常管理的壓力[21]。醫生也可遠程調取老年人在護理院的身體數據,快速分析和問診[22]。
對養老護理院中老年人隨身帶著或接觸智能化設備的情況進行調查,并對護理院中的128位老年人進行訪談,發現這些老年人對智能化設備的熟悉程度有所不同,最熟悉的智能設備是智能跌倒報警器,最不熟悉的是智能拐杖(見表1)[23];在情感上更接受的設備為智能拐杖,在智能設備的選擇中,更多老年人會傾向于智能手環、智能胸卡等設備(見表2)[24];另外,通過采集每天、每周及每月老年人操作智能設備的數據,可以發現,由于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退化,設備的視覺簡易性、可識別性、操作的便捷程度是影響老年人使用設備的重要因素(見表3)[25]。
3 養老空間中的智能化設計策略
3.1 智能設備的選用
通過智能化設備增強公共空間的引導性,使老年人可清晰辨別空間的場所和功能。在墻壁上安裝氣溫變化表,讓老年人能輕易“看到”溫度[26]。在空間中增設智能家電和健康檢測系統[27],提高室內的空氣質量含氧量和室內舒適度[28]。在就餐空間中,加入智能化的餐飲系統和點菜系統,每日在臥室空間中采集老年人身體各項數據,然后傳導給點菜系統,提出相應的配餐方案,為老年人設計更有利于身體健康的個性化菜譜,堅持科學飲食[29]。
3.2 適老化設計
在公共走道中,可以在走廊的扶手上設計感應系統,一旦老年人出現傾倒的可能,感應系統則會立即發出提示音,提醒老年人和護理人員。在走道空間中配置智能燈光系統,通過紅外感知調節燈光,當老年人進入過道,就會自動緩慢開啟燈光,當老年人進入房間后,自動緩慢關閉燈光。針對老年人視覺識別能力變弱的特點,可加入人臉識別系統告知老年人的房間號碼和空間方向。
3.3 智能家居環境設計
在臥室空間中,增設家具記憶功能,自動保存老年人的使用習慣。通過智能化的床鋪實時監控老年人的翻身次數、體溫等各項數據,方便護理人員在數據終端分析老年人的睡眠狀況;可以在臥室空間引入智能語音機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技術,讓老年人通過語音就可以打開窗簾、電視等,既滿足老年人的活動需求,又可以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30]。
4 結語
智能化的養老空間需要設計、架構和研發獨特的智能化體系,加強空間適老化智能改造,實現操作更加簡捷,更好地服務老年人。隨著養老理念的創新與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的養老空間將實現高度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張知祺,耿植榮.鎮江“城市山水”景觀設計的運用——以南山綠道為例[J].藝術科技,2020(21):181-182.
[2] 周超,汪瑞霞,趙忠超.景觀評價下的城市水岸步行旅游圈景觀優化策略[J].社會科學家,2020(07):44-50.
[3] 石鑫,李雪艷.基于Processing平臺的聲音可視化運用[J].藝海,2020(10):102-103.
[4] 王仁杰,范珂珂,周超.淺析高校大學生活動中學環境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85-86.
[5] 周超,祝遵凌.“雙一流”視域下行業高校特色學科研究——以林業類高校設計學學科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8(11):63-65.
[6] 施帆.公共空間中立體綠化的應用設計分析——以上海世博會場館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35-36.
[7] 周超,羅越,趙中超.鄉村民宿設計中的自然觀探析——以江南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55-57.
[8] 鐘巧虹,徐畢順,周超.德清下渚湖濕地博物館室內概念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10):98-99.
[9] 吳歆悅,李雪艷.南京新門西體育文化產業園規劃設計研究[J].藝海,2020(12):87-89.
[10] 熊家偉,熊瑤,嚴妍.中國傳統文化對室內設計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8):78-79.
[11] 柳明敏,袁高松,周超.現代模塊組合家具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13):141-142.
[12] 魯遙,胡志強,祝遵凌.基于地下水過濾收集技術的生態駁岸設計[J].設計,2020(11):152-154.
[13] 孫子源,梁晶.詩詞意境在居室空間中的創新營造[J].大眾文藝,2019(13):97-98.
[14] 李豐旭,祝遵凌.社會學視角下的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繪畫[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22-23.
[15] 王越,王星星,周超.淺析商業街區中的咖啡廳室內設計[J].大眾文藝,2019(21):73-74.
[16] 焦樹楠,梁晶.論織物在簡約風格室內陳設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15):80-81.
[17] 嚴妍,熊瑤,王宜森.徽派建筑未來發展趨勢研究初探——以江西省婺源縣慶源村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23):100-101.
[18] 劉欣,徐宏圖,周超.現代主題屏風中的人物設計與漆藝工藝研究[J].大眾文藝,2019(13):150-151.
[19] 尤心培,李雪艷.建筑構件在室內裝飾中的應用——以G20杭州峰會主會場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63-65.
[20] 周超,陶蓓蓓,湯恒亮.“認知心理”視角下的設計概念生成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8(20):61-62.
[21] 陸雨婷,徐宏圖,周超.“輕食”餐飲環境設計研究——以廈門肴約主題餐廳為例[J].大眾文藝,2019(13):67-68.
[22] 成方中,吳雪婷,周超.淺析自然仿生類燈具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4-75.
[23] 孫逸凡,祝遵凌,孫威.關于當今城市景觀建設中場所精神的探索——以西安城市景觀的營造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84-85.
[24] 鐘晶晶,李想,周超.基于室內多功能家具的拓展應用思考[J].大眾文藝,2019(22):77-78.
[25] 陳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藝術中的應用——以南京樺墅為例[J].設計,2018(18):141-143.
[26] 史佳欣,王雨苗,周超.淺析傳統家具的現代形式轉變設計——以圈椅為例[J].大眾文藝,2019(23):75-76.
[27] 熊瑤,嚴妍.基于人體熱舒適度的江南歷史街區空間格局研究——以南京高淳老街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01):219-226.
[28] 周超,高磊.聯結主義視角下的設計概念生成思維機制分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2):36-37.
[29] 李凌菲,周超,李毅.城市養老空間的“三維度”設計研究——以歐洲養老環境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63-64.
[30] 陶皓淼,耿植榮.淺析文化思想的繁榮對美術作品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21):125-126.
作者簡介:范鵬(1999—),男,江蘇南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曹越(1999—),男,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指導老師:周超(1982—),男,安徽馬鞍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及理論。